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奥林匹克复兴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通过教育改良人格,现代奥林匹克推崇的现代人格特征为:追求卓越,"骑士精神",身心和谐,强力意志,热爱民主、和平和祖国等;它拥有一系列人格教育的方式,并特别推崇实践和榜样的熏陶;立意高远是奥林匹克长盛不衰,风靡全球的根本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德育是高校的根本性教育,是高校教育的灵魂,其是否和谐直接影响教育的和谐与否。德育的人本追求要求要着眼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全面发展,即德育是关乎人的生命的教育。生命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的价值追求。把生命教育纳入德育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价值观,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和德育和谐度,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叔本华建立了他自己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和他生活在同一世纪的另外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尼采继承了他的意志学说,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批判叔本华的生存意志中的悲观意识,代之以激情澎湃的人生态度去诠释他的关于意志的学说——强力意志。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一次成功的颠覆。  相似文献   

4.
中国佛教人文关怀的内涵分为两个方面,即在人的内在方面,注重对于"人"本的弘扬,突出"众生为本"、"以人为本"和重视人的"心",体现为对于众生的服务意识、对于人本身的生命意识和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在外在层面,注重对于"文"明的追求,分别从弃恶从善的道德追求、以和为贵的精神追求和人佛平等的境界追求等论述;"人"、"文"对现代和谐社会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5.
色彩作为生活与生命本真状态的显象,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高度的表达与张扬。赋予情感表达的色彩,不仅升华绘画主题。而且超越色彩的本质内涵。通过凡·高的油画色彩表现,透视其执着的艺术追求和生活态度,并对生命存在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6.
大学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我们从道德教育的基础上理性审视爱国本质,用信仰教育达到对生命个体在终极意义上的关怀.并由此培养追求卓越、不断反思,兼顾真善美性情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及晚期敌基督论呈现了其成熟的“永恒轮回”时间美学。瓦格纳的拜罗伊特节日会演与《帕西法尔》的创作使尼采察觉其中病症,在晚年从瓦格纳追求效果的表演和宣扬宗教救赎信仰两个角度展开批判。批判也成为尼采“痊愈”的契机,通过在叔本华的禁欲主义与同情理念中挖掘现代人产生虚无主义的根源,尼采揭露了基督教道德体系的虚伪,进而转向来自主体内在的强力意志,借助查拉图斯特拉正式传达“永恒轮回”的超人信仰。尼采从中彰显的时间美学具体体现为对“大地性”的回归与对“身体感”的重视,蕴含着肯定此在生命的美育意义,在此意义上,其“永恒轮回”思想也是超越传统诗与哲学之争的“哲学之诗”。  相似文献   

8.
自由是《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查尔斯与萨拉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但他们对自由的理解以及他们寻求自由的方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同享意志的自由,采取断然行动的自由以及他们追求的是超越爱情的自由。这些无一不在说明虽然道路不同,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自由是他们生命的主题,充斥着生命的每时每刻。他们可以放弃一切,但不能放弃自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峡文化的发生发展、创造过程、人文作用等方面论析了三峡文化中的民族品格、文化构成、审美价值作用三个层面。并认为三峡孕育了三峡人及其文化,三峡文化因此获得了人文内涵和美,而人又在三峡及其文化中去寻找自身的形象、印证自身的本质力量、伸张自己的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施的根本途径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诱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磨砺创造意志、培养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志。  相似文献   

11.
生命化、生活化与生态化是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最本质的内涵,从生命角度来看,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是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建构;从生活角度来看,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是追求健康、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权利保障;从生态角度来看,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是"原生态"教育的体现与回归.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现代美学家中马采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马采先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在美学方面。生命一词是解读马采先生美学思想的关键,对美的重视贯穿始终。生命的信仰是审美地生存,诗意地栖居。因此,马采从美的本质、态度、价值三方面来谈生命对美的孜孜追求。对美学的执著是马采一生的信仰,审美也是人们生命的信仰,人们一直在发现美、创造美,所有的努力都是让生命更美,生活更美,世界更美,追求美是人们基于生命最坚定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教育质量是教育本质规定性的纯真程度,是教育的生命。教育数量是具有一定程度本质规定性的教育活动的扩展和普及程度,是接受教育和教育形成人的多少。教育质量与教育数量相互对应,应该相互协调统一,但也可能相互矛盾。不同时代和社会对教育本质的规定和数量要求可能不尽不同,最终形成的教育本质的纯真和数量规模有不同程度和特点,但形成德才兼备的人是教育本质的最高或最纯真规定。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数量,使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最高理想、永恒追求和主题。基本质量稳定提高,最高质量提高乏力;平均质量稳定提高,结构质量优化不足;价值追求等软质量影响科技、文化创新等硬质量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缺乏协调影响整体教育质量提高,知识质量不低,能力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质量不高,是当代中国教育质量的基本状态。降低功利化追求、抑制应试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方式;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兴趣、动力和创造性,形成追求卓越、超越和永恒的理想目标;变革教育质量观,从提高教育内容质量、过程质量、方式质量及其管理质量做起;实现平等和效率相促进的教育公平目标,普遍提高民族素质;变革教育评价和选拔任用人才制度;使社会价值追求与教育价值追求相互促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生命哲学理论的解读,依托柏格森的哲学理念,沿袭对机械论与目的论的辩证批判,深度解析生命冲动与意识绵延的思想理念。以竞技体育的本质归属为研究视角,归置生命哲学的思想轨迹,进行与之相应的哲学解读。一方面,研究竞技体育的本质发展多质争论与工具论,究其本质迷失的根源所在。另一方面,竞技体育本质归属于生命哲学理念范畴,以其思想理念消解其迷失与发展的困惑,反思竞技体育发展本质的生命内涵与意识绵延。  相似文献   

15.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马克思主义人学存在论作为理论依据,探讨学校体育与人之存在的哲学向度,建立面向生存境况的体育观念,并使学生获得永恒的体育关怀。学校体育追求学生的健康体魄、运动技能和健全人格,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发展。学校体育以人性关怀为出发点,是指向人类生命健康、活跃和勇敢的教育活动,它所营造地是生命的狂欢,而不是身体的束缚。人类主体的探索求知,身体技能的动感体验,生命活力的极限挑战,是学校体育的教育责任和本质诉求。在身体实践的技艺中,探讨学校体育的存在根基,学生在体育中感受生命的教育关怀;在生命培育的教学中,审视学校体育的人学归宿,学生在体育中获得生命的意义追求;在体育存在的占有中,考察学校体育的生命境况,学生在体育中走向生命的完整自由。学校体育是人生命知识的教育形态,是人主体生成----的时空场域,是生存境界中自我实现的自由之路。人学存在论是学校体育的理论路向。  相似文献   

16.
费尔巴哈称自己的哲学为人本学。他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等方面来进行深入地探讨。他认为人的社会本质是人的最高本质,而绝对本质,即理性、意志和心,则是人之为人的特殊规定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17.
在实践哲学领域中,特别是在康德的哲学思想中,其运用纯粹理性的方式对意志自由和至善做出了深刻的论述.而在近代以来,人们充分挖掘理性的同时,依然认识到追求至善是人的自身的目的所在.对道德至善与意志自由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得出意志自由是实现道德至善不可缺少的前提,并且实现道德至善又是意志自由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足球,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性身体竞技游戏。身体竞技游戏是人类以现实社会为对立参照系所进行的、富于生命活力的艺术化身体活动,足球运动根本的社会及商业价值也根植于此。作为游戏的足球运动,已经被我们过度地推向它的对立面———参照系化,遮蔽了游戏中的身体自由与艺术之美。那些被现实的物质追求与外在权利意志所控制意义的身体,无法对属己的身体进行自由地表达,也无法对队友与对手异己的身体作出恰当地回应。以一元化的垂直行政权力为核心、以资源效率为特点的举国体制,在足球这类身体游戏中面临"体制失灵"的困境。从"身体与游戏"视角,对我国足球运动员"技术性"的身体表达实践进行解构与反思,以期我国足球训练思想的改进、足球政策的设计乃至最终竞技实力的提升提供帮助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个众说不一的问题,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和关键问题,人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视域和层次加以阐释。人作为现实的生命存在、类存在、社会化存在,究其本质就是处在社会关系中、基于生命存在和发展的需要、保持其自身发展的自由自觉的劳动。  相似文献   

20.
《浮士德》是人类审美精神自由表达的诗意的范本。浮士德在情理之辩中不断追求生命存在的美感和自由价值,在不断实践中体验生命的自由和爱。随着时代的发展,生命美学作为一种年轻的美学思考,逐渐成为了新世纪中国美学界正在盛开的一朵艳压群芳的奇葩。浮士德重视实践,崇尚自由,追求情感,提倡自我意识,蕴涵着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执著追求。但浮士德这种追求情欲、物欲享乐的方式,在给人类以欲望化的生命自由哲学启示的同时,也预示着人类欲望的过分膨胀将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浮士德精神应在生命美学中得到审美观照,对浮士德精神的生命启示性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