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宁 《钓鱼》2004,(18)
悬坠钓法的专用鱼漂漂身: 一支鱼漂的主体部分,是鱼漂产生浮力的主要部分。根据钓手不同的垂钓要求,漂身被制成了许多不同的形状。如球型、橄榄型、梭型、水滴型、流线型等。漂身的制作可分为手工研磨和机器加工两种。手工研磨的漂身受损程度小,材质相同  相似文献   

2.
窦宏 《钓鱼》2003,(18)
抛钩后先是躺着向前滑行,然后在铅坠以水线为半径、漂座为圆心划出的下行弧线接近45°时,鱼漂翻身而起。随后,铅坠继续向鱼漂的垂直位置靠拢,当运动到鱼漂的垂直线上时,铅坠变为向下垂直运动,于是停滞的鱼漂开始下行……这是受启于郅辽《杨氏“铅重关节”理论》(见《<钓鱼专刊>百期精选》第149页)一文中引述的台湾钓技理论作出的推断。称推论而不敢盲称理论,是因为铅坠的水下运动还包含着许多环节,而实践中我们只能从看到的现象去认识鱼漂和钓组,难免会有所遗漏。例如,掌握悬坠钓法都是从搓饵底钓开始认识鱼漂的,两饵一拖一触,鱼漂的基本状…  相似文献   

3.
范宁 《钓鱼》2004,(18):35-35
悬坠钓法的专用鱼漂 漂身:一支鱼漂的主体部分,是鱼漂产生浮力的主要部分。根据钓手不同的垂钓要求,漂身被制成了许多不同的形状。如球型、橄榄型、梭型、水滴型、流线型等。  相似文献   

4.
王现峰 《钓鱼》2005,(7):15-15
在《钓鱼》第4期中拜读了张铨老师的《再谈空心尾漂、实心尾漂及剩余浮力》一文后,对张老师最后结论(鱼漂不能以空心尾、实心尾论“灵敏?)持不同意见,今与张老师及各位高手探讨。  相似文献   

5.
范宁 《钓鱼》2004,(17):34-35
鱼漂,各地称呼不同。古代称浮:现代称浮子、鱼漂、钓眼等。它是钓者根据其反应了解水下鱼情、水情的标志,故有的钓者将其称之为“钓鱼人的眼睛”。  相似文献   

6.
狐影 《钓鱼》2004,(24)
悬坠钓(台钓),因所使用的钓组灵敏、上鱼迅速而受到很多钓友的喜爱,围绕着漂、坠、钩三大专题而完成的文章举不胜举,光是各路名家高手对调漂技术的研讨文章就足以让我们初学者眼花缭乱的了。在下试从物理学角度来做个另类一点的分析,其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妥当之处,希望各位钓友能给予指出,同时也希望本文能对处于懵懂状态的初学者有所启示。认知鱼漂的基本要素当今的钓鱼鱼漂可谓琳琅满目,光是以不同形状的漂尾、漂身、漂脚三段组合就可以演化出种类繁多、性能各异的漂种,让人有无从选择之感。然而万变不离其中,一支鱼漂表现出来的漂相最终取…  相似文献   

7.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17):24-25
钓鲫鱼漂的选用:鱼漂作为钓组中的灵魂,是垂钓者感知鱼讯最直观的工具。作为一名初学钓鱼的朋友,至少得备有两支以上的鱼漂。因为不同的鱼漂其造型的差异表示着使用功能的不同,漂号的区分,表示着其浮力的大小。这些多样性的设计,正是为了应对不同垂钓环境中出现的复杂多变的鱼情。那么,在实际的垂钓中应该用哪一支鱼漂呢?选择鱼漂的主要依据就是鱼情、水情和天气。  相似文献   

8.
某位著名钓手曾发表过《成也浮标,败也浮标》的文章,谈了他对鱼漂的感受,笔者深有感触。结合本人参加一场钓鱼比赛中关于用漂方面的得失,使我更对这篇文章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第一场:以钓梭鱼为主,钓组迟钝。5.4米超硬竿、2号主线、1.2号子线、配6号“狐讯”鱼漂,调3目钓5目!6目。第二场:以钓鲫鱼为主,钓组不灵不钝。1.5号主线、1号子线、0.5号“O C新关东”和5号“金龙”袖钩,配4号“鱼神”鱼漂,调5目钓4!5目。比赛开始后,周围钓友陆续开始上梭鱼。我的钓点也不时有鱼星冒出,但鱼漂有力度、有幅度的下沉却极少。二次有力度的下又都没有挂住…  相似文献   

9.
张铨 《钓鱼》2004,(23):19-19
一、沉底坠钓组灵敏度低但鱼的吞饵障碍最小 鱼漂等的浮力和坠子等的重力之间建立二力平衡关系时,钓组具有很高的灵敏性。立漂或星漂的悬坠钓组就是处于二力平衡状态。野钓中使用沉底钓组较多,这种钓组重力和浮力不相等,重力远远大于浮力。卧底的坠子的重力与地面支持力相互作用。因此,沉底坠钓组灵敏度显然较低。但是,由于坠卧底,子线弯曲松驰,鱼开始触饵吞饵时不受到坠子阻力也不受到鱼漂上浮力的作用,因此吞饵障碍最小,  相似文献   

10.
范宁 《钓鱼》2004,(22)
碳脚漂: 鱼漂的漂脚材质采用碳素纤维材料制成,它具有较强的挺硬度和自重轻、不吸水的特点,使鱼漂的整体浮力不受影响,漂脚弹性好,使鱼漂入水翻身时干净利落。根据鱼漂用途的不同,它被分为细碳脚和粗碳脚两种。  相似文献   

11.
范宁 《钓鱼》2004,(19)
一、外观检查购买鱼漂时,第一步就是目检。方法是:将鱼漂拿在手中,漂颈位置架在另一只手的拇指、食指间,边转动边检查漂身左右是否对称、漂尖与漂脚是否构成一条直线等。如果出现漂肩高低、宽窄不对称,漂身左右明显不等以及漂尖插入漂身的位置不同心等,则证明这支鱼漂不是一支做工精细的高质量产品。另外,在  相似文献   

12.
范宁 《钓鱼》2004,(19):37-37
购买鱼漂时,第一步就是目检。方法是将鱼漂拿在手中,漂颈位置架在另一只手的拇指、食指间,边转动边检查漂身左右是否对称、漂尖与漂脚是否构成一条直线等。如果出现漂肩高低、宽窄不对称,漂身左右明显不等以及漂尖插入漂身的位置不同心等,则证明这支鱼漂不是一支做工精细的高质量产品。另外,在目检时还需注意检查鱼漂漂尖色目环是否清晰,间距是否过大或过小。因为,鱼漂的漂尖部分是我们直接观察鱼讯的主要参照物,  相似文献   

13.
马建华 《钓鱼》2005,(13):19-21
鱼漂与浮标在我看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区别在于二者在钓鱼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顾名思义,传统意义上的鱼漂是漂浮在水面上用来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但如果用这种眼光去看待悬坠钓浮标则显得狭隘了。现代浮标除了具备传统鱼漂反应鱼吞钩信息的作用外,还具有通过调钓目数的变化改变钩饵同子线在水下的状态.通过标尾的细小信号变化探测钓点内鱼的密度以及鱼所在的水层深度;正确反应鱼饵在钩上的剩余程度和溶散量.通过控制标的翻身速度以适应不同鱼情的垂钓需要等等。这些作用在传统鱼漂上是难以得到体现的,因此,如果仅用鱼漂这样的名字称呼浮标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4.
巧制大鱼漂     
钓鱼爱好者都知道,放长线钓大鱼、如果线长距离远了看不见鱼漂怎么办?下面介绍一种利用废眼药塑料瓶制做大鱼漂的办法、能解决老年人垂钓或用海竿单饵远距离垂钓时看不见漂的问  相似文献   

15.
阿牛学钓记     
吴世雄 《钓鱼》2005,(20):22-23
底钓鲫鱼的漂讯可分为:鱼漂定位前的鱼讯、鱼漂定位后的鱼讯和鱼漂定位后逗钓鱼讯这三类。下面我们先介绍定位后的两类漂讯(以调4钓2底钓为例)。  相似文献   

16.
凡是“钓鱼时拴在线上的能漂浮的东西”统称鱼漂,“作用是使鱼钩不致沉底。”可是悬坠钓组不同了,浮标不是漂浮,而是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水上:可以让钩沉底,也可以不沉底。过去是“鱼漂下沉,就知道鱼已上钩”(引文据《现代汉语词典》),现在是浮标上升、颠簸、上蹿下跳都可能是鱼已上钩,而且下沉有速度、幅度和力度的变化。浮标提升了鱼漂功能,把原来隐蔽的、不明朗的信号放大了,量化了。四、浮标造型与工作方式与简单立漂相比,由标身、标脚和标尖三部分组成的现代浮标,最大的变化是标身上方  相似文献   

17.
张先生在《悬坠背景下的鱼漂回忆与思考(七)》(见《钓鱼》杂志2004年第23期)中讲到关于阿基米德定律与剩余浮力的一些问题,笔者有不同见解,想与张先生商榷,并以此见解奉献给广大读者。一、阿基米德定律真的不能解释这些问题吗?张先生明确摆出了阿基米德的“缺陷”——不能解释调漂中的有关浮力的一些问题,“用阿基米德定律解释鱼漂,就说不清排开的水体对鱼漂产生的向上托的力量和鱼漂本身具有的向上浮起的力量。”“何蔚蓝先生不厌其烦地讲述剩余浮力,指的是鱼漂调整状态,即给了漂尖露出水面的目数多少以一个大众容易接受的解释。因为露出水…  相似文献   

18.
一、调四目钓二目量度 台湾钓法漂调四目钓二目,已为众多钓者所熟知。该组合调试时使空钩悬浮、漂外露四目、挂饵后漂降为二目,刚好使饵的重力等于二目的浮力;当饵自然溶散完后,信  相似文献   

19.
范宁 《钓鱼》2004,(22):41-41
碳脚漂:鱼漂的漂脚材质采用碳素纤维材料制成,它具有较强的挺硬度和自重轻、不吸水的特点,使鱼漂的整体浮力不受影响,漂脚弹性好,使鱼漂入水翻身时干净利落。根据鱼漂用途的不同,它被分为细碳脚和粗碳脚两种。  相似文献   

20.
华歆 《钓鱼》2004,(4):52-52
以一条跃出水面的矫健旗鱼为商标的金百利鱼漂在瘦长风格的鱼漂中独树一帜.是因为它注重鱼漂个’性与钓鱼风格的结合。现代人享受自然的机会不多,但讲究品位.会因为那支鱼漂特别适合钓某种鱼而难以割舍。所以,能让人充满希望的金百利鱼漂眼就看出了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