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6月7日晚上,整个营区万籁俱寂,新疆军区某部上校团长黄克荣,轻轻地敲开了团新闻报道组的门。团长进屋坐下后,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放在桌子上,然后接过我们递给他的烟吸了起来。我见这个本子封面上标有“121”字样时,觉得好奇,便问团长这“121”是什么意思,他说这是他的第121个记事采访本。得到团长的允许后,我随便翻了翻,发现这个记事采访本记的事很杂,有民间故事,有读书笔记,有歇后语、谚语等,当然更多的是他下连队的调查和一些连队的工作汇报。吸完烟后,团长打开了他的记事本,对我们报道组的全体同志讲述:最近哪个连队又出了新鲜事,部队近日又干了哪些好人好事……最后他还带着商量的口气问:“你们看这些素材哪个更有新闻  相似文献   

2.
“采访不是人求我”。每次下基层采访前,我都要细细掂量这话的含义。作为一名战士报道员,身在基层,要想写出好稿,显然离不开采访。采访不是人家求我,而是我在求人家,如果说顾客是上帝的话,被采访对象其实就是我们报道员的“上帝”。我们要热情地尊敬被采访者,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无论对职务比自己高的,还是低的,都一样。千万不能把自己真的看作是“无冕之王”,看作“特殊人物”,有一种优越感。没有心底的交流,只会居高临下的询问,或不着边际的胡侃,是摸不出真情况的。因此,每次下基层采访,我必正正规规有个兵样子,连队也…  相似文献   

3.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4.
迂回采访     
战士小柯经常做好事不留名,多次被评为“学雷锋标兵”,笔者慕名前访,结果吃了“闭门羹”。原因是他不愿被宣传。听说他爱好打乒乓球,于是,我便找他切磋技艺。五局下来,我对他说:“你干什么都是默默无闻的,没想到你的乒乓球打得这么好。”找准了“突破口”,话题顺势切入正卷,在其不知不觉中我获取了所需的素材。当我拿着写出的稿子请他审查时,他连呼“上当!”无独有偶,我采访小牛时也遇到类似情况。小牛钟情于缪斯女神,在报刊上发表了五十多首诗歌,被干部战士称为“连队小诗人”。当我去采访他时,他毫不客气地把我拒之门外。正面进攻不行,我就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单位,“电话采访” 一向被看作是不上“台面”的事,它的代名词是:采访作风不实。一些采编人员对此也无可奈何,要打电话采访时,也只得悄悄儿地干。 对此,我有些不同的想法,不妨说出来,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支队新闻干事每年下基层采访时间不得少于4个月”,这是江西总队为22名支队新闻干事和总队新闻工作站记者所制定的措施。针对部队新闻干事缺乏到一线抓“活鱼”的基本素质和个别报道人员下不去、蹲不住、掌握一手材料少的实际,组织大家开展了“新闻干事要善当官兵知心朋反”等讨论,使大家摒弃了过去靠电话采访、看材料写稿和坐在机关想点子、拿起吃话找例子的做法,理清了写好连队新闻的工作思路,分别制定了单位和个人年度定搞计划。目前,这个总队的记者、新闻干事和报道员都纷纷深入到基层进行实地采访。提高新闻干事写好连队新闻的…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1日上午,在南中国海上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中美撞机事件”。事件发生后的当晚,我通过互联网得知了这一消息,后经海军政治部首长批准,我奉命随中央新闻传媒记前往海南岛陵水机场进行采访。这次采写活动的最突出收获是,初次尝到了学习和运用采访心理学的甜头。实践告诉我:心理学是个宝,新闻采写离不了,特别像“中美撞机事件”这样的重大事件,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采访得失录     
选准采访的“出发点”我常通过报道会、电话或下基层收集研究新闻线索,但遗憾的是不少通讯员重犯了我起初也曾犯过的毛病,即误把一般的好人好事、工作成绩都当成了新闻线索。结果线索“差2毫厘”,稿件就“失之千里”,最终自食“败稿”的苦果。教训从反面告诫人们:新闻线索是采访的“出发点”,是稿件能否“命中”的先决条件。那么,什么是新闻线索呢?据《新闻学简明辞典》介绍:“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信息或信号。”用这个定义衡量,一般的好人好事、工作成绩就很难都成之为新闻线索了。新闻线索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性、时新性、…  相似文献   

9.
武晓华 《新闻界》2001,(5):62-62
“七分采访,二分思考,一分写作。”十多年新闻工作日积月累的磨练,我对这句话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特别是通过对巴中农村的采访,更使我领悟到: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挖掘出好新闻。去年3月,我在巴中农村采访了半个月时间,写出了连续报道《大巴山的脊梁》和《历史性的跨越》(巴中文明新村建设纪实上、下),刊登在《精神文明报》2000年3月21日和3月23日头版头条。此报道荣获2000年度四川省好新闻二等奖。“七分采访”强调了采访在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采访,就能完成任务。而是指…  相似文献   

10.
对于国内不少报纸文字记者而言,外出采访有时要以小汽车代步;国外同行也强调采访需要“CAR”,但是这个“CAR”,可不是英文“小汽车”的意思,而是“计算机辅助采访”(ComputerAsistedReporting)的英文缩写。计算机辅助采访在西方新闻界不是一个新鲜概念,但是国内新闻界对其的研究还不算很多。广义上说,计算机辅助采访泛指各种新闻媒介,借助计算机进行的所有新闻采访实践;狭义上说,尤其是对于报纸文字记者而言,是指在采访实践活动当中,合理运用计算机,在采集、分析和传输等方面对新闻信息作出及时、精确的处理,从而优化工…  相似文献   

11.
谢顾问:自报名参加新闻函授后,我也常跑基层,学着进行现场采访,但写了稿子让新闻干事一看,新闻干事总是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请问,究竟如何用眼睛采访呢?54886部队阚绪猛阚绪猛同志:说“采访不能光凭听、问、记,还要学会用眼睛采访”,这的确是经验之谈。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学会用眼睛观察,不仅可以补充耳听所没有触及的内容,也可以核对耳听的事实,从而准确地获得第一手材料。此外,眼睛可以便采访者更真实地采访到现场的环境、气氛和细节,把亲眼见的景物细节写进稿子里,可以再…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基层报道员,对连队发生的事一般是知道的。但光凭知道就去写稿,也是行不通的。对熟悉的情况也要去采访,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挖掘到事物的本质,抓到值得报道的活“鱼”。去年以来,我连伙食一直搞得比较好,被上级评为“先进食堂”。出于一种急切感,我凭自己平时知道的一些情况,没经采访就写成稿发往报社,结果石沉大海。后来  相似文献   

13.
电视新闻记者拿起摄像机的时候,面对大千世界,不是简单地再现大自然景物,而是对新近发生的动态事件和现实生活进行再创造。在新闻现场采访运用挑、等、抢的摄像技巧,人们称之为新闻采访的“三大法宝”。电视新闻记者要在“挑、等、抢”这个基本功上下功夫,提高驾驭新闻采访摄像的能力,需要注意这样一些问题。一、新闻摄像的特点和技巧运用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挑、等、抢,是记者随客观环境和事物的变化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创作的主动行为。挑,就是挑选、选择,就是在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挑选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而事实需要通过采访去发现、了解和鉴别。现在有一种现象,一些通讯员(包括一些老一些的新闻干部)重写作,轻采访,他们有一些不重视采访的“理论”,在此需要澄清一下。第一,“新闻要快,要讲时效性。采访是个慢功夫。耽误时间,影响时效性。”固然,有不少新闻是要抢,要快的,但是,这里有一个大前提是不能忽略的,这就是首先要保证真实。你写的新闻很快,当天发生,立时就发稿,次日就见报了,但是,如果这样的新闻是假的,掺了“水分”,人家不相信你,甚至由此对别的新闻产生怀疑,这样快出来的新闻还有什么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是记者不公开记者身份而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也有人称它为“微服采访”、“隐身(形)采访”、“暗访”、“私访”等。这种采访方式对批评各种不良现象、揭露社会黑暗面,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随着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加强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和多样化,隐性采访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因此,隐性采访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重大的社会题材,由于种种原因,公开以记者的身份出现是难以接近采访对象的。有时即使接近了也难以获得真实情况,特别是生活中的“假、丑、恶”现…  相似文献   

16.
金本 《新闻与写作》2002,(4):35-35,36
小记者的任务是什么?第一是采访;第二是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这里着重谈一谈采访。 敏锐发现新闻线索 采访新闻,首先要有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什么?新闻线索就是“新闻苗头”,或者叫“新闻现象的初步显露”。深山里,有人发现一块铁矿石,循此挖下去,挖出了一座铁矿。这块铁矿石就是这座铁矿的“苗头”、“初步显露”,就是“线索”。采访新闻也是如此。要想采访到好的新闻,首先要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 有一位小记者在放学的路上,听到某班的同学情不自禁喊道:“啊,今天的考试真快乐!”他抓住这个线索,采访了这些同学和他们…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 我是一个“躬耕陇亩”者,爱好文学及新闻。今年订阅了《新闻与写作》,细读一至三期对我有很大帮助,但毕竟还满足不了我这个“特殊”读者的要求。这要求就是: 1.采访政策及规定,活动范围,业余与专业的区别; 2.采访的资格,特别是向上级领导者了解情况,获取材料; 3.采访证的作用除了起证明作用外,还有哪些? 此致敬礼湖北省荆门市粟溪区铁坪乡铁坪二组朱友登朱友登同志: 受《新闻与写作》编辑部同志之托,对你来信  相似文献   

18.
3月25日至4月5日,海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杨先厚在某部蹲点,他召集军区的部分新闻干事和报道员,带领他们一个连队一个连队地进行“地毯式”采访,教他们采访的方法、素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和文章的谋篇布局。据杨主任介绍,他还计划分期分批地对全军区所有报道员进行传帮带,对每一个连队进行一次全面的采访,提高他们的写稿能力和综合素质。杨主任深入基层对报道员进行传帮带@王向  相似文献   

19.
通讯员的报道写作范围一般是本地、本单位的各种情况,但这不是说你只能采写本单位的人和事.作为一名常年搞通讯报道的企业政工人员,我就不想囿于自己的采访范围,经常主动出击,去采访发现新的新闻线索.我不仅写公司里的报道,而且也写社会上的新闻.一次,我经过公司5号厂门,发现厂区里正在砌一个大的水池,停下一问,知道公司为节省排污费,自建循环管道净化外排水.我立即抓住这一线索采访,写就的稿件很快被部、省、市报采用.由于这样做,对市里的洋澜湖有减轻污染的好处,市报还在头版显著位置刊用了此稿.近两年,我写过反映工商的《工商所长玩秤“揭秘”》、优秀教师的《捧着一颗心来》等稿件,均被采用.从我的实践说明,一名通讯员千万不要囿于一地、一部门,走出狭窄的采访圈子,你会发现要写的新闻咋写也写不完.  相似文献   

20.
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中央新闻单位的机动记者,不存在易地采访的问题。他可以今天到这个地区,明天到那个地区,他是“满天飞”记者。 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的地方记者,包括新华分社记者,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包括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都有一个易地采访的问题。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新华总社利用它对分社统一管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