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逃人”,是指离主逃走的八族包衣。逃人之多,是清初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缉逃之严,是当时的一大弊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了一批专记顺治朝逃人的档案,内容丰富,详细具体,很能说明问题。本文拟以这批珍贵文件为主,结合其他资料,对顺治年间的“逃人”,作些论述。  相似文献   

2.
自由与爱情是《陆犯焉识》的双重主题,陆焉识一生执着于自由与爱情,却在现实压迫下一次次妥协与逃离。本文通过解析《陆犯焉识》中的"逃",以此探析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苦难。  相似文献   

3.
清嘉庆道光间文人林联桂,诗文词赋众体兼具而著述丰富;其赋作紧贴朝廷政治而有示才求进之用;所撰《见星庐赋话》既有对陆葇《历朝赋格》的承袭,又有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评清代律赋的己见新意;林联桂在清代赋学史上颇具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逃户问题历来是我国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现象。唐宋时期逃户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但这一时期的统治者迫于形势,在民户逃移政策上已由原来的政治强制为主转变为经济鼓励为主,在户籍制度上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正是基于此,民户的迁徙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使社会流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5,(4):66-73
近年社会上频现的扶老人遭讹的现象,用斯科特"弱者的武器"、折晓叶"弱者的韧武器"以及后来学者提出的相关概念不足以解释这一社会学现象。"弱者的武器"等理论忽略了生活中,除有强者与弱者的区分外,还有优势身份与弱者兼备的情形。而"老人身份"同时具有这两重特征,使其在讹诈他人时进退自如,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群体讹诈事件的根本特征。底层沦陷论对扶老人遭讹现象有较强解释力,但精神或道德问题仅用物质方法解决效果有限。因此,对于遏制扶老人遭讹现象,社会除了加强物质支持外,还应该重建信仰和保证规制的有效性,对老人讹诈他人情节严重的予以处罚;此外,清廉的政府、正义的制度、公平的社会和彰显的权利是人们担负起道德义务的不二选择。  相似文献   

6.
"杨老师,我最近老是做这样的噩梦,梦中被一个人追赶,我想逃又逃不快,后来就被吓醒了……这是怎么回事,您能给我解释解释吗?"她走进学校心理咨询室,坐下没有多久,就告诉了我这样一件事。这是一个  相似文献   

7.
有一则大家熟知的俄国寓言,说的是杰米扬宴请邻居福卡,让他吃了一盆又一盆美味的鲟鱼汤。尽管福卡已经吃得胃满腹胀、浑身是汗,过分好客的主人还要他“为了让我高兴一下,再吃一盆”。最终,可怜的福卡只好像遭了灾似的,捧着腰带逃回家去。这则寓言对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很有启示。  相似文献   

8.
逃逃     
如果某一天,你莫名其妙地把幸福弄丢了,你会怎么办呢?著名儿童文学家秦文君笔下的逃逃,就是一个寻找幸福的孩子。逃逃的亲生母亲去世以后,他生活在由爸爸与继母王阿姨及同父异母弟弟陶金组建的新家庭里。他生活优裕,王阿姨对他也很好,可他面临的最大困扰却是自己的身份得不到确认,这让逃逃很伤心。在生活里,大大大是逃逃的同窗,他给女生们取了些奇怪的绰号,而且还弄到了一把奇怪的钥匙。那个神秘的燕尾老头儿,他那间从不让人进去的房间,进去后会有什么奇怪的事情发生呢?让我们背起行囊,怀揣希望,和逃逃一起踏上寻找幸福的旅程吧!列车长:丹丹  相似文献   

9.
元代逃民家财立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逃民问题是历代王朝统治者较为困惑的问题:一方面他们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隐患,是造成社会难以和谐的一个元素;另一方面,减少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结合元代的有关资料,在分析逃亡原因的基础上,对逃亡人户的家财处理进行分析,并对元代该项政策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0.
美国困境     
全球变暖问题是一个逃不开的热点,在世界范围如此,在美国更是如此。然而,美国从《京都议定书》开始就对此问题非常冷淡。曾经有报道说,美国政府和利益集团唆使美国科学家修改相关数据,否认全球暖化的事实,这可以看出美国  相似文献   

11.
在路遥作品20余年的接受史上,存在着这样令人困惑的矛盾现象:一方面,路遥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持久的欢迎以及批评家普遍的认可;另一方面,路遥又长期受到文学史家不同程度的冷落与忽视。因此,有必要带着“问题意识”,对路遥及其小说的美学价值重新进行文学史意义上的阅读:考察路遥已有的文学史“状况”,探析路遥应有的文学史“位置”。只有抓住作品“客观事实”这个文学史的核心,才能尽量减少或避免特定文学史观与意识形态所造成的文学史误读,降低文学史的疏漏与缺憾,更为全面、客观的文学史书写才会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李绂是清代康、雍、乾三朝时期著名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代名宦,而且也是一个著名的陆王学者。由于李绂个人的生平经历,也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特殊的人物。于科举制度方面怀有深厚的情结,一方面极力地维护科举制度,尤其是对于士人,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而另一方面却又在极力地反对这一制度,力图于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修正和改革清代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3.
宋荦乃康熙之宠臣,康熙三年筮仕黄州府通判,此后仕途通坦。康熙三十一年,调任江宁巡抚,驻节苏州0直到康熙四十四年迁任吏部尚书。在吴十四年,宋荦依托苏州刻书之地利,刊刻了大量精品图书。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其承刻的“御籍图书”,成为内府刻书的有益补充,开创了清代臣子替内府刻书的先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而宋荦之所以能承刻御书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康熙皇帝平定天下后,致力于文化建设,冀营造一种稽古右文之盛景,并以弘扬文治来收买人心。但当时天下初定,内府刊刻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康熙皇帝之文治需求。而宋荦刊刻图书之能力及其风格甚合康熙帝之需求,同时宋荦自祖辈起即得康熙皇帝之恩宠,宋荦为官及学识为世人称道。鉴于此,康熙皇帝敕宋荦刊刻御书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4.
作为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隐逸之士,恽寿平身上不仅泛射出当时隐士所普遍具有的隐逸特性,而且具有其鲜明特性:常年居住闹市;艺术创作带有一定的功利性。隐居对恽寿平的文艺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保证了充分的创作时间、提供了极好的创作素材,并保证其创作的“风骨”。但同时,隐居对其文艺创作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消极的思想在作品中时有体现,且作品多少要受世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秦道然为清初著名词人秦松龄之子,著有词集《微云馀响》。《全清词·顺康卷》未收其词,《补鳊》仅从《国朝词综》转收其词1首,其词集漏收。今整理其词集,以补《全清词·顺康卷》之缺。  相似文献   

16.
路遥是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观念既是自己长期崇尚风格的延续,又与个人的精神气质、生活经历有关,也受到了柳青的影响。他始终注重以社会历史视角关注现实生活,一方面强调真实客观再现社会现实,另一方面强调历史性。在对时代环境的描摹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呈现中,真正做到了环境的典型和人物性格的典型。路遥并不着意于现实批判,而是强调文学为人生服务。这种创作观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存在一系列缺陷。对其研究和分析,有利于衡量路遥创作的得失。  相似文献   

17.
柔石小说的语调一贯比较沉重,《希望》《会合》两篇却显得比较另类,在此柔石运用喜剧化的讽刺艺术,对婚姻与革命给予了批判性反思。这两篇小说反映出柔石与鲁迅在思想上的链接。柔石的小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续了鲁迅的思路,以执着于真实的怀疑精神,在启蒙的立场上继续关注着“新”与“旧”的悖谬问题,喜剧性的叙述笔调使这两篇小说具有鲜明的反讽色彩。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品在教学中一直面临着许多难题,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所以探索一条鲁迅作品有效教学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一问题:一是找准沟通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多元解读,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三是加强课外阅读,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四是正确引导,让学生感受鲁迅语言的巧妙和魅力。  相似文献   

19.
清代诗人孔贞瑄之诗文,在后世有一定影响。然学界对其生卒年却语焉不详。特别是卒年,一直付之阙如。文章通过查考大量清代方志和其它文献资料,认为孔贞瑄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卒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享年八十三岁。对孔氏生平事迹亦有所考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