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此文是对笔者以《示众》为契机摄取到的关于《呐喊》、《彷徨》一种意义结构的补充论证,笔者认为,在“沉默鲁迅”的《怀旧》以及日记(1912年至1917年)中同样可以看到在《示众》和《呐喊》、《彷徨》的其他作品中存在的一种意义结构,即《呐喊》、《彷徨》富于层次地呈现着鲁迅审视下的20世纪中国现实——一个“生民苦难—社会黑暗—生命虚无”的世界。笔者认为鲁迅的这一思想建构虽则显露在他1918年后的文本中,但却生成于鲁迅的“沉默”时期。  相似文献   

2.
正前一阵,网上热议要不要在高中课本中取消鲁迅的作品,很多人认为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应减少甚或取消。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药》、《阿Q正传》等作品已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面对新教材中仅有的3篇作品,我们如何保住鲁迅的经典作品呢?如何让鲁迅真正走进我们的学生呢?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语文课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  相似文献   

4.
正杜老师:我校六年级期末试卷上有一题要求改标点符号,题目是:我对鲁迅的作品产生了兴趣,读了《药》,《孔乙己》,《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有的教师认为要把逗号改为顿号,因为在并列的词语之间应该用顿号;有的教师却认为应该直接把逗号去掉,而不是改为顿号,因为教材中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就是没有标点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被选入人教版统编教材第三册.这对于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件幸事!说其幸,是因为,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在经历了《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等等这些文章的熏陶后,他们对鲁迅的吁求已逐渐由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阅读,开始与鲁迅的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了。此时给他们介绍像《灯下漫笔》这样的一些杂文是及时的,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组课文是“初识鲁迅”的单元,第一篇是鲁迅的作品《少年闰土》,后三篇是他人写鲁迅的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编者的意图在单元导读中有充分的体现:为孩子自主走进鲁迅世界打开一扇窗——“让我们随着本组课文的学习去认识、了解鲁迅吧”……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据媒体报道,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与此同时高中语文课本也删除了鲁迅的《阿0正传》《药》《记念刘和珍君》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标志着中学语文教材“去鲁化”的行动已正式实施,引起了人们众多的争议与质疑。有人认为这是与时俱进,因为鲁迅的作品“与学生有时代隔膜”,已经过时了。此外,鲁迅的作品艰涩难读,教师不好教,学生不好理解;有人则为鲁迅鸣冤-1屈,认为这是在否定鲁迅。鲁迅作品是否该淡出中学课本?今天我们就请双方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辩论。下面,进入辩论的第一环节,有请正方、反方分别作立论陈词.  相似文献   

8.
杨耕身 《教育》2007,(10S):34-35
几乎没有哪一次有关课改的消息不会引起舆论的关注。从2005年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部分章节入选高中语文读本,刘翔进入上海市小学教材,到《狼牙山五壮士》从一些地方的课本中删除,及至今年《许三观卖血记》、《雪山飞狐》等选入北京高中教材,而鲁迅、朱自清等人的作品,却在渐渐淡出下一代的视野,乃至世界大战不再列入高中历史必修课等,莫不如此。[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陈星 《现代语文》2011,(5):150-151
偶读高职教材《大学语文》,发现仅选了鲁迅的一篇作品,散文诗《秋夜》,这让我们看到了编选者的眼光与识见,因为《秋夜》无疑能充分代表鲁迅创作及其精神内涵的复杂性。遗憾的是,编选者却在文前加了这样一段"阅读提  相似文献   

10.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1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和《故乡》这三篇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鲁迅先生的作品,虽然文体不同,写作时代背景及作者心情各异,但是都有以儿童的生活、情感、视角来再现作者自己的心路历程这一特点。本文把这三篇作品放在一起观照,希望更多地发掘一些鲁迅作品的内在意蕴,体悟艺术大师的情感世界,认知典范的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也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理解作者作品,用心体验最伟大的艺术家的感情世界,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2.
赵爱兵 《学语文》2002,(2):17-17
鲁迅的《祝福》是中学教材中传统名篇。在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往往只注意讲祥林嫂和鲁四老爷,还有柳妈和作品中的“我”,而对作品中的卫老婆子这一人物形象很少涉及,或者干脆不提。《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在分析《祝福》的人物形象时,对之也是只字未提。笔者认为,作为中介入的卫老婆子在小说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只是历来被忽视而已。其理田有二:  相似文献   

13.
《第二课堂(小学)》2011,(1):123-124
2010年9月开学,教材大换血。有细心的读者发现,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被踢出去”的课文多达20多篇,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  相似文献   

14.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向来是比较多的。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6册教材正本共选鲁迅作品6篇,分别是:《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雪》,平均一册一篇,可以说是作家当中最多的,因此也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对于一些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顺口溜很形象地说明了学生在学习和理解鲁迅作品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很多也对鲁迅作品感觉比较难教,教浅了,文章讲不透;教深了,又怕学生理解不到位。那么该如何处理这其中的关系呢?本文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来谈谈鲁迅作品教学的三个注重。  相似文献   

15.
综观初中教材中收录的鲁迅先生的作品,涉及小说、散文、杂文几类,小说多是《呐喊》中的作品,如《故乡》、《孔已己》;散文多是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作品,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阿长与山海经》、《雪》等;《杂文》则有《友邦惊诧论》、《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相对来说,收录数量挺多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是一位民俗文化意识非常深厚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有诸多传统节日、民俗内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如《孔乙己《》阿Q正传《》社戏《》祝福《》药》等,分别涉及了端午节、社日、祭灶节(谢年)、清明节等节日,几乎篇篇以节日民俗为重要背景或发展情节来引发人们对国  相似文献   

17.
《南方日报》记者就鲁迅后人认为鲁迅被国人误读这个问题,专访了著名文学史家、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钱教授说,据我了解,中小学生对鲁迅普遍存在一种敬畏之心,有距离感。一个重要原因是教材对鲁迅的选文有问题,一些文章并不适合中小学生读,会造成阅读障碍,而另外一些精彩的却遗漏了。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鲁迅作品,像《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孔乙己》、《〈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药》、《纪念刘和珍君》、《阿Q正传》等。学生升入初二,已经学过鲁迅的《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虽然这些作品生动有趣、耐人寻味,但是不少学生并不喜欢,他们觉得鲁迅属于上个世纪。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教材(试用修订本)第二册第六单元收入三篇寓言——《愚公移山》《黔之驴》和《工之侨献琴》。笔者认为,教材编者能高屋建瓴,选取了中国古代寓言创作三个高潮中的最具典范意义的三篇作品,引导中学生领略中国古代寓言精品的光彩。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教材里,鲁迅作品出现的篇目很多,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阿长与〈山海经〉》、《我的自传》等,而大部分语文老师在教授鲁迅作品的时候都会感到头疼,因为篇幅很长,主题很难把握,学生理解不易。但鲁迅的作品又不能不教,因为每篇都是作为讲读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