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和陆九渊是我国南宋时期两大著名哲学思想家,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陆九渊开山心学之体系,二者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哲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朱陆思想在哲学性质上同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前者主张“理本气末”,后者主张“心即理”,虽然二者都是唯心主义者,但他们之间在哲学问题上却存在着意见分歧。朱陆之间的论争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1175年在江西信州鹅湖寺进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二者在治学问题上展开了辩论,实际上就是关于认识论问题的争论;第二次是朱陆之间通过书信往来,就“无极”“太极”问题的辩论,实质上也即是本体论的争论。虽然二者唇枪舌剑,你来我往,争论非常激烈,而结果仍然相持不下,以各执己见而告终。朱陆之争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阵营内部两大哲学流派的学术争论,无论是鹅湖之会,抑还是往来书信之辩都充分暴露了二者在哲学思想上的意见分歧,本文试就朱陆思想差别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不当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2.
朱熹创立的“理本体”观念,以其对形上之“理”阐释的完善性、缜密性和深刻性而为理学家普遍认同。其中.朱熹提出的“格物穷理”的认识方法论,是一个重大的发明。由于本体论与方法论的一致性,使得朱熹的形而上学哲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朱熹哲学的形成及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形上之“理”这一哲学范畴逐渐替代了“道”这一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运用的哲学范畴。形上之“理”的产生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后的儒家学者再没能做出真正的哲学意义的超越。这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显著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朱熹与陆九渊生于同时代,两人各自授徒讲学,学术虽有异,难得的两次面对面的学问交流和商讨却情谊多于龃龉。学术之不同,并不妨碍两家同时并存,诚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朱陆“千古不可合之同异,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于是,哲学史上便有了理学分派的描述。表面上看,朱陆的学术分歧在于对“理”的不同认识,后者的认识在明代理学中发展为“陆王心学”一派,且影响到清代。究其实,从宋至清,朱子哲学的形式和内容时或小有变化,但朱熹所建立的理学体系的框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在历史的沿替中仅仅发生了朱子学范型的流变。  相似文献   

4.
朱陆理学思想之间的矛盾是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上展开的 ,而焦点却在“心”上 ,为了调和朱陆之间的争执 ,吕祖谦出面约请朱陆到鹅湖寺进行会讲 ,希望通过讨论争辩 ,达到两家思想的统一。“鹅湖之会”后朱陆两家观点 ,仍未达到“会归于一”的目的 ,但这次论争活动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熹和陆九渊各自都分别建立了哲学思想体系。在哲学本体论上,以天理为本,这是朱陆双方的共同点。但是,朱熹以心外之理为最高本体,强调理是世界的本源。而陆九渊则认为天地万物之理在我心中,强调以心为本体,心即是宇宙本原。在哲学方法论上,陆九渊以尊德性为宗,即“先立乎其大者”为宗旨,提倡简易工夫。而朱熹却是尊德性与道问学二者兼顾,同时并进。朱熹为学主格物穷理,陆九渊重发明本心。朱陆方法论上的认识差异,是由于他们哲学本体论的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6.
朱熹和陆九渊是南宋时期的两位著名学者,他们在学术上的主张各不相同,经常辩论。当时另一位著名哲学家吕祖谦,为调和“朱学”与“陆学”之间的矛盾并“兼取其长”,曾邀集他们二位在江西铅山县的鹅湖寺举行一次辩论会,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会讲”是我国传统学术研讨的一种非常有益的形式。与讲座、演讲不同,“会讲”特别强调互动讨论,是台上的先生们在相互激发中不断阐发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彼此之间形成互动;台下的听众也可在先生们的阐发中获得启发,并参与讨论,表达见解。“会讲”之风在宋代非常兴盛,江西就有两次非常著名的“会讲”:一次是1167年发生在鹅湖寺的朱熹与陆九渊的“会讲”;还有一次是发生在1181年,陆九渊回访朱熹,在白鹿洞进行的“会讲”。  相似文献   

8.
近来,发表了不少关于谭嗣同思想研究的论文。有一部分论文认为谭嗣同是唯物主义者,有的甚至称他为“在中国唯物论哲学的发展道路上占有显著地位的”“杰出的唯物论思想家”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未必正确。本文想就谭嗣同的哲学路线即谭嗣同到底是唯物主义者或者是唯心主义者这个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请同志们指正。关于谭嗣同思想的全面阐述则不是本文的任务。(一)尽人皆知,判断一个哲学家的哲学路线的准绳,是哲学家们对哲学基本问题即思惟与存在、精神与自然  相似文献   

9.
鹅湖书院     
《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6,23(4):F0002-F0002
鹅湖书院位于江西省铅山县鹅湖山北麓,又称“文宗书院”。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吕祖谦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曾在此“相与讲其所闻之学”,围绕“性理之道”进行哲学辩论,各执己见,不合而罢,史称“鹅湖之会”。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二语文课本(第一学期试验本)中选有四首宋诗,分别是陆游的《秋夜读书每以二鼓尽为节》《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的《鹅湖寺和陆子寿》《偶题》(不随流水觅溪源)。编者在课文提示中说:“富于理趣,是这四首诗的特点。”可见,编者选择这四首诗,是为了打开一扇窗子,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理趣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朱熹以其理学思想为旧本《大学》补“格物致知”传,延展与活化了自孔子开创、荀子接续,但却又为后世儒家所忽视了的知识论传统,使得宋代理学作为“新儒学”,在内容和形式(方法)上都区别于传统儒学,从而成为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朱熹格物补传意义进行再诠释,无疑有助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的再发掘以及中国哲学研究在方法论上的革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12.
鹅湖之会匆匆三日,闹了个不欢而散的结局,这种结局大大出于朱熹、吕祖谦的意料,同样,鹅湖之会对朱熹、二陆产生的影响,也是朱熹、吕祖谦始所未料的。鹅湖之会后,第一个有了反应的是陆九龄。吕祖谦致信朱熹云:“子寿前日经过,留此二十余日,幡然以前见为非,甚欲著实看书讲论。心平气下,相识中甚难得也。”又致陈亮书云:“子寿极有务实工夫。”(《东莱集》)朱熹致信吕祖谦说:“子静似犹有旧来意思。子寿言其虽已转步,而未曾移身,回思鹅湖讲论气势,今何止十去七八耶。”陆九龄死后,吕祖谦又致信朱熹说:“陆子寿不起,可痛。骂学力行,深知旧学之偏。求益不已,乃  相似文献   

13.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所谓理学,实质上是一种道德哲学,即以人格的自我完善为终极目的的哲学。而这一哲学在文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即朱熹提出的“思无邪”原则。这一原则代表着一种具有新的时代意义的价值标准,即朱熹道德哲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也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伦理道德。朱熹正是根据这一新的价值标准,对《诗经》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重新的阐释与评价,建立了一个新的道德批评的模式。这个“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元代来华的几个印度和尚及其与中土士大夫的交往唱和作了考述。这是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中国儒士往往按中国儒家的标准来衡量外国僧侣,同时,来华印僧也学习到中国文化,作诗文“有唐人作者之妙”。印土寺中有印度和尚。本文认为,“印土”即“印度”之异译,在有印、华两国僧人参加的佛教传承链中,见出儒家思想对佛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宋时期,书院大盛。这个时期的书院有两大特点,其一,书院与理学家讲学发生了密切关系,如白鹿洞书院是朱熹讲学之地,象山书院是陆九渊讲学之地;其二,若干书院除进行讲习外,还成为纪念理学大师的所在。例如婺源的紫阳书院是纪念朱熹的,鹅湖书院的建立则是为了纪念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等人的“鹅湖之会”。 鹅湖书院建在铅山县的鹅湖山麓。鹅湖山距县城十五里左右,它东望怀玉、西瞰象山,风景秀丽。山上有湖,相传晋朝有一位姓龚的人曾经在此养鹅。因此,后人名之为鹅湖山。 “鹅湖之会”是由吕祖谦发起的。当时南宋统治者面临着民族的危机和尖锐的国内阶级矛盾。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哲学家纷纷向统治者出谋献策。  相似文献   

16.
关于老子的哲学观,历来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一派认为是唯物主义者。笔者不以为然,准确地说,老子的哲学观属朴素的唯物论,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直官感知和猜测,导出了“无为而无不为”这个神秘诡谲的哲学命题。他由此希图建立一个“小国寡民……邻国相望,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结果永远成了泡影。老子朴素的辩证唯物思想,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有一定影响,但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从来也没有过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白族与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历史进程,从明清之际即开启了具有早期启蒙性质的哲学思想新动向,近现代以后又顺势而为,“在势之必然处见理”,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18.
朱熹与戴震     
在中国哲学史上,朱熹是唯心主义理学之集大成者,戴震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后代表,戴氏并以批判程朱理学“以理杀人”见称于世。从形式上观之,朱学与戴学形同水火,事实上,二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就朱学与戴学的相互关系作进一步研讨,并以此就教于方家。 一、早年戴震对朱学的维护  相似文献   

19.
一、朱熹作为诗人: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氏哲学,被封建社会后期的历朝统治者奉为官方哲学,定于一尊,影响十分深远。在人们心目中,朱熹一直是以理学家、“夫子”的形象出现的,极少把他与诗人的称号联系起来。其实,理学家的朱熹却又是一个颇有特色的诗人。虽然,作为诗人的朱熹远远不及作为思想家的  相似文献   

20.
戴震哲学因痛斥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而被认为“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宣告了理学的终结”.但是通过比较戴震哲学和朱熹理学我们发现,他们有着相同的哲学逻辑体系,即由气化流行的天道推演人性,得出饮食男女之欲具有合理性之结论;有着相同的终极关怀,即要求统治者关注百姓的饥寒愁怨,体现着儒者关心民瘼的情怀.戴震发扬了朱熹哲学中合理的内核,并对程朱理学的一些哲学范畴作了明晰的解析.戴震哲学是对朱熹理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反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