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张娜 《现代企业教育》2010,(12):195-196
“自主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自主学习空间为栽体,以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我教育。真正变“教我学”为“我会学”。  相似文献   

2.
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寻找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创新的能力,才有利于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的需要,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语文教育观念.在语文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自主学习空间为载体,以学会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主发现、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3.
李金英 《考试周刊》2011,(3):171-17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题课程改革在世界各国倍受关注,我同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变传统教育中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发展为“我会学”。那么,像初中物理这样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怎样才能“会学”呢?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自主探索才会有效果。学生内驱力决定学生的投入状态,只有积极地投入,真正地参与,才会在探究过程中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4.
“两先两后开放性教学研究”是指“先学后教,先练后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以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项适应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两先两后”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课前探索题”去自主探索、  相似文献   

5.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自主性、探究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通过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和创造的本领,实现自主性发展,使自身素质优化。“自主探究学习”以变教师“教我学”为学生“我会学”为核心目标,它的教学理论建立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职责是组织、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基础之上。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阵地,改革课堂教学目标、结构、形式,改革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让学生走“自主探究学习”之路,使课堂充满朝气,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学、讲、探、练”四环节教学模式是借助学教案引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互动探究等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框架,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并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模式。运用这一模式,可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及其发展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学生课堂活动与课外实践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由“以书本为中心”向“以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建构方式为中心”的转变。通过“学、讲、探、练”四环节教学模式,使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得以落实。该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如下:  相似文献   

7.
提自主探究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学习主动权,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有探究的机会,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舞台,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激发自主探究的潜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的具体改革目标之一是“学教方式的改革”,充分自主高效合作、深入探究必然成为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主旋律。教学中我尝试了以下做法(1)创设情境,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2)设计问题,延伸自主探究,加强自主探究的实效性。(3)放手实践,体验成功,树立探究信心。(4)弘扬个性,培养自主探究的独创性。总之,由“要我学”的被动学习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的自主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9.
《学周刊C版》2017,(13):58-59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较为复杂,而且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重新规划自己的教学模式与框架,以“学”为主,以学促学,开放课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创设充分合作、探究的空间,设计自主学习提纲,用提纲引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在合作探究中开拓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相似文献   

10.
李玲 《学周刊C版》2014,(9):142-142
依托讲学稿进一步落实“以学为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彻底改变单纯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尊重学生个性为前提,突出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学习模式,实现了“自主学习,愉悦课堂”的课堂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一、“导学——自悟”的含义。导学”体现教师对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指导。实现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它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紧密地结合,突出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为主体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一精神的落实,基础是自主,关键也是自主。要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就必须把教学变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的过程。未来学家认为,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教学理念,倡导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走向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见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理念下的讨论式教学与主体参与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式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下的师生和生生的对话、讨论为主要手段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讨论式教学的总体目标在于: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变“教”为“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变“死记”为“活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层次,变“学会”为“会学”。讨论式教学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讨论促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主动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突出和强调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以建构人的基本素质为要旨。讨论式教学凸显情感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互动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主要采用自主性评价、反思性评价、互动性评价、开放性评价和赏识性评价等基本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5.
“自主探究学习”以激发学生兴趣为起点,以创设学习空间为载体,以自主探究学习为核心,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自主体验、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教育。它是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究者”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把公开课的观课目光转向学生会发现很多现象值得反思.课堂教学从“适教”向“适学”转变,是由传统的传授知识、技能为重心向以发展学生的能力、素养为中心转变.做到“适学”要以“恰切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领“学”的活动,要以“知识问题情境”激发“学”的兴趣,要以“言语作品的分享活动”检验“学”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为学而教”的课堂教学变革.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课堂中,要逐步改变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科学使用教材,开辟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途径,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一、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的自主探究空间是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一种“机会”,一种外部环境。但由于受传统“教师本位”、“教材本位”的课堂模式束缚,教师给予学生自由支配的学习空间看成一种“施舍”,甚至是一种浪费,致使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狭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日益丰富。学生学习科学的场所不仅是课堂,学习的文本不仅仅是教材,请教的对象不仅仅是老师,他们自主学…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科研全面开花的今天,为了改变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模式,我们按课标要求,开展“高中文言文自主探索式学习”的实践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学案导入法(一)学习方案学习方案简称“学案”,是为学生编写课前、课中、课后自主探索学习的指导提纲。学案的设计完全是从学生的“学”出发,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它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文言文,改变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建立起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原则。(二)学案内容1、学习目标:拟定学生通过学习…  相似文献   

19.
高悦 《教师》2015,(8):63-6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通过“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成效.本文分析了“先学后教”的概念和依据,探讨了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组织实施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高效课堂以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是高效课堂所遵循的理念。课堂上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他们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自主学习,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