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并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内容之一,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是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活动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美,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得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进而能体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空气是学生从化学角度认识的第一种物质,了解空气的成分并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化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初中化学是系统化学学习的启蒙阶段,而初中化学绪言课是启蒙学习的第一课。本课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在了解化学学科的性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后,重点放在认真观察实验l-4的现象,仔细分析这些现象的特征,深刻理解和辨析三对概念——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并懂得为什么要学习化学,掌握化学的学习方法。下面就三对概念作简要分析、比较:l.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两种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若没有变成别种物质,只是物质形态改变,并…  相似文献   

4.
空气是学生从化学角度认识的第一种物质,了解空气的成分并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化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化学变化的奥秘,激发化学学习的兴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现行教材上采用的是钟罩实验,实验装置简单,操作方便,但有一定缺陷:实验的可见度低,现象不明显,而且不便于学生动手参与,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一系列改进,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引导学生改进、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进行评价交流。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大胆想像,认真设计,努力创…  相似文献   

5.
工科学生为什么要学化学?普通化学课将学些什么内容?它的重点在哪里?该怎样学习?本文将就这几方面的问题提一些看法,供同学们参考。一、工程技术领域中需要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和变化过程中能量关系的科学。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又称化学作  相似文献   

6.
卢炳军 《中学文科》2009,(14):105-106
气体有机物贯穿于初中到高中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它不仅涉及化学实验技能、技巧,而且还涉及“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备和用途”的化学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气体物质进行分类和归纳,找出它们共性和差异性,使学生对气体物质的知识理解深刻、融会贯通,并提高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的内容,从日常生活选取一瓶红酒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现实的联想与思考。通过实验探究形成活动主题总结归纳SO2的性质,尽而了解SO2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另一方面结合性质和实例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建立正确的化学观。  相似文献   

8.
李茂榆 《初中生辅导》2023,(Z3):138-141
<正>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物质的化学性质决定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变化,2022新课标在物质的化学变化认知中增加了认识化学反应的思路与方法、化学反应的应用价值及合理调控、学生必做实验及实践活动。并提出具体的学业要求,那么如何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判断物质的变化,又如何利用化学变化的基本表征解决试题中的问题。现在我们一起学习几种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初三绪言课中有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就是向学生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由此讲授物质的两种运动形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物质的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不知道我的同行们是否注意到,在“绪言”的第一页介绍化学的研究对象时讲到:“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化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允 《河南教育》2009,(9):27-27
概念反映物质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笔者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1.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  相似文献   

12.
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一定激发了同学们对化学的遐想,丰富多彩的化学实验更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在第一章的学习结束后,我们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巩固知识。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解,关键是把握住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这也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化学变化发生时往往伴随一些现象,但是又不能把它们作为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这是二者之间的联系。物质的物理性质是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或仪器进行测定的,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如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密度、熔点…  相似文献   

13.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相似文献   

14.
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一、提供真实、鲜明、生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  相似文献   

15.
一、空气氧气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要求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实质、表现性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现象、特征及联系,掌握判别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关键是抓住特征——是否有新物质产生,从本质上分析——分子是否起了变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较好的化学教师,应该做好启蒙教育,使学生觉得这门课好学、好懂、有趣,愿意学它,因而积极思维,使基础知识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上化学绪言课时,应充分作好准备。给同学讲清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在变化的;并作好两个演示实验,指出在物质变化中有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以及化学是什么样的科学等内容。还应适当补充化学在农业、工业、国防科研、医学和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7.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相似文献   

18.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的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相似文献   

19.
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精简课时教学内容,确保课内有更为充裕时间引导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实现"轻负高效"的重要途经之一。以"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第1课时)"的教学为例,简析了"引导学生形成元素观、实验观以及启迪学生的归纳、类比与系统思维"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海燕 《教育革新》2007,(10):68-69
化学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课程标准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