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精准思政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提质增效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立体联动、融合协同,涉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课堂、课外实践育人第二课堂和数字空间第三课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面临“主流场域”话语式微、“聚合场域”多元分散、“虚拟场域”主体弱势等现实困境。在新时代,聚焦精准思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建设,必须在紧跟精准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精准思维”“精准设置”“精准融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的守正创新和优化建设。  相似文献   

2.
作为真正出生在网络时代的“00后”大学生,已成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受众群体。由于深受互联网影响,“0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独立个性以及对社会权威及主流价值观的解构意识,由此引发了针对“0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或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的实践窘境。把握时代变迁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和守正创新,实施集教育队伍精准培育、教育内容精准供给、教育话语精准输出于一体的“精准思政”,并借助信息网络打造技术赋能的“智慧思政”,也就成为新时代“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纾困解难与创新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3.
算法推荐的传播机制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部分网络新兴主体“登台亮相”、不实或低俗内容大行其道、“拟态环境”产生的话语权力、“信息茧房”的加速演变,可能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面临失守、供需内容“失真”、话语权力失去掌控、传播效果降低的风险。因此,相关部门要深度融合主客体,增强传播主客体交互;精准对接供需侧,实现传播内容供需侧适配;创新表达方式,掌握传播话语主导权;健全反馈评估机制、增强传播实效性,守好网络宣传主阵地。  相似文献   

4.
王雅君 《河南教育》2022,(S1):64-65
引言:信息化时代,算法成为信息传播的新引擎。算法社会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创新渠道的同时,也带来了客体“窄化”、主体“弱化”、中介“资本化”的风险和挑战。从提升客体网络信息素养、提高主体算法驾驭能力和加强算法社会监管出发,对算法社会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准施策,能够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是什么——算法时代是什么?算法是指用系统化手段来描述、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战略机制和明确指令。  相似文献   

5.
叶荣国  孙娜 《教育评论》2022,(4):96-100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只有被大学生认同、接受,他们才有接受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话语主体间性关系、生活世界的语境、话语有效性主张等核心思想启示我们:要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效果,话语双方需要建立“主体间性关系”,形成“话语共同体”;回归“生活世界”,促进话语的“视域融合”;满足“有效性主张”,提高话语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6.
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只有为大学生所认同、接受,其背后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才有可能被认同和接受。交往行为理论提出的话语主体间性关系、“生活世界”的语境、“话语有效性条件”等话语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何以可能”提供新的视域,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如何可为”提供了实践路向:教育者须建构主体间性关系,形成话语共同体;回归“生活世界”,实现话语的“视域融合”;满足“有效性要求”,提高话语“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效能提升的有力途径。从“接受理论”视角来看,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的单一而未形成“期待视野”;语境复杂多变影响“读者消费”;受教育者接受能力不足导致“召唤结构”缺失;教育主体的话语能力不够影响了“第二文本”的产生。因此,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明确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充实话语内容和提升教育者的话语技能,才能有效克服以上短板,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建构面临新的冲击和挑战,智能算法正在重塑传统的话语生成与传播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话语主体的行为与价值引导产生权力效应.在此发展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话语意义流失、话语场域离散、话语认同消解的困境,因此需要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算法传播机制的新特点,从话语引导的权力效应、话语空间的多...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是驱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因素。人工智能通过嵌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议题设置、内容生产以及信息传播的整体性话语实践过程,能够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说理”的有效性以及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活化”渗透。然而在具体运行中,“智能依赖”、“资本僭越”以及“技术过载”又致使这一赋能过程面临诸多潜在风险。为此,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立场和视角出发,从确立价值前提、创新协作模式、打造数字平台以及推进制度供给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题发展历经百年征程,理析革命话语的生成过程、建设话语的形成发展、改革话语的历史转化、复兴话语的时代表达,是深刻把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题发展规律的前提。系统总结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题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引领,围绕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性成果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以人民为中心”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题的价值导向,回应与解决实际问题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命力的现实基点。基于新时代的宏观视野缕析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主题的演进规律,更新话语内容、提升主体能力、丰富表达方式、拓展话语空间,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理性自觉,也是增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高鹃 《教育探索》2022,(9):68-73
新时代内外部客观环境的迅疾变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危”“机”并存,顺历史潮流而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维持自身话语主导权的必然选择。从相互间关系的宏观层面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传播与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我方”“他者”“受众”这“三方”角色要素。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应坚持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辩证对待多元话语内容,重视并建构接受主体积极受话心理。  相似文献   

12.
精准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为面向教育对象的精准需求把握、精准内容供给以及精准思想引领,以期实现从“普遍漫灌”到“精准滴灌”的理念革新和从“大而泛之”到“精而准之”的效度跨越。精准思想政治教育是技术发展和育人实践需要的综合结果,既具有现实价值性,也具有发展必然性。但基于哲学思辨的高度,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还存在“关注显性需求”与“把握全面需求”的标准之争、“扩大数据支撑”与“远离心理防线”的边界之争、“全面数据揭示”与“隐性信息遮蔽”的真伪之争、“借力数据赋能”与“强调数据权威”的取向之争等可能诱发价值冲突的争端,需要积极思考和应对。深刻透视这些复杂争端,既是深化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必要举措,也是推进精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3.
虚拟在场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赋能,使之既能克服传播的时空局限,又可以与教育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同时,虚拟在场放大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传播过程中的缺陷,减弱了与教育对象现实交往的机会。数字时代,需要充分利用“在场”传播、“离场”传播、“虚拟在场”传播等多种话语传播形式,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4.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尽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工具与话语场域已经升级,但主体的交互性却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的权威性。主要表现为其传播的分众化加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的离散,其信息的碎片化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逻辑性,其价值的多元化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对此,突破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困境不仅应构建主体间性话语机制以增强话语权威,而且要提高算法关联机制拓宽话语空间,同时在促进媒体融合提升话语逻辑中强化主流意识净化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5.
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是引领“00后”高职大学生树立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在全媒体发展格局下,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效度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文章从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新背景、新要求、新格局三个角度分析了“00后”高职大学生所具备的“可塑性”、高职院校积极投身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改革的“坚定性”和高职院校保障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有效性”,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度、提升高职院校自身的育人格局发挥了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需。虚实融合交往新常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也不断演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要解决"怎么想""说什么""怎么说"和"谁来说"的核心问题,需要抓住创新话语理念、丰富话语内容、调整话语方式和强化话语主体能力4个着力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有趣有味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  相似文献   

17.
话语的传播效度研究,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出发,通过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三维视角,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在本质;其次要面向研究的主体“00后”高职大学生,探究在全媒体时代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方式的“双因素”特征;结合媒介传播理论和群体心理理论,剖析影响话语传播效度的因素,在话语主体、话语受众、话语媒介、话语内容、话语方式上构建全新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传播效度,从而提升话语的解释穿透力、说服指引力,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育人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是智能科学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广阔发展前景。但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隐匿着伦理风险,呈现出主体地位消解与情感疏离、算法推荐与学生个性发展异化、个人隐私泄露与权责不清等多方面的伦理风险样态。其生成原因在于其与相关主体的技术素养欠缺、人工智能算法技术自身的局限、伦理制度和政策法规的滞后等有着密切关联。为防范和规避这些风险,需要“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师生伦理空间、“以术为用”增强智能思政的技术治理、“以法为界”构建智能思政大数据责任伦理规制,推进做好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风险的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19.
“现实的人”的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使用的逻辑起点。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问题意识哲学反思,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出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构必须要把握问题逻辑的主线,从而有效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话语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话语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问题逻辑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教材的话语体系有效地衔接起来,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更加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学科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和创新力。  相似文献   

20.
文章提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所在,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间话语系统的信息传递,从“教育者树立平等观念”“话语内容富有时代性”“话语主体共享话语权”三个方面诠释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新”话语体系的诉求,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话语体系的构建,并给出“充分运用学术话语,厘清话语内容”“注重贴近生活实际,满足学生需求”“坚持主体平等权利,消解话语霸权”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