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相关问题研究持续升温,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出版了不少学术著作,召开了数场理论研讨会议.基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2000 ~2012”年的相关研究文献统计分析,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围绕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状况进行述评:一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现状考察;二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视域剖析;三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因其披着"档案解密"还原真相"的外衣,同时借助网络媒介煽风点火,流毒至深,对大学生亦影响甚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兼有历史课和政治课双重性质,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阵地、主课堂."纲要"课教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筑牢防线、夯实基础、明确重点、把准关键、完善策略,扫除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和大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历史观所涉及的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问题.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柱石,对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唯物史观视域下审视,历史虚无主义清晰地暴露出其反历史、反科学的唯心史观本质.  相似文献   

4.
在世界交往的过程中,西方文化不断向我国传统文化渗透.毋庸置疑的是新思想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我国人民的眼界,我国的经济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推动力.然而在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有心怀不轨者企图以文化传播之便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是消极的,既违背历史研究的实事求是原则,也违背了研究的全面客观原则,打着学术旗号否认历史发展规律、扭曲中国历史、影响中国共产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更易接受新的文化,然而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他们也极容易受历史虚无主义影响,进而产生消极思想,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文章围绕"反历史虚无主义视域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为创新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泛滥的趋势,该思潮已经渗透到高校校园,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高校应积极主动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从校园氛围营造、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技能指导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6.
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界限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观和历史观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超阶级"、"超党派"地分析研究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事实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突出地表现为以历史偶然性来否定革命的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尽管也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和历史细节,但其认识论根源在于不能正确区分历史本质与现象、历史主流与支流.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性区别并不在于要不要对人性进行分析,而是在于怎样看待人性问题,究竟是从抽象的人性出发还是从具体的人性出发来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7.
历史虚无主义虚无历史,既误导现实运动,又消融中华民族精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体来说,在政治上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学术上揭露批判其错误、教育上加强全民的历史知识,从制度、理论、知识上分别切断历史虚无主义的产生、传播与影响,为国家的稳定和现代化的推进营造繁荣、先进的文化大环境.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不能虚无的——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柱、龚书铎主编的《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史学理论领域具有相当的学术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史学界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发展到相对自觉阶段.本书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理论根源、研究方法、具体表现、危害,以及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泛滥的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同时还倡导并践行了优良的学风与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和中国共产党领导,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域下,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史,把握逻辑关系,扩大理论视野,反思现实问题,构建中华民族历史观。  相似文献   

10.
刘昭君 《文教资料》2013,(24):68-69
历史虚无主义在当代中国的重新泛起,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当代中国青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本文从历史虚无主义的含义、背景、特点及对当代中国青年的影响及对策,让人们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1.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发展规律和历史客观性,实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抵制思想界重新泛起,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是当前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无疑会成为最有价值的思想遗产。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源头上揭露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本质,集中批判了作为历史虚无主义经济根源的资本逻辑,并指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从根本上终结历史虚无主义,实现人的最终解放。  相似文献   

12.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传入中国以来,由于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相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有必要从历史的维度,通过比较的方法厘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非科学性,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新时期历史唯物主义面临的挑战,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认识和信仰。  相似文献   

13.
历史虚无主义近年来重新泛起,并呈现出形式日益隐蔽多样、危害日趋严重之势,严重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安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从三个维度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批判:理论维度上,剖析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实质、政治本质和价值特质;历史维度上,厘清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脉络;现实维度上,指明了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整体策略。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对于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强化意识形态安全、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受到多种错误思潮的青睐.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工具和帮手.这不仅是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满足了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需求,而且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具有相通性,在阶级属性、哲学基础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同一性.因此,批判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必须鲜明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虚无主义为达到歪曲历史的目的,其手法往往是“戏说”、“恶搞”历史,抹黑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模范人物;打着“还原历史”的幌子,大作翻案的文章,颠倒黑白;刻意编造和扩大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曲折和错误,否定和歪曲革命与建设的历史;妄图以细节代替历史主流和主线;等等。我们除了要充分了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改革开放中的几种主要表现外,还要深入分析它的思想方法特点。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国内学者针对此现状,深入探究历史虚无主义的起源、本质、表现与危害、应对策略等常规理论问题,成果较为丰硕。而关于历史虚无主义与哲学虚无主义的联系,以及该思潮影响的对象、范围、方式及影响效度等方面研究成果相对不足。从深度和广度上拓展和延伸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成为相关领域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泛滥的趋势,该思潮已经渗透到高校校园,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冲击。高校应积极主动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从校园氛围营造、学生骨干队伍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技能指导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8.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否定我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为鹄的之谬论,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加以批判和引领。近年来,学术界研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特点的著述较多,归纳历史虚无主义宏观危害性的成果也颇丰。关于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哲学地位和内容边界及其与哲学虚无主义的关系,关于历史虚无主义对于社会各阶层的微观影响,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历史观消极影响的特点、规模、深度等方面的质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用新的方法从不同维度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精细化理论研究和广角度实践探索,已成为相关研究的一种新需要、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重新泛起,对我国思想领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在我国发展较早,具有竭力否定和贬低中国革命、迷惑性很大和政治倾向性很强等特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重大影响,不仅阻碍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扭曲了大学生对革命的认识,还削弱了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大学生受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大学生要抵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需要从自身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加强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个人的信息素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所抬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历史认知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微信为代表的网络工具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历史虚无主义在大学生微信中的广泛传播,必将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需要从国家、高校和思政教师三个层面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