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9年7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我进入新华日报出版部担任版面编辑。作为年轻人,我想围绕关键词"学习"来小谈我的几点想法。首先,多学习心里才有底。出版部的工作,是报纸出版编辑工作的最后"总装车间"。因为要处理的是一整个版面上所有的稿件、图片,事情纷繁复杂。还记得刚上班时,每天下班了回家写日记,写的最多的心情就是"如履薄冰",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不出错"。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卫生科普杂志的编辑。我认为,一名好的杂志编辑,应该具备较强的组织稿件、策划栏目的能力。为了紧密联系读,我多次组织征与讨论,请读积极地参与进来。我想,一旦读参与了办刊,你想不让他订这本杂志都不容易。2000年,我在《人到中老年》栏目策划了“要不要给子女带孩子”的讨论。由于涉及的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现象,所以读参与的热情很高,我从中精选了几篇稿,陆续以《我的母亲带了仨》、《岳母的无奈》、《虎爷爷不带虎孙子》、《带孩子有付出也有  相似文献   

3.
匡敏 《出版经济》2005,(4):33-33
当编辑已经整整5年了,5年时间完全可以把一名刚毕业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熟的职业人.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高编辑工作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作一个探讨: 提高选题策划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当编辑、作记者的,尤其是“大编辑”、“大记者”,都会有人向你讨“点子,要“主意”。到下边采访,通讯员、新闻爱好者前呼后应、谦恭谨肃地向“老师”请教。就连我这个涉足新闻界刚几年的“小记者”外出,也总有那么几个通讯员“李老师长李老师短”的讨几个“点子”,提供点“线索”。回京后,“求教信”也“紧追不舍”。前不久,一位地市报的副总编、两鬓斑斑的老编辑竟然也来信,让我帮他想“点子”,以便为中央新闻单  相似文献   

6.
我是怎样﹃操作﹄稿件的︽植物学报︾编辑部王葳我从事《植物学报》的编辑工作5年有余。5年多的辛苦没有白费,在“给他人作嫁衣”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改造了自己。现在,我可以自豪地对人宣称:我不仅是一名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综合性专业学报的编辑,而且是一名极力...  相似文献   

7.
刚写新闻稿件时,我几乎没有周末休息日,每天就是不停地写稿、投稿。在这4年多的时间里,投了近300篇新闻稿件,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那段时间里,我真的有些心灰意冷。后来才想明白,这些新闻稿件之所以没有一篇见报,重要的原因是我总抱着只要把稿件投去了,编辑一定会帮着修改的想法,而不去认真写好每一篇稿件,不注重稿件质量。  相似文献   

8.
前几年 ,我社曾在有的编辑室试行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工的办法 ,但由于没有配套的制度 ,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的责权利不明确 ,双方矛盾很多 ,突出的是策划来的书稿无人愿意加工 ,所以试行一段后就不了了之 ,仍照原样 ,编辑自己策划、自己加工。编辑加工书稿要花很多时间 ,而且所有工作都自己做 ,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作市场调查 ,去精心策划选题。社领导用了一年的时间来统一编辑们的思想 ,充分讨论分工的好处及对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经过一年的准备 ,至 2 0 0 2年在所有的编辑室实行了编辑工作的分工 ,并相应出台了《实施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  相似文献   

9.
刘源 《中国出版》2023,(S1):43-46
2022年是我进入明天出版社的第五年,也是我开始独立策划选题的一年。马三枣的《少年的花走马》是我最倾心、最问心无愧地付出的一部作品。在选题策划、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图书营销方面,一点一点地琢磨、尝试、请教老编辑,最后将作品如期交付。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悟到一名童书编辑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更明白只有常怀匠人之心、不断锻造编辑力,才能做出时代在场、文学在场、童年在场的精品童书。  相似文献   

10.
这个书名首先就吸引了我.我曾几次想过,想写一篇讨论记者素质的文章.人们对新闻工作的许多要求,都跟编辑、记者的素质密切相关。但我只是有这么个朦胧的想法,不清晰,同时编辑、记者素质应包括哪些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也没有想周全。因此几经考虑终末动笔。现在看到《记者素质与成名》,当然是格外的高兴。读完这本书的目录,我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只是一个很粗的轮廓,而这本书对记者素质的论述却是十分的全面、细致  相似文献   

11.
有幸与《军事记者》结缘敬爱的编辑:您好!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我鼓足了勇气给您写这封信。我叫韩立建,2005年从山东省聊城市的农村入伍,现在是65549部队通信连的一名战士。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高中没上完就辍学打工。一直爱好写作的我,并没有放弃想写点东西的想法。  相似文献   

12.
20余年的军旅生涯,我从一名连队战士报道员,到团、师、军新闻干事,再到《解放军报》的记、编辑。回顾这条虽不辉煌却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成长之路,我有一条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越是同行、越是同吃一锅饭、同揭一杆旗的“自家人”,越需要加强沟通和理解。否则,就越容易出现“一家人常说两家话”、“最陌生的人是自己人”这样的滑稽和尴尬。2001年元宵节刚过,《解放军报》年度记会在北京召开了。作为一个记的凳子尚有余温、编辑的椅子还没有坐热的“老”记、新编辑,我发现不管是会上还是会下,编辑、记之间,最热切的渴望、最迫切的期盼,是希望彼此能够有更多的沟通、更深的理解。联想起平日里经常听到有的作抱怨“真不知道编辑是怎么想的”,而编辑又常常感叹一些作“说了那么多还是没领会我们的意图”这样的“残酷现实”。我更加感觉到通过《军事记》这个桥梁,加强记与通讯员队伍沟通理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我谈了上述感想并提出上述建议时,《军事记》的领导和编辑们非常重视,当即决定推出《编辑心语》这个小栏目,并厚爱加错爱地让我来先开几炮。面对记、通讯员队伍中的如林好手,面对编辑阵容中的方家硕儒,我战战兢兢地接下了这“烫手的山芋”……唉,不多罗嗦了,反正是聊天,聊得大伙觉得中听,我就多聊它几回。如若大家听得乏味,不妨直吹“口哨”,我会赶紧闭嘴,另请高明。  相似文献   

13.
浅谈医学图书编辑与作者的沟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的沟通我作为一名医学图书编辑,在与作者多年来所进行的难以计数的沟通中,由生疏到熟悉,由畏难到一定程度的驾轻就熟,深感与作者打交道、做“人”的工作的不易,有苦涩也有甘甜。在策划、编辑医学图书的过程中,我结识了一大批超凡出众、令人难忘的名医、学者和医学泰斗,学习和掌握了不同学科或专业图书的策划思路、编辑方法和艺术技巧,更深刻地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在此,将自己的点滴认识和体会总结为以下几方面:一、透彻了解所谓透彻了解,就是要对沟通对象尽量了解得全面、深入、具体。一是要了解医学图书作者队伍的情况。对于已经有合作关…  相似文献   

14.
在喧嚣的都市待得久了,很多人都会心生倦怠,想收拾行囊一个人去旅行,想找一个清净之地游山玩水,让自己疲惫的心静一静,歇一歇。我也时常有过这样的想法,特别是在工作压力特别大,诸事不顺的情况下,这样的想法就会越发强烈。但没有想到的是,无意间与《于丹生活感悟》这本书的相遇,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浮躁的心也安静了许多——因为,风景不在别处,它就在你的心里。  相似文献   

15.
功夫在编外     
初涉新闻圈,做的是记者。采访中常有好心人对我说,女同志做编辑比较合适。说的也是,做了几年记者,不时有被编辑“枪毙”掉的“大作”。次数多了,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若做了编辑,不就也有了“生杀大权”。 几年过去,我真的成了编辑,但很快就发现,编辑并不轻松。尤其是我作为《公共关系报》一版的责任编辑,不要说对记者的大作“生杀予夺”,就连编辑最起码的“修修改改”都缺乏“对象”——稿子。 部门人手不够,无法配专职记者去全国各地采访。这类专业性较强的报纸,指望自发来稿几乎不可能。于是,身为编辑,我得用2/3的时间去组稿,去做通联工作。值得庆幸的是,这编外的功夫没有白  相似文献   

16.
1992年,我受聘《文汇报》一个专版《独家采访》的主编,有着大红聘书,我极为珍视。我想所谓主编,可能就是一个版面或专栏的主持编辑,大概类似名寺宝刹中的主持僧一样,是既管事又要干事的人。我接受这个聘用,不完全是我是个干惯了事的人,而是出于三个想法:一是三十多年的记者生涯,应该告一个段落了,在我的心目中,编辑像个隐士,远离喧嚣的尘世,更多的是书斋生活,不要再为某条新闻而奔波,心中倒也落得几分清静。二是以往都是编辑为我服务,为我的稿件去芜存菁,为我缝制嫁衣,现在我也应该为作者服务了。三是干新闻工作,只当记者,不当编辑,那是发育不全,总是缺了“一只角”,缺少一番经历,当几年编辑,也算补上生命中的一段缺环。山不转水转,虽然还是在同一个大门内,却是改换了门庭,我就当起编辑来了。  相似文献   

17.
网络在科技图书选题策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图书策划编辑利用网络能做什么?如何让其成为策划工作中的得力助手呢? 一、利用网络广泛调研、开发选题 首先,图书策划编辑可以利用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获取信息.这需要我们熟悉常用的几大搜索引擎和搜索方法.比如,想做某方面的选题,但具体的想法还不是很成熟,这时就需要开展大量的调研工作来支持、验证和调整思路.  相似文献   

18.
刘晓涵 《编辑学报》2012,24(3):300-301
正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到编辑部工作已经快3年了。至今仍记得3年前入职面试时主任的提问:"编辑工作并没有想象中清闲,一个认真负责的编辑,工作将会是繁忙甚至繁琐的。为什么会在博士毕业后选择做一名编辑,你考虑好了吗?"当时我回答:"因为编辑工作是一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的工作,我很想尝试!"这近3年的编辑工作,确实如想象中一样给  相似文献   

19.
杨涛 《大观周刊》2011,(38):171-171
毕业之后我来到了教育落后的民族地区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已有几年,也已担任了两届毕业班的教学。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自己不断的思索改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却也体会到生物教学的不易,这次也是想通过文字将自己的体会和想法表达出来望能与广大同仁之闻能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编辑这一行的职业道德究竟是些什么?这里,我不打算在理论上阐述它的重要性之类,而想就我所接触到的我国前辈作家、编辑家、出版家们在编辑方面的嘉言懿行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总要看一遍”当编辑就要看稿子,这是编辑起码的任务和职责。老一辈编辑对这个“职责和任务”是看得很神圣的。已故作家、《收获》杂志编辑靳以1957年曾对《文艺报》的一位同志说:我虽然做了多年的编辑工作,也谈不出多少经验,但有一件事,至今想起来问心无愧:我没有埋没人才。不论是谁投来的稿件,不论是长篇短篇,我总要看一遍,一个编辑,有了这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