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去年台北欧洲汉学史国际学术会议上,加拿大M.Dolezlova女教授的《欧洲现代中国文学之研究》指出:第一个在欧洲介绍及评介中国现代文学的是俄国著名汉学家阿列克塞耶夫(A.M.Alexeev)院士。这对我及其他参加该会的俄国汉学家启发很大。  相似文献   

2.
吴和(Jaromír Vochala雅罗米尔·沃哈拉),男,捷克汉学家、语言学家、翻译家、评论家,现为捷克东方学会会员、欧洲汉学家协会会员。 1927年9月24日出生于摩拉维亚。从小喜欢文学,对各种不同的文化兴趣浓厚。1951年考入经济大学,翌年到中国留学,在北京大学专修班学习汉语,由于语言文字对他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他要求改变专业,把对外贸易专业改为汉语专业。经过两年学习,后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著名教授王力、高名凯、周祖谟、林庚等人的指导下,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在学习中非常刻苦努力,攻下了汉语难关,跟中国学生一起学习《现代汉语》、《汉语史》、《语言学引论》、《语音学》、《中国文学史》、《文艺学引论》等,除《文艺学引论》外,各门课程全优。他在学习期间,时逢中国进行文字改革,制订汉语拼音方案,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等,他对此十分关心,经常参加讨论,发表文章,并亲自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去询问汉字改革的远景规划。1958年从北京大学毕业,毕业论文是用中文写的《论汉字改革正字法中的一些问题》,在论文中提出了他对文字改革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中国季刊》与外国的对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文《中国季刊》创刊于1960年。第一任主编是英国汉学家麦克法夸尔,他曾同著名美国汉学家费正清一起主编过《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目前《中国季刊》由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出版,在世界范围  相似文献   

4.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中对中国文化作了全方位的解读与传播,他摒弃了民族、国度、地域文化的偏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从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建筑学等多学科对中国文化作了详尽而又具诗意的描述、严谨而又富有哲理的阐释,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观照,使这部著作成为引导欧洲人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欧与中德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和媒介。本文对其《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建筑文化从文化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解读、考论。  相似文献   

5.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在《中国心灵》中对中国文化作了全方位的解读与传播,他摒弃了民族、国度、地域文化的偏见,以科学、客观的态度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热爱,从民俗学、社会学、宗教学、美学、文学艺术、建筑学等多学科对中国文化作了详尽而又具诗意的描述、严谨而又富有哲理的阐释,并运用比较的方法将中西文化进行对比观照,使这部著作成为引导欧洲人正确认识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欧与中德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和媒介。本文对其《中国心灵》中记载的中国建筑文化从文化学、民俗学等角度进行解读、考论。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2015年3月14日,首届“会林文化奖”在北京举行颁奖礼。著名汉学家、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罗多弼和中国著名艺术家韩美林获奖,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nternational Data Group)创始人麦戈文(Patrick J.Mc Govern)获得“特殊贡献奖”。“会林文化奖”以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的名字命名,由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是面向国际的学院奖,旨在表彰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人士。罗多弼获奖的原因是,他在瑞典文《四书》翻译及戴震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汉学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谈到 17、18世纪在华传教士对萌芽期欧洲汉学的贡献 ,通常从这几个指标衡量 :传教士本人的中文造诣和有关中国之研究成果的价值 ,传教士在欧洲传播普及中国知识的程度 ,传教士与早期欧洲汉学家的来往。然而照此看来 ,本文的主人公法国耶稣会士傅圣泽(Jean Francois  相似文献   

8.
索罗金和他的元曲论李明滨俄国汉学家索罗金在七十年代以发表《十三、四世纪的中国戏曲》一书而成为俄国和前苏联最有名的元曲研究家,同时也引起我国同行学者的注意。元曲在俄苏的翻译与研究“凡是在上个世纪或者前不久到过中国,而且将其见闻形诸文字的欧洲人,恐怕不会...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欧洲学院派汉学的发展既借鉴了传教士汉学的传统资源,又顺应了欧洲主流学术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理性化思潮。十九世纪末,以沙畹为代表的以语史学方法研治汉学的近代范式逐渐形成。此时"汉学"和"中国研究"大体是同义词,大概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二者的区分开始逐渐明晰。对十九世纪欧洲汉学界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研究场域的中心是在巴黎,这是由于巴黎学派不仅自身实力强大,同时还承担高水平汉学刊物《通报》的编辑,可以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汉学研究成果。中国的"侨居地汉学"构成了场域的边缘。然而中心和边缘之间互相倚赖,前者需要后者所提供的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后者则服从前者的话语主导权并寻求前者的学术认可。场域中不同身份的汉学家之间有着密切的人际交往,并且有力地带动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这种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十九世纪欧洲汉学发展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10.
结构主义作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最常用来分析语言、文化与社会的研究方法之一,自然被北美汉学家们在进行中国诗学思想研究时所措用。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以高友工、宇文所安和倪豪士为代表的一批北美的汉学家在对中国文学和文论的研究过程中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对于结构主义理论的引述和借鉴的痕迹。北美汉学家们对于结构主义方法的措用与对中国文学思想的实证性研究结合在一起,并由此产生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意识及对旧的结论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瑞士汉学家毕来德与法国哲学—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因对汉学及中国思想的理解方法不同而起笔战,遂引发中、法学界空前激烈的讨论。中国国内对毕来德《驳于连》一书有过讨论,本文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于连的回应和法国学者的相关评论,试图对两人的学术分歧点做出更加清晰的梳理,从宏观角度对这场汉学之争进行更为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第十届欧洲汉学协会会议,于1994年8月29日至9月1日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隆重召开。来自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的230名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出席了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国外史学动态研究室主任黄庆华应邀参加会议并作报告。与会者就中国的哲学、历史、经济、人口、文学艺术、考古及香港回归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交流。 欧洲汉学协会始建于英国,原名欧洲青年汉学家会议,是1948年4月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龙彼德同几位志同道合的青年汉学家发起成立的。该协会当时不足10人。1975年成为一个正式的学术组织,并易名欧洲汉学协会,目前有会员600多人。  相似文献   

13.
英国新教传教士理雅各自19世纪60年代始至90年代末去世止一直在英译中国儒道典籍,其翻译分为两个系列:《中国经典》和《东方圣书》。他以中国学人的研究成果作为阐释基础,采用麦克思·缪勒的比较宗教方法融合沟通中西宗教,以孟子的"以意逆志"作为自己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宗旨,采用丰厚翻译的形式和学术翻译的态度,真实地将中国的知识体系、中国的学术研究成果、中国的宗教等中国文化思想传播到了英语世界。理雅各是第一位全面公正英译中国主要儒道典籍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他的翻译与研究促进了海外汉学的发展,并影响了辜鸿铭、庞德等人的翻译,让中国思想在世界思想谱系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这个采访是由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20世纪中国文学史》引起的。这是德国汉学家顾彬的著作。一个欧洲人把中国文学史有观点地谈出来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关注的是,西方汉学界是如何将原本从语言学出发而进行的汉学研究,现今已将其枝蔓延伸至“跨文化传播”的领域并铺展开来,这个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15.
荷兰莱顿大学汉学家高延以其对中国宗教的开拓性研究著称于世,其对中国社会所做的最早的人类学研究因其早期以荷兰文出版,鲜为国内人类学者所知。本文以其著作《婆罗洲华人公司制度》为例,讨论其对中国南方传统社会及其海外组织与制度研究的开创性,同时反思其著作中所反映出的理论建构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闵福德(John Minford)是资深汉学家,早年以翻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而名闻国际汉学界。其后,他翻译的《孙子兵法》和《聊斋志异》被企鹅出版社相继出版,并取得了很大反响。近期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翻译的中国群经之首《易经》,该译本不同于现有以理雅各、卫礼贤等知名学者为代表的译本,而是采用直译处理,通过类似于中国经典的传统注疏编译形式,从而使读者更易于阅读和接受。本文主要从闵福德的主要汉学成就与翻译《易经》的缘起、英译《易经》的翻译思想及其策略、易学思想内涵等三方面进行评述。最后指出闵福德的翻译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无疑是一个成功范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界在展开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中基本上是在中国自身的文化范围内展开的,但从晚明后中国的知识和思想已经传播到西方,同时,西人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和研究开始使中国的古代思想和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一个形态:中国学术和思想展开的空间大大扩大了,开始以一种世界性的学问在全球展开,走出了以前的东亚汉字文化圈;从事中国学术和思想的研究者大大扩展了,汉学家开始进入这个领域,无论是传教士还是专业的汉学家。  相似文献   

18.
艺术型的汉学家丹娜 丹娜(Dana Kalvodová 丹娜·高德华),女,捷克汉学家、翻译家、戏剧评论家。 1928年3月10日出生于布尔诺,父亲是医生,她受到家庭良好的影响和教育。1936年开始读小学,1940年读中学。在读书的时候,她经常阅读介绍中国文化的书报杂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1947年中学毕业,考入查理大学东方系,在汉学家布鲁谢克教授的指导下学习和研究中国语言文学。1952年大学毕业,博士论文是《关于丁玲的生活和作品》。1952年夏,捷克文工团到中国访问演出,她随团担任翻译,到过北京、南京、上海、武汉、广州、四川等地。1953年至1960年在查理大学东方系任教,教汉语。这期间,捷克另一个文工团到中国访问演出,她又随团担任翻译。1957年秋至1958年夏,在中国留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留学生,在吴晓铃教授的帮助下学习和研究元曲。她对中国地方戏特别感兴趣,在社会科学院的帮助下,有机会到山东、湖南、广东、四川、桂林、武汉等地观看地方戏,特别是1958年3月至4月在四川重庆、成都观看了一百多场川剧演出。她对川剧特别喜欢,写了许多文章,介绍和评论川剧的发展及表演艺术。她从小就喜欢戏剧,访问中国以后,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戏曲,包括古典戏剧、京剧、话剧,川剧等。1960年至1985年  相似文献   

19.
精品展柜     
《对外大传播》2009,(6):62-62
《中国的威胁?》 魏柳南(Lionel Vairon),法国汉学家、前资深东南亚和中东事务外交官,曾在柬埔寨、泰国和伊拉克等地担任外交官17年,并曾任法国国防部顾问,长期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作为西方新一代汉学家的代表人物,他真正地接触了中国的风土人情,被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深深吸引。他展现了一个真实、充满活力而引人深思的中国形象,颠覆了西方传统的中国观,他反对“中国威胁论”的论调,  相似文献   

20.
评述: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越来越小,中国越来越大。”比利时著名电影评论家路易·丹维尔在不久前举办的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这样说。在这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中国电影十分走俏,揭幕影片是中国导演徐克的《七剑》,压轴的则是中国导演陈可辛的《如果爱》;华人导演关锦鹏执导、郑秀文主演的影片《长恨歌》成为惟一一部角逐金狮奖的华语片。无独有偶,今年3月第22届比利时布鲁日国际电影节上,开幕电影是中国导演贾章柯的《世界》。“全球化缩短了世界之间的距离,人们突然发现中国的迅速崛起,而电影则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极好的窗口。与其说,中国电影走俏欧洲,不如说整个中国让欧洲着迷。”路易·丹维尔先生评价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