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培养具有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对于新时期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和机制。  相似文献   

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时代的召唤,也是社会的需求。因此,本文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探讨,首先就安全工程素质与学生的培养要求进行简单的分析,然后基于素质模型的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展开探索,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是当前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重要基地,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需发生转变。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高校的文学主干课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改革,逐步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立足点,力图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进行改革,以期能够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韩雪 《中国科技信息》2012,(22):179+184
"技能型创新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当今高度信息化时代,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应着重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五年制高职教育尤其应该突破现有的教学模式,更应该注重"能力"和"素质"教育。本文根据目前高职软件人才培养,尤其是5年一贯制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理念,为不断满足信息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所需软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多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且对人才质量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职院校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和专业的财会人才,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要实现这一目标,高校会计专业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新的发展背景,分析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不断探寻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路径,从而提升会计人才的综合素养。本文主要结合当前发展背景,探讨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精英班教学的管理创新思路和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也是企业寻求科技支撑、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江苏高职院校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本文结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江苏高职院校产学研教学实践,对深化江苏省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以学科教育为本位的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需要的人才,就要建立一种与高职教育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规格和标准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是将高职教育改革引向深入的关键,也是身处高职教学工作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应研究的课题。近几年来,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结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们“…  相似文献   

8.
韦佳 《科教文汇》2013,(10):36-37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但是,从现行的体制和方法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文章就目前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怎样的策略进行讨论,寻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但是,从现行的体制和方法来看,还存在着很多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文章就目前培养创新型人才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怎样的策略进行讨论,寻找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应用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也是企业寻求科技支撑、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江苏高职院校坚持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问题。本文结合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江苏高职院校产学研教学实践,对深化江苏省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韩征 《科教文汇》2012,(36):165-166
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宗旨与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不仅要有应用性能力还要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潜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目标时要更加注重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开放性实验的开设是培养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操作能力的有效方式.随着办学目标的提高,开放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它不同于基础性,综合性等计划性实验,有其自身特点,如何达到开放实验的成本合理化与效果最优化,值得实验教学管理部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科技风》2019,(7)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高等职业教育也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需要,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高职院校悄然兴起,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作为学生和家长认可度较高的专业也率先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的改革示范,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育要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对接,从而培养出一批适应新旧动能转换"四新"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有职业综合素质,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高等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将动手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线。本文从分析高职高专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着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制度,以及校企合作对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科技风》2015,(15)
根据高职教育发展的趋势,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已经从单纯培养知识型人才变为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之路,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然途径。本文针对目前高职教师下企业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系统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生产技术进步和数控设备的更新换代,对数控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能力要求。所以,高职教育也应适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黄超英 《科教文汇》2009,(4):187-187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高职英语教学,作为一门基础课,服务于这一总体目标。近年来,高职英语教学正在由传统的知识型方法向语言交际运用型过渡。高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英语?高职英语教学如何能为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服务?这是广大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意在探讨任务型语言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对于具有专业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的学校,为社会输入了很多优秀人才,职业导向在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运用与实施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助力。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创新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就是一线技能型人才,这正好符合我国现阶段需要大量具有创造力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本文以高职院校专业为依托,以学术性社团为载体,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做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关于提高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即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通俗地说,即“高级蓝领”——活跃在一线的高级技师和专业管理人员。这一定位的关键是“应用型”人才,既对理论水平有一定要求,同时对实践应用能力有较高要求,需要较长时期科学、系统的培养而获得。这显然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20.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大批经济建设的实用人才,解决就业问题等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准确定位应是是培养适应建筑人才市场的,服务于建筑工程第一线的高技术、高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准确把握这一目标定位,设置为就业服务的课程方案,建设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才能完善建筑类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类高职院校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