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 是传播现象的一种.其范围比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团体传播和组织传播都要广泛.美国政论家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的《舆论》一书,最早使用“大众传播”一词. 大众传播的定义是:由职业的传播者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的不特定人群进行的传播. 什么是“大众”?美国社会学家沃斯认为它有以下特征,以与“公众”一词相区别:一、人数众多;二、广泛分布在地球各角落;三、由不同文化、阶级、地位和职业的人构成;四、是大多数匿名者的集合;五、是无组织的;六、他们之间无支配个人行动的共同规范;七、由彼此毫无接触的个人构成. 后来出现“大众传播媒介”一词,指的是传播范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是 80年代初从西方引进到我国的。 20年来,传播学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引起不少争论。本文试图对这一方面作一简要综述。传播学和新闻学的产生  关于“传播”一词,《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作了如下介绍:  “传播”是英语 communication一词的汉译,它的主要意思是思想、观念、意见的相互交流。 communication一词源出于拉丁语 communis,意即共同分享。因此,传播就是与人共享信息、观念、意见的过程。  关于“大众传播”和“大众传播媒介”,美国威尔伯·施拉姆和威廉·波特著、 1982年出版的《人、讯息和媒介…  相似文献   

3.
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言传播正是由于大众传播媒体特别是广播电视等现代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而由“古典传播方式”跨入了“现代传播方式”的时代。正是由于广播电视的传播,大大提高了语言传播的速度,大大拓展了语言传播的范嗣,大大增加了语言传播接收者的数量,大大丰富了语言传播的内容,使社会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生机盎然。  相似文献   

4.
以是否在传播过程中使用机器媒介为划分标准, 可以把“大众传播”这一概念分为广狭两义。狭义的“大众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媒介必须是“机器媒介”, 而广义的“大众传播”所使用的媒介可以是“机器媒介”, 也可以是“非机器媒介”。这就扩大了现有的大众传播一词的词义, 传播史的研究范围不再仅仅是古腾堡印刷机之后的书籍、报纸、杂志等三大印刷媒介和电影、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等四大电子媒介, 还可以是古腾堡印刷机以前的一切面向大众的传播形式, 这就极大程度地拓展了大众传播史研究的领域, 有利于在整体上把握人类大众传播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寻找其中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随着学科研究的繁盛,“大众媒介”和“大众传播”这两个一度颇受冷落、令许多人感到陌生的字眼,现已时常在报章杂志上“亮相”,日渐为人们所熟悉。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它们将作为正式的条目而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中去。“大众媒介”和“大众传播”究竟是什么意思? 本文拟略加疏释。什么叫“大众媒介”? 概括地说,就是传播机构向人数众多的人传递信息的工具,同时也是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比如,报社是一种传播机构,它通过报纸这个工具把新闻、言论、娱乐、广告等传递给大量的读者,而广大读者则可以借助报纸这一  相似文献   

6.
媒体大众化,是以网络媒体崛起为标志的新传播格局最显著的特征,大众传播不再像以往单向地由职业媒体向受众传播,而是融合传播,公众既可以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是发布者。由此,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为大众传播、由大众传播正在形成。这样的新传播格局对新闻评论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可以说,新闻评论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新传播格局为新闻评论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一、可供评论依托的新闻信息空前增多,评论素材空前丰富。新传播格局中,公众广泛参与大众传播,使任何地方发生的新闻事件都可能被及时发现和传播,大众传播的盲区、盲  相似文献   

7.
姚林 《传媒》2006,(9):20-21
我们正处在传媒环境变化的时代 十多年以前,充当大众传播载体的主要是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等传统媒体,大众传播的特征主要是:传播是针对较大数量的、异质的和匿名的受众;信息是公开传播的,传播是以同时到达大多数受众为目的;传播者一般是通过专门的传播机构,由职业传播者运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把“传播”问题作为传者和受传者之间的一种社会行动来加以考察,在经验层次上,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传播者(及受传者)传播的社会目的及其对传播过程的影响。美国学者彼德·桑德曼、戴维·鲁宾、戴维·萨奇曼在《媒介:美国大众传播解析》中曾分析到受传者在利用传播信息对的种种社会目的:有“填充时间”、“社交需要”、“心理需要”、“寻求情报”、“寻  相似文献   

9.
一、传播学的教育地位:“交叉”与“融合”的发展传播学的起源与兴起是在美国。早在20世纪初,传播教育就正式成为美国高校的正规院系,如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等许多著名院校都有了新闻(大众传播)系。20世纪60、70年代,许多言语系更名为言语传播,新闻系则更名为大众传播,同时两个系合并为  相似文献   

10.
议程设置的起源、理论框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蓉 《现代传播》2002,(6):131-133
大众传播日益成为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 ,包括美国经验学派和欧洲批判学派在内的学者都很关注这一力量所产生的后果。因此 ,多年来 ,传播理论的一个主要关注点是调查大众传播效果。关于效果研究 ,赛弗林和坦卡特将其分为几个阶段 ,即早期的盛行于上个世纪 2 0至 4 0年代的“枪弹论” ,4 0至 6 0年代的“有限效果论” ,6 0至 70年代的“适度效果论”及 70年代之后的“强大效果论” (赛弗林、坦卡特 :《传播理论 :起源、方法与应用》)。据 1997年中文版的丹尼斯·麦奎尔所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一书中所说 ,在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的所有假设中 ,“…  相似文献   

11.
微博舆论“意见领袖”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微 《新闻实践》2011,(12):10-12
“意见领袖”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两级传播理论中正式提出。他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两级传播,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充当着“信息二次传播枢纽”,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受众”一词,是大众传播学的专用术语,是广播、电视和报纸的传播对象——听众、观众和读者的统称。这绝不仅仅是为了称谓和使用的简便,而是有其深刻的内在涵义的。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在1948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必须包含五个要素的基本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而在传统的新闻学中,关于新闻报道的五个要素是这样的:“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故?”同样是五个“W”,两相对照,即可发现传统新闻学很注重传播的内容和客  相似文献   

13.
美国大众传播工具分为印刷的与电子的两类。印刷传播工具主要有三种:报纸、杂志、书籍。电子传播工具主要有三种:广播、电视、电影。本刊组织两组稿件《美国印刷传播工具》和《美国电子传播工具》,根据新出版的几种美国大众传播工具论著,加以编译,对这六种大众传播工具系统加以介绍。两组均有三篇文章,本刊分三期刊登。本期先发表《美国印刷传播工具(一)报纸》和《美国电子传播工具(一)广播》。  相似文献   

14.
哈艳秋  葛畅 《中国广播》2005,(11):51-55
“政治传播是由政府和其他的政治参与者通过各种渠道(在当代主要是大众传播媒介),运用各种符号,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向目标受众阐述政治讯息,继而影响其政治态度、信念或行为的传播过程。”政治传播的范围是极其广泛的,其中就包括战争这一特殊时期的政治传播。与其他形式的政治传播相比,战时的政治传播具有明确的战略取向和战略传播思维,笔者称之为战略性的政治传播。  相似文献   

15.
网络影像传播是指利用数字设备拍摄、制作并通过网络平台向公众发布、扩散影像的行为.当前,网络影像传播存在严重的伦理失范现象,特别是淫秽色情影像已然成为“网络毒瘤”. 网络影像传播伦理失范及其表现 伦理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非制度化的社会意识、价值诉求和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广泛而持续的约束力.①传播伦理,是在大众传播专业化之后所形成的一种职业伦理,涵盖“自由”“正确与公平”“知之权利”以及“大众艺术”等内容.基于影像经信道到达信宿的传播流程,网络影像传播伦理是指影像生产、传播和利用过程中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以及对应主体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6.
2000年: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的使命与目标———一份来自美国新闻教育机构的报告[美]威廉·G·克莱斯特泰瑞·汉尼斯张咏编译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的使命和目标是什么?90年代初,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很多不同学科被纳入所谓“传播”的建系中。这一院系建制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许志 《青年记者》2008,(8):49-50
黄旦先生考察和梳理了从芝加哥学派、李普曼到大众传播——美国传播研究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条逻辑发展线索。其中分歧的缘起便是罗杰斯在《传播技术:社会中的新媒介》一书中所勾勒的那幅“关于美国传播科学历史的发展图”。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大众传播研究在整个传播学研究中的位置日益重要,而人际传播研究却受到冷落。事实上,人际传播是一切传播的基础,人际传播的研究是大众传播研究的基础。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和罗杰斯的“创新扩散论”都表明,“人际交往在传递和证实由媒介产生的信息和观念中扮演了中介角色”。施拉姆也说,“最典型的和最频繁的传播格局是一种扩大了的双向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受众知情权保障中的媒体责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是:如实又有选择地及时公开传播受众需知又未知的新闻事实和信息。新闻接受者,也就是大众传播中的受众,在新闻传播行为中兼有客体和主体的双重性质。受众的未知和需知,是新闻选择的重要价值尺度和标准。“知情权”的概念是由美国人肯特·库柏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  相似文献   

20.
汪成军 《青年记者》2012,(17):22-23
1959年,美国著名传播学者贝雷尔森无限悲痛地预言传播学研究正在“枯萎”,甚至得出了“传播学已死”的可怕结论.彼时,由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等开创的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模式,作为“主流范式”长期主导着美国传播学研究,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作为传播研究的核心内容.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看,这一研究取向无疑是有价值的,但是,效果研究过于集中在个体行为态度的改变及其作用机制,必然遮蔽了宏观的、历史的研究,结果使整个研究领域“一再重复过去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加以验证”,①“裹足不前”.面对这种深陷泥潭的传播研究,刚刚进入传播学研究领域的詹姆斯·凯瑞认为“有必要重新开启对传播的分析”,以使传播研究重获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