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盛顿会议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中、荷、比、葡九国代表召开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根据帝国主义各国力量的新对比,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从而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以下拟就这次会议中帝国主义各国,尤其是美国和日本为争夺这一地区霸权所进行的明争暗斗,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2.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未结速,在资本主义内部就已开始酝酿下一次世界大战。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指出:“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策的内容,而这种政策的继续便是帝国主义战争。”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是垄断。垄断资本追求超额利润的无限贪欲又决定了帝国主义的掠夺本性。只要帝国主义存在一天,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就不会停止,战争的根源就依然存在。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败国——德国又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那么,它是怎样由战败国发展成军事强国,最后成为二战罪魁祸首的呢?  相似文献   

3.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所签订的合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包含《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该体系的形成,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舞台发生了动摇,逐渐形成了英法主宰世界、美日争夺霸权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斗争”,这是现行人教社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中耳熟能详的一段文字,但究竟应该怎样准确理解帝国主义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呢?  相似文献   

5.
太平洋战争期间,尽管美英两国结成同盟抗击日本的侵略,但是两国仍然追逐帝国主义目的.从划分作战区域来看,美英的矛盾十分尖锐,各自顾及战时和战后利益.美英加入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战争胜利做出了无可取代的重大贡献,其宗旨仍然是维护、争夺区域霸权和世界霸权.把握这一历史线索,才能理解二战中错综复杂的矛盾及迂回曲折的进程,才能理解二战后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6.
一、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铁路利权是其扩大势力范围的一个最重要步骤.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后,它们对殖民地和落后国家的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到资本输出为主,即除了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外,还必须争夺资本的投资地;除了一般经济权利的攫得外,还加上势力范围的划分,而铁路权的夺取又是帝国主义争夺投资地盘或势力范围最首要的一个步骤.从甲午中日战后帝国主义在我国攫夺铁路利权的各种事实中,我们可以认识下列各点:首先,通过对铁路修筑  相似文献   

7.
[重点指津]本专题主要包括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殖民霸权和世界霸权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等.主要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的斗争、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年代国际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争霸、第三世界兴起等重点.难点问题有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实质、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近现代国际政治格局或体系的特点、演变过程及其根本原因,近现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与斗争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8.
进入20世纪以后,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主要国家有英、法、美、德、日、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摒弃了沙俄的侵略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战败国,被剥夺了在这一地区角逐的权利,法国的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因此,美、英、日三国成了这一地区的主要角逐者。凡尔赛体系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相互关系,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列强还没有按战后实力对比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因此,巴黎和会之后,美英日在这一地区矛盾日益尖锐。中国历来是帝国主义在远东与太平洋地区争夺的主要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相似文献   

9.
1904年2月至1905年9月发生在中国及朝鲜领土和海域的日俄战争,距今已近八十个年头。它是一场争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曾经对远东和世界的形势产生过重大影响。重温日俄战争的历史,对于认识沙文主义及帝国主义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帝国主义为瓜分中国东北和朝鲜而战 1898年的美西战争、1899至1902年的英布战争以及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主要历史标志”。二十世纪初,远东地区以中国为主要目标展开了帝国主义相互争夺的斗争。早在中日甲午战争后期,1895年4月15日,日本陆军大臣山县有朋就已明确提出:“过去军备专以维持主权范围为主,然而欲使这次战胜的效果不致落空,进而列为东洋盟主,则非谋求利益范围的扩张不可。”清楚地表明了日本帝国  相似文献   

10.
试析二十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魏成德二十世纪是个什么世纪,应如何评价,这是人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有的政治家认为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和最辉煌的时期”。所谓最血腥,就是在本世纪内,帝国主义为争夺霸权和财富,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和千余场局部战争,造成尸...  相似文献   

11.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有三个:其一是有利的国际环境。美国的扶持,“日美条约”的签订;朝鲜战争期间,日本成为美军军需品的供应地;参加战后成立的国际经济组织;第三次科技革命高潮的影响和推动。其二是国内因素。战后日本适时地调整了产业结构。其三是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日本在历史上是直接过渡到帝国主义,参加争夺世界;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保存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日本历来重视教育,国民的文化素质高。  相似文献   

12.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严重,这不仅加剧了世界性的贫富分化,而且由此产生了新的贫富差距即“数字鸿沟”,从而使原有的不平衡的国际力量结构进一步“固化”,于是,争夺信息霸权就成为信息时代霸权争夺的新态势;信息霸权不仅危害世界和平与稳定,也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所以,反对信息霸权,建立世界信息新秩序,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3.
剥削殖民地历来就是资本帝国主义制度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帝国主义的生命线。在战后资本主义总危机进一步加剧,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的条件下,帝国主义为了作垂死的挣扎,千方百计地企图巩固与扩大他们的殖民统治。但是赤裸裸的暴力掠夺比从前更加困难了,在运用暴力的同时,帝国主义还采取了一系列具有欺骗性的新殖民主义形式。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推行的所捐“承认一国独立”的“联邦”、组织“共同体”、经济“援助合作”等就是如此。新殖民主义不论那种形式,其实质不外乎是用更为隐蔽的欺骗的手段与暴力镇压相结合,绞杀民族独立,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欧洲出现两大军事集团以来,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各国列强军备竞赛空前,争霸斗争十分激烈。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用“裁减军备”,“维持普遍和平”等美丽动听的词藻作掩饰,先后于1899年和1907年倡议召开两次海牙国际和平会议。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麻痹敌方,欺骗本国人民,也耍弄了假裁军真备战的伎俩来掩盖其扩军备战活动。本文就“海牙和会”召开前后的历史事实,对“和会”的实质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5.
法国和德国作为欧洲大国,曾因争夺疆土和欧洲大陆霸权不断发生战争,积怨很深,给两国及欧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战后,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和两国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的需要,法德两国实现了和解,并且在法德轴心的基础上促进了欧洲的联合.  相似文献   

16.
葛兰西的“文化霸权”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启示,争夺意识形态“霸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实质,理论宣传的“阵地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突破口,无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力,积极的“认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回归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世纪以后,争夺远东与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主要国家有英、法、美、德、日、俄。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统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摒弃了沙俄的侵略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是战败国,被剥夺了在这一地区角逐的权利,法国的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因此,美、英、日三国成了这一地区的主要角逐者。凡尔赛体系主要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相互关系,而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列强还没有按战后实力对比建立新的统治秩序,因此,巴黎和会之后,协约国在这一地区矛盾日益尖锐。  相似文献   

18.
霸权,是阶级社会中的产物。剥削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扩大自己的势力,总想征服更多的人民和土地。于是,历史上就出现了霸权。给霸权以现代的涵义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沦。列宁分析了二十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现象,得出“帝国主义是资  相似文献   

19.
科学地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英国的对华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不揣浅陋,拟对1937至1939年英国的对华政策作一探讨。一在法西斯扩张侵略日益严重的本世纪30年代,中国是远东地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和斗争的焦点。当时,英美日之间对远东霸权的争夺,首先就表现为对中国的争夺,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战略地位重要而经济政治又都很落后,既有利可图又便于控制。英国是西方列强中较早侵入中国的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拥有较多权益,不仅在对华投资和对华贸  相似文献   

20.
《殽之战》的中心思想,人教社高语第五册参考书是这样归纳的:“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此,笔者认为不够准确,“贪”、“轻”并非战争必败的因果规律。春秋时期是强凌弱、兼并攻伐极频繁的年代。殽之战是秦晋之间争夺中原霸权的斗争。所谓“贪”,是原轸站在晋国的立场上说的——“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争夺霸权是每一个诸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