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恋类型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我国.孩子在0~3岁期间和妈妈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有四种类型:安全依恋型、淡漠依恋型、缠人依恋型和混乱依恋型。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喜欢与妈妈接触,但不需要紧随妈妈身边;他们喜欢活动、却不要妈妈参与;  相似文献   

2.
依恋是儿童内在的心理安全需求,安全型依恋的形成有助于其发展。父母抚养质量、儿童自身特点和家庭与社会环境均对依恋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为提高依恋质量,构建良好的依恋关系,父母应保证抚养质量,创造与孩子共处的机会,顺应儿童自身特点因势利导教育,家园合作共同完成儿童由亲子依恋向师幼依恋的过渡。  相似文献   

3.
王璨 《今日教育》2007,(10):14-14
幼儿在某个时期往往对某个事物产生特殊的依恋性,以致过分依恋某个事物,与之形影不离,一旦成人将其与依恋物强行分开,就会遭到其强烈的反抗。幼儿之所以对某事物产生依恋,一方面是因为幼儿和成人一样,具有社会交往的需要,他们渴望有自己的伙伴。但是,有些父母总怕孩子在外面遭遇危险,索性把孩子关在家中。孩子在缺乏伙伴的孤独状况下,他们内心燃烧着的社会交往之火无处发散,[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依恋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婴幼儿依恋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心理安全需要。养育者应把握关键期,确保孩子形成良好的依恋,重视安全型依恋关系中养育者的特征,尊重婴儿的气质类型,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以此改善婴幼儿的依恋关系,提高其心理安全感,确保其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提起"妈妈"一词,我们往往会联想到温暖、安全以及温馨的感觉.这是我们从小与妈妈相处所累积起来的亲密情感.心理学家把婴儿对抚养者(常常是妈妈)所产生的这种身体接近、情感亲近的心理倾向称为依恋.它是一种依附性的情感,通过这种依附性的情绪联系,可以让婴儿得到心理满足.  相似文献   

6.
郭子 《父母必读》2010,(9):116-119
金秋9月,许多小宝宝就要离开妈妈的怀抱、离开家庭,走进幼儿园这个小社会了,从家中几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到一个老师同时面对许多个孩子:从依恋妈妈到依恋老师、依恋同伴:从无拘无束的家庭生活到拥有规则与规律的集体生活…这些变化都是孩子的挑战,面对孩子未知的反应,爸妈们的心里也没谱。别担心,让我们翻开日历,每一周都给燕子照张相,提前着看孩子们的表现吧!  相似文献   

7.
依恋类型与社交焦虑关系间的中介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66名大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法检验了神经质、结构需求及思维压制在依恋类型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中是否分别起着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依恋焦虑、依恋回避、神经质、结构需求以及思维压制倾向,均是社交焦虑水平的良好预测变量。(2)神经质完全中介依恋焦虑对社交焦虑的影响。(3)神经质、结构需求以及思维压制倾向,部分中介依恋回避对社交焦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安全的依恋感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怎样才能让孩子安全地度过依恋期,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呢?建议一:妈妈要成为孩子的第一"依恋人""依恋人"是指孩子在饥饿和困乏时最想见到且最需要的人。"依恋人"对于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些妈妈由于工作忙、压力大,生完孩子后,常会把带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或保姆。虽然,这种"只生不养"的教养方式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伤害,但是,必将成为日后影响孩子发展的隐患。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依恋类型与抑郁状况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81名大学生进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测验。结果:1.大学生群体的依恋类型分布为安全型依恋类型占14.9%,惧怕型占41.3%,专注型和冷淡型分别为21.4%和22.4%。2.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抑郁状况方面的差异显著,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安全型的抑郁状况显著低于其他三种类型,而其他类型之间的差异不显著。3.抑郁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抑郁与成人依恋类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聚焦研究留守家庭手机养育这种新型养育方式及其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研究从父母卷入、亲子依恋两个亲子关系理论出发,发现父母借助手机进行的养育方式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重情感、轻物质的高情感性卷入转换为重物质、轻情感的高物质性卷入方式,体现了补偿心理作用下的行为调适;基于手机产生的新型养育方式依然无法有效解决“亲子关系淡漠”问题,而是导致亲子之间依恋关系的偏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子依恋由矛盾型逐渐向回避型转移,还可能产生破裂型依恋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56名大学生的成人依恋、恋爱现状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种依恋类型中惧怕型的比例最高,安全型的最低;安全型和专注型的大学生恋爱比例高于惧怕型和冷漠型的大学生;在依恋回避上性别差异显著,在依恋焦虑上年级差异显著;有无恋爱经历在个体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上差异显著。个体的成人依恋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恋爱行为。  相似文献   

12.
正安全依恋是孩子建立信任的前提,也是孩子社会交往的第一步。而研究发现,要跟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母亲敏感性特别重要。母亲的敏感性,说的是妈妈对宝宝发出的需求信号是不是够敏锐,觉察得是不是够快,满足得是不是够恰当、够及时。别小看了妈妈的敏感性!有关研究发现,妈妈的敏感性是衡量依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呢!不仅如此,妈妈的敏感性还关系到宝宝的认知发展和情绪发展呢!  相似文献   

13.
滕春燕 《教育导刊》2005,(12):17-19
俗话说:“有奶便是娘。”母亲给予孩子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给孩子充裕的物质满足的妈妈是否就是一个称职的好妈妈呢?一些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了远比食物更为重要的要素在影响着孩子的发展——那就是“依恋”,它也在深深地影响着母亲自身的心理成长。以下这些实验引发了我们对母子依恋关系乃至于早期育儿问题另一个层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孩子对主要抚养人如妈妈、奶奶、姥姥等)往往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亲热劲儿,有时甚至弄得大人很心烦,心理学将这种关系称为孩子与主要抚养人的依恋关系。可秋秋却不是这样,与妈妈若即若离。妈妈回家时,他仍玩自己的玩具,很少表现出特别高兴的样子。妈妈去上班,他也不哭。他也从来不主动让妈妈抱。妈妈看在眼里,忧在心上:这孩子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一点儿也不黏人呢?是不是心理有什么问题呢?像秋秋这样的孩子并不鲜见,主要是他们未能与大人建立起正常的依恋关系。一般来说,孩子从一出生就开始积极地寻找与父母保持亲近的机会。孩子与父母的依恋…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2005,(1B):6-6
美国国家儿童健康与人类发展研究院的一个长期追踪报告.专门探讨了早期婴幼儿照顾和日后孩子情绪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对孩子未来发展彩口向最大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而不是由谁来照顾婴儿;也就是说.真正影响孩子依恋行为的是照顾是否了解孩子的需求.是否能对孩子的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而不是照顾在家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16.
在家长心中,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就要尽可能地对他们好。这无可厚非。但是关系的建立需要双方的参与,那么孩子心里是怎样想的呢?妈妈生我时大出血,爸爸必须在我跟妈妈中选一个……每当我想到这些,我就觉得我不能让他们伤心。——陶乐乐,六年级  相似文献   

17.
依恋是促进亲密关系的重要因素,自从依恋概念提出之始,心理学家就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目前对成人依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婚恋依恋以及依恋与工作的关系上面.该文对成人依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提供参考,采用成人依恋量表(AAS)及UCLA孤独感自评量表对河南大学1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占54.4%,先占型占26.6%,拒绝型占13.9%,恐惧型占5.1%;不同身份大学生的依恋类型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依恋字面上的解释是:你是我的依靠,我喜欢你,不想离开你。它表明一个个体在向另外的个体寻求亲近,表示好感。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依恋在孩子和家人的互动中得以体现,良好的依恋关系使孩子获得充分的安全感,他可以意识到周围的人对自己是  相似文献   

20.
周细兰 《学周刊C版》2019,(6):188-189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青少年依恋问卷"为测量工具对983名中学生进行施测,探讨青少年亲子依恋、同伴依恋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父亲依恋、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说明青少年的依恋水平越好,其学业成绩就越好。(2)父亲依恋、母亲依恋能显著预测学业成绩,而同伴依恋对学业成绩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