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野史作为一种有着民间话语属性的史藉形式,包涵"私史"与"小说"两层意义。野史除了有补正史之阙的价值外,还有"禆名教、资政理、备法制、广见闻、考同异、昭劝戒"的功能。野史与小说同生共源,价值功能也大体相同。野史采用"笔记"作为著述方式以及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语增"现象,都使其具有笔记小说的特质,具体表现为"杂史小说"的出现。杂史小说是笔记小说史学品格的具体体现,它仍不出笔记小说的文体范围。  相似文献   

2.
历史名人轶事汇编,实际上是汇集"正史"之外各类野史笔记、稗乘杂史中有关历史人物事迹的著作物。它作为中国史学遗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汉代起,在志书中即有所记载。明清以来,存世者多达数千种。如何对待这批历史文献,历代学者褒贬参半,争论不休。从史学发展的角度看,其有补正史之不足,丰富历史记载之内容,活泼历史撰述之形式等重要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二十四史《清史稿》《春秋》《汉纪》《资治通鉴》,还有许多别史、杂史、史钞、传记、方志、实录、记载历代制度的政书等等,从史料价值上看,均不是第一手资料,而是经过史家或史臣剪裁加工过的著述。以现代史学的跟光来看,国人所重视的只是上述形成的“史书”,并非原始“史料”,且有销毁“史料”的传统。  相似文献   

4.
笔记小说与笔记散文有很大差别,散文与小说之最终分野是虚构.唐人笔记尚纪实.宋代笔记散文发达,其中野史散文、都市散文在人物塑造、语言创新、文体创新方面都可以比肩古文.中国古代笔记散文应得到正名.  相似文献   

5.
那珂通世对《元朝秘史》进行日文译注,翻阅和研读了大量汉文和外文文献史料,大致可以分为正史、别史、杂史及其他类文献,另外还广泛参阅并吸收了清人研究元史及西北史地的研究成果,以及《元史国语解》和古代字典辞典、诗文集、西文书籍。那珂通世译注《成吉思汗实录》所用文献史料的丰富多样、所作注释的详备缜密、学识的独到渊博等,都表明这部书是日本蒙古学的奠基之作。  相似文献   

6.
《逸周书》作为一部先秦古籍,和《尚书》一样,有点来历不明。但没有被卷入那场延续了近两千年之久的今古文之争。也正因为如此,它一直不大为学者们重视。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引刘向语,认为它是孔子整理《尚书》时所淘汰的篇章;后来又有人认为它是战国处土们的缀辑杂凑之作。在经学统治文化的封建时代,《逸周书》则多被看作“杂史”或“别史”。时至近世,该书被冷落的命运渐有改变。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古史研究者认识到该书的史料价值,开始对它刮目相看了。但该书淹蹇既久,断简残篇、句脱字讹之处比比皆是,许多篇章难以卒读。该书的产生及流传尚未得到认真  相似文献   

7.
北宋唐诗文献的整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唐人别集的辑佚与校刊;二是大型诗文总集的编录及有关文学史料的汇纂,三是杂史、野史、笔记小说对唐诗文献资料的保存。这些工作,为宋代唐诗学的成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宋人出使辽金"语录"在文体上不同于其他行纪,也不同于其他语录,而是兼采地理志、行记、传记、杂史、故事等各种文体之优点,在写法上不拘一格的杂记使者出使辽金时所见所闻的带有综合性文体特征的各种史事的记录,在史学文体方面,具有自己的特殊的价值。宋人出使辽金"语录",如实地记载了使臣出使时的亲见亲闻,并由其政治性质所决定,所记之事皆具有实录性质,可信度很高,且多有他书不载或史焉不详之记述,其史料价值十分珍贵,是我们研究辽宋金史、尤其是研究辽金史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9.
论《吴越春秋》的史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越春秋》是一部有价值的野史,其史学价值主要休现在史料价值和写史体例有所创新两个方面。其丰富的史料具有很大的真实性补充了正史中吴越史料之不足被许多注家所用,为古地方民族史学做出重要贡献。其体例熔国别体、编年体、纪传体为一炉,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以纪传体为主、以编年为头绪来铺叙两国史实的国别史,记言与记事相结合,开创了我国古代以小说手法写史的先例。  相似文献   

10.
从史学谈明清小说野史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史古已有之,到明清已成为小说的组成部分。明清小说野史蔚为壮观,大致分为纪实、传说、神话和幻想四部分,纪实部分的史料价值最高。其可被视为民间历史者,与“官史”、“正史”大是不同。所记述民间的现实的重大和一般的社会问题,为正史所不及,观点更是相悖,如前者反映的科举问题比后者更深刻、更有批判性。小说野史可补正史之阙,可纠正史之讹,具有存在的必然性,是研究历史的资源之一,应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论易代修史     
易代修史是中国史学史上一种重要而极富政治意涵的史学现象,而历代的“正史”修撰正是这种现象及其意涵的典型表现。它从班固断代为史开端,中经唐代官修正史的型塑,最后形成了易代修史的规制和传统。在发展过程中,它呈现出三种趋向,即从私修走向官修、从个人修史走向集体修史、从追求“成一家之言”到突出皇权正统。易代修史除了存一代之史、正一代得失的旨趣之外,还注重为易代之际的文化秩序构建历史观念基础,从对治统和道统谱系的书写之中完成易代阐释,建立新的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12.
《〈魏书〉研究》以"知人论世"为原则,深入发掘了《魏书》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价值,尤其注重发掘《魏书》的民族史特色。它认为,《魏书》创造了特殊的民族史编纂体例,以拓跋魏为南北朝历史的中心,以其他民族及其政权为补充,记述了各民族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内容,反映了多民族斗争与融合的时代特色,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以少数民族政权为记述主体的正史。《〈魏书〉研究》是正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指明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值得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野史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史视野已经成为鲁迅观察历史和现实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了鲁迅的野史思维。野史思维不仅影响着鲁迅的杂文创作,还影响着鲁迅小说和散文的书写。野史思维是鲁迅迥然不同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刘备在正史中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存环境的变迁和人生际遇的不同而改变。从少年时期的市井小贩,到青年时期的草莽英雄,再至中年时期的成熟奸诈,最终历尽艰辛,成为蜀汉之主。本文中,笔者以史实为据,探讨了刘备各时期形象的变化及时人对其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的创作主要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也吸收了魏晋至隋唐的野史、笔记、民间传说以及宋元时期的小说、杂剧。《三国演义》为了还原历史,或根据他书的记载对《三国志》加以纠正;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不合情理,而采用他说;或因《三国志》的记载过于简略,而依据情理加以补充、丰富;或因《三国志》的记载事实不清,依据相关文献加以推演。正是因为小说不受《三国志》的局限,敢于和善于运用想像和虚构,通过对史实的选择、加工、改造,因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比史书更为形象、生动,更具活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纪传体正史《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记录的隋唐题材历史故事,为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隋唐题材历史演义小说"依史以演义",存在六种情形:抄缀史籍,稍加润色;依史演义,扩充成章;剪裁合并,连缀成篇;据其一点,生发想象;偷梁换柱,背离史实;随意虚拟,自由创造。正史为历史演义小说的题材渊源和艺术源泉,但历史记录与小说叙事不可等同,史籍遵循实录原则,小说创作凭依想象、创造,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17.
新修大型《清史》是一项整理和保存清史资源的国家工程,旨在修成能“存史”、堪传世的有清一代国史。在“史义”上宜运用“一导多元”的史学思想。在“史例”上宜采用历代正史所共用的纪传体,并对之加以现代性改造。在“史纂”上宜用重记述辅以适当析论的笔法。在观念上应树立对现代“作史者之精神”的自信,去除单一、单向思维模式所造成的疑虑和余悸。注全力于新型纪、志、表、传、图的修纂。重视资料基础工作,组织对重点和难题的科学攻关,作出若干重大学术突破,实现在总体质量上对《清史稿》的大大超越,以与二十四史相衔接。应当注意的是,试图让大型清代正史和通史及数十个专史熔于一炉是不现实的,让章节体的通史、专史充当传世清代正史的主干也是不相宜的。  相似文献   

18.
李汝珍自称其《镜花缘》"花样全翻旧稗官"。《镜花缘》的新创,在于以笔记改造章回,融摄章回之形式与笔记之体性,形成了章回体的"著书者之笔"。《儒林外史》是思想家的小说,《红楼梦》是诗人的小说,我们不妨讲,《镜花缘》是学者的小说。衡量《镜花缘》新创之合理与否,其标准不是现代人的现代小说观念,应该是以古代小说文化的视域,将其放置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评判。  相似文献   

19.
笔记、历史笔记与史料笔记,是三个不同的学术概念。“笔记”一词,最早见于南梁;“史料笔记”一词,是在近代以来的历史研究活动中出现的;而“历史笔记”一词,则见于近年一些学者的表述。不过,对这三个概念及内涵一直没有比较一致的认同。所以,对它们的科学厘定,于更好地认识和利用笔记的文献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传统历史(正史)在20世纪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其真实性不断遭到质疑,新历史小说的与传统历史形成鲜明的对比,刘恒在《苍河白日梦》中,运用新历史小说中的个人化视野方式,体现了其当下性、个人性、片段性、不可靠性、平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