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谢(月兆)是南齐时代的重要作家,"永明体"代表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谢(月兆)仕途坎坷,一生政治抱负未能遂愿,年轻的生命也因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而陨落.在谢(月兆)诗歌中清晰地表现出了他对自己政治前途和生命的担忧的这种忧患意识,下面通过谢(月兆)的文学创作并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来探讨一下他的这种忧患意识下的隐遁思想,以便更清楚地认识、了解谢(月兆).  相似文献   

2.
叶蕾 《现代语文》2009,(10):29-30
钟嵘《诗品》谢朓条品语历来为评论家所关注。钟嵘为什么要说谢朓的诗歌“颇在不伦”,却对谢朓论诗时的“感激顿挫”念念不忘,为什么谢胱的诗歌审美标准和他的五言诗歌的创作有那么大的差距,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由于钟嵘所持的是浑厚感人的五言古体诗的审美理想而认为谢朓的诗歌创作不能令人满意。而作为诗人的谢朓,他的创作追求不是写出优秀的古体诗,而是要创造新的诗歌形式——永明体。  相似文献   

3.
宣城之行,对谢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在宣城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然史书没有记载谢朓“出为宣城太守”的时限和原因。拟从文本和当时有关记载。对谢朓出守宣城的时限和原因做分析和推测。  相似文献   

4.
敬亭山和谢朓楼是宣城的标志性景观。自谢朓来到宣城题《游敬亭山诗》后,敬亭山开始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唐代诗人李白来到宣城题《独坐敬亭山》后,敬亭山开始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谢朓楼是谢朓所建,李白在多首诗歌中表达对谢朓的崇拜。后代的文人因为仰慕李白和谢朓,经常登上敬亭山和谢朓楼题诗歌唱,他们或是怀念谢朓、李白,或是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在不同的时期赋予敬亭山和谢朓楼不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羁旅行役是诗歌创作的传统题材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旅诗的创作处于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诗人作家都开始关注个人的荣辱得失,开始寻找自我的生命体验。谢朓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诗人,由于受到人生际遇的影响,开始创作行旅诗,他所创作的行旅诗都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且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萧统在《文选》中列入了他的9首作品,可见对谢朓所创作的行旅诗的肯定。以谢朓的被收入《文选》的这几首行旅诗这类文体作为立足点,从行旅诗的概念界定、思想情感和成就等方面,展开具体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6.
1980年代以来,谢朓研究取得很大成果。首先,对谢朓诗歌情景的浑融、才情与谋篇、格律技巧及艺术风格都有深入的探索,特别是情景交融这一点,抓住了谢朓诗歌的根本特色,研究不断深入、细化,标志着谢朓研究的进步。而对其才情与谋篇得失还是毁誉参半,未有定论。对其格律技巧的研究,虽常有述及,但由于资料缺乏及近体诗规则的拘束,不够深入。其次,把谢朓与谢灵运、陶渊明、李白进行比较研究,更多地展现了谢朓诗歌创作的特色。特别是李白与谢朓的关系这个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兴趣,前期学者主谢、李相承说,并出版了专门论集,影响甚大,后期研究者则一反谢、李相承说,对李白与谢朓关系提出质疑,这些文章虽数量不多,但仍从根本上动摇了谢、李相承说的根基。  相似文献   

7.
谢朓任随郡王文学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朓任随郡王文学之事,史书有载。然其具体时日,史乘阙失。以所钩沉之史料为依据,结合谢朓所作之诗文,首次考证出谢朓任随郡王文学在永明十年春天至永明十一年十一月,填补了谢朓生平研究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8.
谢朓是我国山水诗历史上一个闪亮的坐标,山水诗在他的手上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谢朓山水诗的抒情具有三个特点:情景交融的境界;独特的抒情模式;悲欣交集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在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史上,谢朓是比“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诗人,也是比同时代人提供了更多有益东西的诗人。在南齐一代,谢朓的诗歌成就最高;他的诗歌,在南北朝中后期的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个山水诗人,他对南北朝中后期以及唐代山水诗的发展,影响比较深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诗歌还一再得到伟大诗人李白的赞赏。要对南北朝中后期文学进行深入研究,要对我国山水诗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对谢朓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做些探讨,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钟嵘《诗品》说谢朓的诗“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1)并且说谢朓之诗“善自发诗端,而末篇多踬,此意锐而才弱也。”(2)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很到位的评价。所以后来的人们评说谢朓时,往往赞其诗歌之发端或叹其佳句之“灵妙之心,英秀之骨,幽恬之气”(3),批评“其病乃在才之不继”(4),写到篇末,“每苦气竭”(5)等等。却少有人注意到钟嵘所说的“意锐”。我觉得这恰恰是谢朓为人、为诗的致命伤。谢朓出身于南朝显贵家族。但他生活的年代,谢家已风光不再。刘宋时被疑谋反遭诛戮的范晔是他祖母的弟弟。而他自己的母亲则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女儿。他的岳父王敬则,是萧道成夺取刘宋帝位的同谋者。而萧道  相似文献   

11.
谢朓咏物诗多为同咏之作,反映了当时文人汇聚的特点。而且,谢朓咏物诗结尾多归于美人失落或迟暮之感,与后世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咏物诗与山水诗互相促进。谢朓联句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此类诗体的特点。一是押韵不太讲究,多沿袭柏梁台古体诗,二是合乎永明体平仄运用,三是表现了联句诗讲究对句平仄句式的一致性。另外,谢朓联句诗语言表现手法上也颇有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2.
谢朓咏物诗多为同咏之作,反映了当时人汇聚的特点。而且,谢朓咏物诗结尾多归于美人失落或迟暮之感,与后世宫体诗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尽然。咏物诗与山水诗互相促进。谢朓联句诗,典型地反映了当时此类诗体的特点。一是押韵不太讲究,多沿袭柏梁台古体诗,二是合乎永明体平仄运用,三是表现了联句诗讲究对句平仄的一致性。另外,谢朓联句诗语言表现上也有特出之处。  相似文献   

13.
“小谢”之称始见于钟嵘《诗品》,指谢惠连而非谢朓,这一现象与钟嵘对永明新体的排斥关系密切。唐代近体诗获得极大发展,唐人尊谢朓而不重惠连,“小谢”之名从此确定为谢朓。宋人提出“三谢”之说,注意到谢灵运、谢惠连与谢朓在诗风上的古近之分,重新关注谢惠连的文学价值。明清时期因《诗品》流行、诗坛复古风潮等因素,谢惠连再次受到重视,部分推重古体的诗论家乃至重新呼之“小谢”,并提出谢惠连成就高于谢朓的论断。作为诗史上的小家,谢惠连的地位升沉是时代文学思想发展演变的上佳见证。  相似文献   

14.
谢朓是南齐的一个著名诗人,人称“小谢”,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较高的地位。他的诗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谢朓在谢灵运的基础上发展了山水诗,使山水诗创作彻底地摆脱了玄言诗的影响,并对唐代山水诗歌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试从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分析其创作的不同从而阐释谢朓在谢灵运创作的基础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早自习课上,我按照惯例在教室里巡视,当我走到郭丽娜同学身旁时,她悄悄地对我说:“老师……”,接着用手指轻轻指着打开的练习簿。等我凑近了练习簿,她说:“谢朓楼的朓应该读tiao。”我这才看清,她的练习薄中央用铅笔工整地写着这么两行字:朓读tiao,现代汉语词典P1253。我猛然想起昨天教学王维的《汉江临朓》、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  相似文献   

17.
在南齐,谢朓的咏物诗不仅数量最多,且成就最高,对于创作技巧的磨炼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谢朓咏物诗不仅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亦代表了从山水诗到宫体诗的过渡,具有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涂境内的青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眠之所,也是李白景慕的南齐诗人谢朓的筑室之处。它可谓有幸,在不过三百年的时间里,竟吸纳了两位闻名于世的诗人。二人的山水诗受到千百年来读者的喜爱与称颂。尽管李白山水诗中有谢朓的影子,但他们成就各异,艺术追求也不尽相同。本文就诗人谢朓和李白的山水诗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19.
那年去宣城,就是冲着谢朓楼去的。我们在一个十字路口向一位正在值勤的交警打听:"请问去谢朓楼怎么走啊?"沿着这路一直向前,再过两个红绿灯,向左拐,走500米左右就到了。"交警同志手指着我们迎面的一条马路,热情地告诉我  相似文献   

20.
当涂境内的青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眠之所,也是李白景慕的南齐诗人谢朓的筑室之处.它可谓有幸,在不过三百年的时间里,竟吸纳了两位闻名于世的诗人.二人的山水诗受到千百年来读者的喜爱与称颂.尽管李白山水诗中有谢朓的影子,但他们成就各异,艺术追求也不尽相同.本文就诗人谢朓和李白的山水诗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