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国家,很多文史著作都有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记录,无数诗人以诗歌的形式记叙了灾害的发生时间、过程及后果.清代大诗人吴伟业有14首以自然灾害为题材的诗歌.其灾害诗可分为两大类:水灾和雪灾.吴伟业灾害诗根植于现实,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安徽自然灾害极其频繁,近代以来更是连年不断。究其原因,既有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也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文章认为,自然因素是导致灾害的直接原因,政治、经济因素虽然不会促成某一种自然灾害的直接发生(1938年黄河决堤事件是个例外),但是,腐败的政治、落后的经济,使近代政权既不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防灾、御灾上有多大作为,也不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抗灾、减灾上有多大成效,从而加剧了灾害程度。  相似文献   

3.
安徽境内有长江、淮河两大径流,民国时期安徽江淮流域自然灾害众多,灾害发生的高频率和地域性特征使安徽不得不重视水利建设.民国时期安徽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水利行政得到统一,水利事业管理日臻完善,救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一时期以"治水救灾"为主的水利建设对缓解安徽罹灾甚重的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安徽水利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如水利建设严重滞后,政府对水利事并非真正重视,水利建设有计划无事功等.探索研究民国安徽水利建设事业对我们今天水利事业建设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清代皖江流域灾害多发,具有受灾面积大、受灾程度不同、水旱灾害交替发生的特点。自然灾害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灾害引起移民流民增加、抗粮抢粮行为发生、粮价上涨等社会问题,使得圩民生活雪上加霜,威胁了社会的安定。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降,安徽自然灾害不断,水灾、旱灾、蝗灾、震灾等破坏性较大的灾害,发生频率都较鸦片战争以前提高,一方面严重破坏近代安徽农村的水、生物、地质等自然环境,另一方面破坏了居住、交通、生产等社会环境。江淮地区过度的经济开发,是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频繁的自然灾害又使安徽乡村环境不断恶化。  相似文献   

6.
安徽是清代水灾的重灾区之一,清代安徽的水灾频发周期大为缩短。而其在全省范围的分布也是极广的,大水过后必有大疫,水灾给清代安徽造成极严重的后果。本文试图分析清代安徽水灾的基本情况,概括其分布的时空特点。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初以来,中外学界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的自然灾害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与探索,成果众多。但就区域自然灾害史来说,学界对广东、陕西、福建、甘肃等省的研究较为充分,而对安徽自然灾害史的系统研究较为缺乏。汪志国博士推出的新著《近代安徽: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为中国灾荒史学界增添了一朵奇葩,该著作在诸多方面对以往的自然灾害史研究有所突破。通读全书,笔者以为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8.
清代安徽共有1 192名进士,进士群体区域分布在省内府际和府内县际两个层次,并呈现出鲜明的非均衡状态,清代后期与前中期相较,非均衡状态存有弱化趋向.安徽进士的分布状况,折射出清代全国范围内进士群体区域分布的非均衡状态具有普遍性、层次性、递进性和动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清史稿》相关资料的考察,可以发现清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朝代,其中地震的发生次数比较频繁。清代地震的时空分布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顺治和康熙朝前二十二年是一个地震活跃期,其间地震多发、群发且集中在某些年份;咸丰朝又是一个地震活跃期;山东、湖北、浙江、河北、甘肃、江苏、山西等地是清代地震的高发省区。由此可知,清代我国地震活动十分广泛,但分布不均,而且有着非常明显的集中地带,即沿海省区和华北平原地带。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是我国自然灾害史上一个重要时段。统计分析表明,这一时期成灾性自然灾害的特点主要有:灾害种类繁多,以水、旱、雹灾为主;灾害频繁,被灾州县厅次众多;各灾种的地区分布存在极大差异,并带有明显的空间上的群发性;灾害的发生呈现时间上的连续性和集中性;等等。  相似文献   

11.
彭静 《现代语文》2007,(7):128-128
江有诰,生年不详,卒于1851年,字晋三,号古愚,安徽歙县人,是清代著名音韵学家,清儒中的后起之秀.  相似文献   

12.
历史时期,尤其是近代,安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无论当时,还是之后,学术界都十分重视安徽自然灾害史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除了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讨外,主要是散见于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成果之中。本文对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与梳理。  相似文献   

13.
清代台湾自然灾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清代台湾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风灾、水灾、震灾和旱灾,虽然清朝统治者地方官员,采取了一些救灾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挽救灾害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给台湾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甚至影响到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对清代安徽方志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分析了舆图在清代安徽方志中的采用状况,并对方志舆图的功用、绘制人员身份及资料来源、方志舆图的变化趋势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5.
古徽州地处安徽皖南山区,物质条件贫乏.自清代以来分家析产的习俗已较为普遍,通过徽州民间遗存的文书档案--"分家书"及地方文献,了解家庭财产解体后,父母地位、财产发生了变化,如何赡养父母以及无嗣孤寡老人,以达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6.
清代豫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土地沙碱化严重,农田聚落被淹,城镇成为废墟,同时植被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自然灾害增多,农业生产环境日益恶化。  相似文献   

17.
自然灾害和战事人祸的交相煎逼,清代广西形成了流入城市的庞大灾民群体,对城市统治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出于稳定社会秩序之需,城市当局积极启动救灾响应,动员政府、民间双重力量开展赈济活动,形成清代广西城市赈灾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官民力量耦合的赈灾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是农业社会,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由于科学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个体小生产者粮食储备也极其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微弱,常常遇到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带来困难,给社会增添不稳定因素。在清代,陇东地区气候较为异常,水旱灾害频繁,灾情之严重,堪称历代之最,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水旱灾害面前,政府和人民如何应对;这些救灾措施在当时所取得的了怎样的效果以及对于今人而言有何借鉴意义,这值得我们后人去深思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清史稿》相关资料的考察可以发现,清代雹灾的时空分布具有如下特征:从年际分布状况来看,康熙二年之前的清代前20年和康熙朝后10年、雍正年间以及乾隆朝前23年,雹灾比较严重;从月份和季节分布状况来看,雹灾发生主要集中在二至八月间,夏季是高发季节。从空间分布状况来看,覆盖较广但分布不均,明显集中在东部和中部省份,直隶、山东、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山西、陕西等是高发地区。  相似文献   

20.
金塔寺石窟东、西二窟壁面上有很多书写于清代的祈雨题记,内容涉及募捐、焚香礼佛、祈雨求水浆等方面,对于研究清代河西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惜此前少有人关注,均未刊布。这些题记书于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年间,反映了在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尤其干旱对河西农牧业发展形成重大困扰的背景下,人们期盼神灵保佑以趋利避害,进而形成对神佛和龙王由敬畏而崇拜的心路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