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何碧 《课外阅读》2011,(3):91-91
许多老师经历过或看见过课堂内外的一些场景,老师提出问题后——有的学生回答时刚说出一两句话,老师一听发现是错的,就打断其思路要他坐下而不必说完;有的学生回答时未按老师的思路、意图说到位,或全说错了,老师或严肃地叫其坐下,或生气地将其训斥一顿,这样学生再举手发言时老师可能就不给他机会了;还有学生做作业或考试错了几道题,老师叫他错一罚三、错一罚十等。  相似文献   

2.
什么样的老师最受学生欢迎呢?在一次学生问卷调查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你最喜欢哪位老师,请说说理由。学生各有所爱:薛老师、顾老师,语文老师、科学老师;理由不尽相同:或有责任心,或奖罚分明,或能说会道,对人温柔……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温柔一词。  相似文献   

3.
有的老师在学生眼中真是太优秀太突出了,老师身上所具有的魅力足以让某些学生着迷,老师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往往淡化了其在部分学生心中的那份尊严。于是,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某老师成了他或她暗恋的对象。学生对老师的热爱,本是对老师学识、能力、人品等非常敬爱的一种纯洁的情感,身心发展尚未真正成熟的学生时代,是要把握好师生情这个特殊的度的。  相似文献   

4.
对"老师好"和"老师再见"这样的学生问候语,我们已经司空见惯。在教师眼里,学生向老师问好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然而,面对学生的主动问候,有的老师或简单敷衍,或匆匆而过,少有热情的回应,更不用说主动向学生问好了。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现象,越是低年级,学生的嘴巴越甜,见到老师老远就行见面礼,主动问好。越是到高年级,学生就越少向老师主动问好,甚至会躲着老师走。难道是学生越大就越腼腆吗?我认为不然。  相似文献   

5.
戴建春 《教书育人》2000,(17):27-28
政治课教学要使学生觉得老师讲得有道理,能够接受,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或世界观,能够增强学生的分析、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方式、途径或手段等。笔者认为,运用讨论的方式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一、讨论方式有助于学生参与教学 以往的教学过程,主要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老师讲得都是无庸置疑正确的,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不能有任何不同的表述,即使有时老师讲错了,学生也要按照错误的答案去做,甚至有时学生不能对老师讲得内容进行提问置疑,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听话或顽皮的学生。采…  相似文献   

6.
付元恒 《甘肃教育》2008,(21):11-12
一、违抗命令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做某些事情,有时却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老师首先不能发火,态度必须从容,行为要果断。对于年龄小的学生,老师可以轻拍他的手臂或头,让其冷静下来。对于年龄大的学生,老师要避免与他们进行身体接触,尽量客气地重复一下要求或命令,但不要提高声音。如果学生做出妥协,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把老师比喻园丁,说的是老师面对学生的培养与教育要耐心细心,还说明了教师工作的繁琐与劳累;人们常把老师比作蜡烛,说的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老师为学生付出了心血,学生成长了,飘然而去,教师则在精力、精神消耗中慢慢变老。现实中,我们常看到老师难得笑意在脸上荡漾,特别是走进教室面对学生,或在办公室批改学  相似文献   

8.
课堂上,老师还没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有没有话语权? 教龄在20年以上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慨:如今的学生,上课越来越喜欢插嘴了,话也越来越多了!老师的威严、威信越来越低,学生不再觉得老师有多么高大、多么厉害!老师讲的知识,可能他早就知道,也有可能比老师知道的还多,如国外的风土人情,有学生看过这方面的书或电视,参加过研学、...  相似文献   

9.
一次到一所学校去听课,看到下午两节课后一放学,有的学生背着书包回家,有的学生留下来做值日,更多学生则在操场上或打篮球,或打乒乓球,或跳皮筋,或做游戏。约二十分钟左右,学校负责安全的一位老师便逐楼逐教室去催促学生赶快做完值日回家。随后那位老师来到操场,学生一见,有的说:“张老师来了,我们赶紧回家。”有的则求情:“张老师,让我们玩一会儿吧!”“不行。”  相似文献   

10.
画面一:课堂上,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正襟危坐,突然老师发现有学生在做小动作或走神或打瞌睡,于是老师火冒三丈停止讲课,对着学生一顿斥责。学生苦着脸,欲辩不能,老师一阵恼怒后,又理直气壮地重新开讲。画面二:课堂上,老师微笑着说: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谁有办法解决?学生在经过独立思  相似文献   

11.
在学校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被老师带到办公室谈话,学生气鼓鼓地昂着头不认错。接下去便是这样的对话: 老师;“你这是什么态度?先端正端正态度!站站好!把头低下来!”学生:(慢慢地低下了头) 老师:“好好想想!”(开始批改作业或备课) 老师:“想好了没有?错不错?”学生:……老师:“没想好?那就再想想!”(继续批改作业或备课) 老师:“现在想好了没有?”学生:“想好了。”老师:“错不错?”学生:“错了。”老师:“以后怎么办?”学生;“改正。”老师:“好,以后看你的行动!”  相似文献   

12.
一些学生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对老师“敬而远之”呢?有些学生向来害羞,一看到老师就紧张、拘谨,平时遇到老师或低着头,或用书本遮住脸,或目光游离不定,或赶紧“逃之天天”。这类学生本来就不大合群,难以和同学谈到一起、玩到一块,你还指望他们遇到老师会大声问好吗?  相似文献   

13.
令我羡慕啊!和蔼可亲的王老师,是作者的童年里遇到的一位好老师。王老师从不体罚学生,对于淘气的学生也常常“网开一面”,我也很庆幸,遇到了三位好老师,她们或知识渊博,或幽默风趣,或温柔和蔼。  相似文献   

14.
王俊 《考试周刊》2011,(68):91-92
教学实景一:教室里.老师或立或坐在讲桌前.学生捧着做好的作业本,排着或长或短的队,等待老师的批阅,老师边批作业,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学生的脸上或露出得意的笑容——许是得到了老师的肯定和赞扬:或露出遗憾的表情——许是粗心大意出了一些小错;或是露出若有所悟的神情,频频点头——许是疑难之处得到了老师的指点,有茅塞顿开之感。  相似文献   

15.
我觉得,如果用"不动声色"来形容郭老师的教态,那最是恰当不过了。学生最是敏感和善于察言观色的了,他们往往可以从老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微妙的表情,甚至一个稍有变化的语调,感受到老师的意图。于是,便有很多老师,为了让学生到达自己想要他们到达的"思想高峰",不惜采用各种手段,或音乐,或图片,或暗示,在不明确说明自己方向的前提下,让学生乖乖地不知不觉地自动"上钩",从而实现了隐性的主题先导。在这个过程中,看似是老师一直在启发引导,引导孩子去思考,实质上,老师的方向是极其明确的,学生的思想已经被用各种方式绑架,从而失却了思考的自由——确定了方向的奔跑是谈不上自由的。  相似文献   

16.
正有一位老师这样说过:"告诉学生3+2二5的老师不是好老师,问学生3+2等于几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告诉学生3+2二6的老师是最高明的老师。因为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疑问。"这就是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某种情景或途径,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学习方式。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确定研究专题进行探究的活动。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行,更有有利于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  相似文献   

17.
要讲快乐课堂,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课堂是快乐课堂。字典上对“快乐”的解释是:感到幸福或满意。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只要老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幸福或满意,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快乐课堂。作为老师,一堂课下来,我们的快乐点在哪里?答案是:在学生身上。学生学得好了,表现优秀,我们当老师的也就快乐了、幸福了、有成就感了,就算是口干舌燥、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总会遇到学生对教师"不敬"的事件发生。或当面顶撞老师,或背后谩骂老师,或给老师起绰号,严重者甚至威胁老师或与老师动手。如果老师处理不好,这些"不敬",小而言之对其本人、家庭、班级造成不良的影响,大而言之则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以及社会的安定。因此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的"不敬"时,应考虑周全,讲究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19.
待生切莫分亲疏江苏陈爱芬近年来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一些中小学校出现了老师对待学生分亲疏的现象。凡父母做官掌权能为老师所用的学生、几家里富足逢年过节舍得给老师送礼或请老师吃喝的学生、凡学习好有专长能给老师争得荣誉和奖金的学生,均能受到老师的特...  相似文献   

20.
学生的作文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因而期待得到老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或热情的赞扬、鼓励,或诚心的帮助、指点,老师在作文批语中表现出的态度、情感、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情绪和兴趣。因此,老师在衡量学生作文水平时必须把握好尺度,要通过作文批语使学生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