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1997年,读《我与地坛》。2002年来清华附小工作,知道史铁生是清华附属学校毕业的学生——亲近之感,油然而生。《病隙碎笔》,新集的《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都收藏并且一一拜读。人教版和苏教版选编了史铁生的一篇散文《秋天的怀念》,我们学校使用北京版教材,没有这篇文章。但是,我喜欢他的文字,我敬重他的高贵,当苏州市盲聋学校校长邀请我去给盲人讲课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这篇让我流泪的文章。我决定讲给这些盲人,当然更讲给那些健全的人。发现的震动———“母爱”的特殊意义关于《秋天的怀念》,以往的授课大多围绕“母爱”做文章。…  相似文献   

2.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  相似文献   

3.
解读地坛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多方面写了作者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人生的思考,带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节选了《我与地坛》的第一、二两部分,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韦清 《教育文汇》2014,(6):36-37
《我与地坛》收录了史铁生三十余篇散文,其中很多篇章非常耐读。我最喜欢的《我与地坛》和《想念地坛》,堪称史铁生散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5.
面对历经沧桑的地坛,苦难的史铁生用十五年去参悟,“满纸人生语”的作品《我与地坛》终于铸就。该文独具特色的语言,编织着生命的意蕴。  相似文献   

6.
看了2003年第6期《语文教学与研究》上陈君堂先生的《论〈我与地坛〉的人生感悟》(以下简称《论》文),笔者有些不同意见略述于下。陈先生在文中称:“有一点美中不足,那就是作者在人生感悟中刻意流露的宿命论思想”,并分三个标题展开论述:“一、特意安排的宿命论框架”,“二、特意表达的宿命论思想”,“三、与宿命论思想矛盾的碰撞”。笔者恰恰以为《我与地坛》特意安排的框架所流露的并非宿命论思想,而是独到深刻的人生思考,当然也没有所谓“与宿命论思想矛盾的碰撞”;不是美中不足,而是大美之极。《论》文以《我与地坛》中“宿命”“上帝”…  相似文献   

7.
去过北京,并且痛痛快快地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该玩的地方都玩过了,却不曾想到还会有一个地坛。若不是史铁生先生的《我与地坛》,我恐怕真的要将地坛错过了。 很喜欢《我与地坛》,也爱屋及乌地想亲临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当代名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治疗,1981年病情加重,又患了严重的肾病,手术后只留下了一个受损的左肾。病后致力于学创作,1979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集《爱情问题》《学习对话》《病隙碎笔》等。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其中散《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影响最大。近期,他又推出力作《我的丁一之旅》。《我与地坛》入选中学语教材。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文》20106年第2期《立足阅读主体,构建学生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教学手记》是马玉平老师教学《我与地坛》的教学思考。其文第二点着重让学生体会生命价值在于生命过程的美好,于是举了园子里卑微的生命例子给作者的启迪:“‘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生命总是处于一种奋斗的过程。即使忙碌的间隙也没有丝毫留恋花枝、驻足香巢的余暇;‘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生命过程就是行动和思考交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许多老师在讲解《我与地坛》时,往往舍本逐末,从地坛出发,从地坛"博大与纤细,沉静与轻盈,古老与年轻"(苏教版《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的特点出发,寻找生命的意义,寻找生命的痕迹,寻找人生的启示。如同将学生带进地坛的迷宫中,找不到生命的出口。这般解读,有点牵强又有点费解。  相似文献   

11.
《我与地坛》全文共七节,高中语文第一册教材(人教版)选取了其中第一、二节。第一节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同的缘分写到古同景致,写自己在这里的思考及所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对这一部分内容争议较少。但对其第二节内容,一些教学案例(如《焚情“地坛”——我与(我与地坛)》,见《语文学习》2003年第11期)和一些课文分析(如《大地、母亲、生命、生活的沉思与断  相似文献   

12.
以对《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两篇课文进行组合式教学为例,探讨高中语文如何开展课文专题组合式教学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许多《大学语文》课本中都节选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的前三节。这确实是一篇十分优秀的散文,它以一个残疾人对生命的思考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4.
《当代学生》2012,(22):52-53
《我与地坛》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文学作品集,收录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等散文随笔。其中长篇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地坛,是史铁生独一无二的港湾,是他的世界、他的国度。在那似乎等待了他四百多年、与他宿命相连的地坛,满载着他的思考和他母亲宁静而厚重的爱。那个有着独特气息的古园,似乎还留有他轮椅的印痕;史铁生坚强的生命气息,似乎还弥散在古园的每个角落。  相似文献   

15.
沈中 《语文知识》2015,(5):53-55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提到他与地坛的缘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在教学散文《我与地坛》时,课前要做哪些预备工作,课上、课后要生成些什么结论。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大散文,内容丰富、深刻,好多老师对它是既喜爱又害怕。喜的是有东西可讲,怕的是讲不了。于是乎认认真真搜罗资料,踏踏实实写好教案,然后兢兢业业教授给学生。陶行知先生主  相似文献   

16.
舒晋瑜在《史铁生:要为活着找到充分理由》一文中说:“看史铁生的作品,常常无端地陷入一种思索,但是,这种思索相对于文字的内涵来说也往往显得浅薄。”教《我与地坛》便有此感。如果把《我与地坛》中作者关于生与死的思考仅仅理解成《教师教学用书》说的“珍爱生命,珍爱健康”,如果说从文中对残疾人的痛苦描写中得到的感受仅仅是“不能歧视冷落残疾人”,我觉得这实在没有完整而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没有理解史铁生。一、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我与地坛》记叙了作者在经历第一次打击时对生与死的思考:“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  相似文献   

17.
在《我与地坛》一的备课过程中,我预想了学生会有的种种感动:母亲在儿女临难时无言却态度坚决的支持;人类渺小脆弱的生命在苦难面前坚韧的气概以及生命最质朴的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反应平淡,对于“作从地坛得到什么样的启示”等深层思考更是茫然无措。  相似文献   

18.
在史铁生体证与探询生命的终极意义,寻找救赎苦难人生之路的静心之作中,《我与地坛》是绝唱。宗教、神性,或者说是在虚无中寻找意义,是人们在谈史铁生作品时说得最多的话题,也是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平素思想得最多并导引他走向生命更深处的问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阐发的核心话题,关于生命之起源与终结,以及连结这两端的“痛苦”过程的思考。在《我与地坛》,我们看到了作者在其中的宗教情思。他以“神性的思维”,通过自己在地坛那十五年里遭遇过的那些人和事,在关于人生命运的思考中,体现其“智慧与悟性”。因此,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一篇闪耀着宗教神性光芒的“天籁”之作!  相似文献   

19.
现在的孩子,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一大家子人围绕他们转,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漠视友情、亲情,甚至漠视母爱。针对这种情况,我借助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母爱”课。  相似文献   

20.
史铁生在21岁时,不幸下肢瘫痪,青春韶华,丧失了行走的能力,其痛苦自不待言。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精神几乎崩溃,是谁抚平了他心理上的创伤,是谁给了他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是地坛,是母亲?是如母亲的地坛,是如地坛的母亲?读《我与地坛》,我们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憾;析《我与地坛》第二节,让我深深感受到:深沉的母爱在默默无言中。青春致残是不幸的、痛苦的,而双倍的痛苦却加在了体弱的母亲的肩上。作者依凭自己的感受,带着强烈的感情,用从容的笔触,借满含深情的文字述说了“我”那“活得最苦的母亲”对残废儿子那种不仅疼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