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夏玲 《培训与研究》2006,23(1):15-18
苏轼关于艺术自然美学观的形成,大致是从他对待自然的态度开始的,因而有“物有可观,皆有可乐”的哲学认识,并由此进而在一些文章中提出主体对待自然的方式“不可留意于物”的自然审美原则,再进而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中探求文艺创作的“随物附形”、“自成文理”的自然文艺美学观。  相似文献   

2.
庄子提出“原天地之美”,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激励人们逍游于天地自然之间;主张“虚静”。“物化”地审美态度,高扬精神自由和审美超越强;强调顺应自然,“以天合天”。庄子的自然审美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的艺术发展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解决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唐代自然审美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全面继承了魏晋开拓的自然审美三大形态。于自然审美直接形态——纵游山水上,柳宗元可为代表,他因仕途失意而独得山水之美,自觉、细致地传达了自己的自然审美经验,其山水文字是唐代自然审美成果之结晶。白居易“中隐”理论是唐代自然审美间接形态——园林建筑的思想基础。唐代不只在外在形态上皇家、寺观、私家园林全面发达,花卉栽培和赏石之趣反映了自然审美趣味的细腻精致化。艺术的自然化是唐代自然审美拓展形态——山水艺术的最显著特征。以诗歌为代表,自然审美极大地影响了唐诗的内在结构和抒情方式,人与自然建立起全面、深入的内在精神联系是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高校开展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举措,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高校的审美教育始终定位在技术性较高、不容易被人理解的艺术审美教育层面上,忽视了易被大学生接受而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自然审美、工艺审美、生活审美等审美教育形式,这是高校审美教育的误区。高校的审美教育应该建立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应该与其他学科相互配合,以培养专业和文化素质过硬、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为人类提供了三组自然审美方法:仰观与俯察、观物与游物及感物与体物。前者言对象自然之审美欣赏与环境自然之审美欣赏;中者言静态地欣赏自然与动态地欣赏自然,后者言以自然表达自我与同情式地体验自然对象之命运。其中,游物与感物尤为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之主导方法。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此二者自有其主观性与肤浅性之局限,当以观物与体物之法补充、超越之。上述三组方法既突出地体现了中华文化个性,同时对当代人类环境审美具有普遍性借鉴与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6.
"妙造自然"是中国美学关于艺术与自然审美关系的一个传统命题。"妙造自然"说以"天人合一"、心物交融的独特视野看待艺术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艺术内在的生动气韵与自然万物的内在生气的同一性,以及艺术家独立而超越的主观创造精神。"妙造自然"说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具有普遍的艺术创造原理的意义,堪称中国艺术理论的精髓。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探讨崇尚自然派艺术的审美情趣,着眼于“真”与“美”的概念剖析,以崇尚自然派艺术实践和理论为依据,从文学史和美学史的角度,审视崇尚自然派求真求美的艺术情趣以及自然、平淡的优美风格.崇尚自然派认为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艺术,在以自然物为描写对象的艺术创作中做到景象真切,情感真挚自然.崇尚自然派标榜自然、平淡的优美风格,认为真正引起美感的东西就在于斯,这是自然派区别于其他流派最鲜明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的今天,我们的美学有必要重新审视自然之于人类的意义,突破黑格尔以来美学体系艺术化带来的弊端。在人类社会初期,自然之于人来说是可敬、可怖的,但是人对自然的依赖又为自然的审美奠定了基础。本文在探讨前审美阶段中的自然的基础上,简述了中国近代文明之前自然审美史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9.
李清照任情率真的审美理想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然率真的语言特色,突出地表现了李清照的词是一种清新的“自然艺术”,在中国学史上,有着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南朝时期,文人交游与集会宴饮十分频繁,诗文写作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在此风潮的影响下,文学书写的题材日渐丰富,越来越多的自然物成为审美和诗文摹写的对象。游宴促进了自然审美的自觉和唯美化,而游宴集会的公私之别又使自然审美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可以说,游宴生活对南朝文人的自然审美对象、审美风格、艺术表现技巧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