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经济日报》1988年10月20日3版《“法令弛则国乱”》中说:“截至今年六月,国家审计机关查出各种违纪金额4000多亿元……”是“4000多亿元”吗?有这样大的数字吗?再说,这儿只说是“截至今年6月”,只有“讫”,没有“起”,是花好长时间查出这“4000亿元”的呢?按照惯例,这种表达方式,一般是指从当年初起。然而对照《人民日报》1988年9月15日的报道,却是“审计机关成立五年查出违纪额400亿”。  相似文献   

2.
在报纸文章的标题中,偶而出现数字标题,所谓数字标题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标题全由数目字组成,没有文字;一种是以数目字为主,夹以少量文字。数字标题中两个数字之间,往往用数学符号“:”、“十”、“=”等连接起来,或用波折号“——”连接。在一般情况下,数字标题表示的意义比较模糊,因而一个数字标题就是一个悬念,如果运用好,它比文字标题更具有吸引力。例1,《1:394的奥秘》(《文汇报》1990年8月16日头版)。这是篇小言论.说解放40年来,国家给上海新沪钢铁厂累计投资500万元,而该厂为国家  相似文献   

3.
张苏明  李兴昌 《编辑学报》1990,2(4):229-231
1 问题的提出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个单位联合制定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的“总的原则”中说:“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注①”又说:“一个数值的书写形式要照顾到上下文。不是出现在一组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数字中的一位数  相似文献   

4.
《数字十年》是中央电视台为迎接党的十八大,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和“朝闻天下”等主要栏目里推出的一个系列报道。取名《数字十年》意在用数字梳理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百姓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变迁。节目一推出就得到广大观众喜爱,网上点击率以百万计,取得良好传播效果。有观众评价,《数字十年》让人们三分钟看懂中国十年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贵报有这样一个栏目,叫做《对本报批评的回音》。如果根据栏目下文章的内容去仔细推敲,标题的含义还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单看这条标题,就很容易产生歧义。一种理解,是与报上所要表达的意义一致。“本报”批评了某单位或个人,某单位或个人有了回音。在这里,“对本报批评的回音”中的介词“对”字,所支配的宾语是“本报批评”。  相似文献   

6.
《今日中国》杂志是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目前惟一的多文种(中、英、法、德、西、阿文)综合陛对外报道月刊。该杂志在1952年由宋庆龄先生创办,作为国家级外宣媒体,被世界各国广为关注。在半个多世纪的对外宣传工作实践中,《今日中国》抓准了“说什么”和“怎样说”这两个重点,强化新闻特性,在“大”、“新”、“实”三个字上做好文章,在充满杂音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善于抓住重大事件,做好重点报道;抓住新奇角度,做好热点报道。  相似文献   

7.
“亿万”即一亿个万,是一个了不得的数字。亿也可读作“万万”,即一万个万。一亿个万和一万个万,差距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可是,我们很多报道中,却把“亿万”当“万万”(亿)使用,造成不应有的谬误。其实这个问题,报刊载文作过说明,可没引起有些作者和编者的重视。前几年,《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报告文学,题目叫做《在南方,有个亿万富翁》,作者是名家,文章也挺感人,可是错把“亿万”当“亿元”了。1994年第11期《半月谈》杂志里面竟有两处这样的错误:一是《“抠门”的亿万富翁》,二是《从亿万富翁到总理》。这两位“富翁”一个只有6.5亿,一个只有15亿。换算成万的话,一个是6.5万个万,一个是15万个万,离亿个万差得远。著名作家和《人民日报》、《半月谈》这样高档次报刊用错这个“概念”实在  相似文献   

8.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举世公认的侦探小说女王。”——摘自英国《观察家报》“美国总统克林顿休闲时常常沉浸在阿加莎·克里斯蒂营造的艺术世界中。”——摘自《参考消息》我们看到这样一个事实——1952年11月25日,伦敦大使戏院开始上演一出叫《捕鼠器》的戏,到现在该剧创下一项骄傲的记录。根据1996年版《万物十大》所记载,英国十出上演时间最长的戏,高居第一位的就是《捕鼠器》。到1995年3月31日,已演出17600多场,而且仍在演下去。居第二位的是《请勿谈性——我们是英国人》,共演6760多场,可说瞠乎其后。  相似文献   

9.
今年1月3日《新闻出版报》在1版头题发表首都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学习江泽民、李瑞环同志重要讲话的体会。现就报纸“要廿心情愿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问题摘录部分负责同志的发言: 与会者说,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要甘心情愿地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现在一些新闻工作者不愿意当“喉舌”,这是不能允许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正泉说:“记者和编辑在跨进中央台大门的时候,就要想着当‘喉舌’。这样想的,可以迈进门来。如果不想当‘喉舌’,完全想表达个人意识,那就请从门口拐个弯回去。”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许多工人读者拿到《工人日报》后,最后的目光常常会定格在一个栏目上,这就是“职工明星谱”.许多工人读者反映说,咱爱看这个栏目,不为别的,就因为她讲出咱工人自己的故事.七年来,《工人日报》“职工明星谱”栏目,讲述了34个行业,几百个工种的六百多位“职工明星”的故事.既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又两次荣获了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十大名专栏称号.  相似文献   

11.
愚公家乡河南省济源市“三老通讯组”,成立于1992年,由三位爱好新闻写作的离退休老干部组成。“三老”通讯组为把“精神食粮”留给下一代,他们不辞劳苦,经过80天的整编、设计、校对,共从3000余篇发表的作品中精选出500多篇,汇集成4册“晚晴集”系列丛书。这些书将无偿赠送给济源市2000多个乡镇、局委、厂矿、学校等单位和个人。三老通讯组,出书《晚晴集》,启迪当代人,教育下一代,同时也成为老年人永葆青春的“加油站”,益脑健身的“润滑剂”,老有所为的“开心果”,乐在其中。一套《晚晴集》 十年硕果情@李德化 @王建武 @张晓红…  相似文献   

12.
樊斌 《新闻知识》2006,(10):13-15
一、引言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颁布,我国没有出现过新闻诉讼案件。即使有新闻纠纷,也都是经过行政机关如新闻媒介的上级主管部门加以解决,或新闻单位和有关单位和个人私下解决。几十年来,我国的新闻机构基本是由机关报和国家电台、电视台组成的,不少新闻机构习惯于充当“工具”“喉舌”,受众也习惯于从其中找结论。如果有谁对新闻机构的报道有异议,那就说明你是敌对阶级。在强大的国家新闻宣传工具面前,个人和其他法人组织是不能提出异议和质疑的。这一方面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另一方面是由于新闻机构没有摆…  相似文献   

13.
“我这篇稿子已发出半月多,还未见报,恐怕又‘吹’了。”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是初出茅芦的新秀,说这样话的人更多。 或曰:“我和编辑不熟,我的稿子他们不会用的。”还有作者说:“我要和编辑、总编都熟,或给他们打点‘砣子’,我的稿子就畅通无阻了。”如果你向外省和中央新闻单位投稿。两地相距数百、数千公里,去你都未去过,你和编辑怎么熟,“砣子”你又怎么打?以我为例:《鄂西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新民晚报》、《中国交通报》、《少年文史报》、《棋牌周报》、《大江南北》、《江汉考古》、《中州今古》等报刊杂志上都用过我的稿子,他们编辑、总编连姓氏我都不知道,何谈上熟,更谈不上打“砣子”。可能还有作者会说,《孝感日报》、《湖北日报》用你的稿子多,你一定和他们熟。这句话勉强算你说对了。我从事“笔耕”40  相似文献   

14.
我从事业余写稿十多个春秋,在十多家新闻单位用稿一千多篇,这些稿子大部分是“火柴盒”和“豆腐块”。也正是这些小文章使我从一位农民通讯员转为一名国家干部。在此,我要说:“‘豆腐块’也能坐正席”。 新闻的特点是真、短、快、活、强,其中“短”尤为重  相似文献   

15.
近来重读《新闻三昧》2000年第10期,看过《每遇“九”、“十”连用时》一文后,不禁思索,日常用语及书面语中“九”“十”连用过吗?通常,遇到不确定的词时,我们一般说“一二个”“四五双”、“八九只”、“十一二天”、“十八九岁”、“二十一二吨”等等,可从来没听过“十”与“九”或“十”“一”连用的。这可能是说起来易引起误解或者是不顺口的缘故吧?每当一个数在“九”与“十”之间,或“十”与“十一”之间,或者是不能确定到底是“九”还是“十”、是“十”还是“十一”的时  相似文献   

16.
有文章(《新闻通讯》91年第二期)说:“数字、标点、字母嵌入标题,形象生动,引人入胜”。笔者觉得不无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试举几例: 《二四得八不如三三得九》、《三三得九不如二五得十》等等,前者见于“三熟制”走红的年代,意思是种两熟,即使亩产四百斤,不如种三熟每亩收三百斤;后者见于“三熟制”“失宠”的年代,意思是种三熟单产三百斤,  相似文献   

17.
八个中国人中就有一部《新华字典》如果有人说:“现在的中国人,凡是识字的,都和商务有关系。”或者说:“在中国,不知道商务的,算不上真正的知识分子。”你相信吗?你可能会说:太夸张了吧?那么,就请先看看这样两个数字: 从1897年2月到今年2月的90年间,商务印书馆共出书26000多种,平均每年达到300种。特别是近几年来,又恢复到  相似文献   

18.
许多新闻中都用数字、百分比、增加倍数等来说明问题,这就是新闻中的数学。新闻中的教学观念准确无误,才能收到宣传的良好效果。但是,翻阅报纸,有不少新闻和文章中的数学概念含糊不清.使人费解。象“800多”、“一千多”、“一万多”、“数十”、“数百”、“数千万”等词语,屡见不鲜。不过,这些虽含糊一点,读者还能理解它的含意。严重的是,有些数学用语根本让人理解不了它说的是什么意思。例如1988年3月22日《河南农民报》第一版登载的《张湾对柞坡实行抵押承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张湾村柞坡资  相似文献   

19.
1 从总体精神来看,上文跟国家语委等七个单位颁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实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不对立,因为《关于一位数字表示法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主张“凡是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而且又很得体的地方均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而《规定》的核心恰恰在于:一、倾向使用阿拉伯数字;二、使用要得体。“建议”的第6部分“结论”与《规定》也并无冲突。《规定》从人们长期习惯(包括外文)的写法考虑,才提出使  相似文献   

20.
40年前的《察哈尔日报》总编辑——何辛,在他的《长城内外十春秋》回忆文章中,满怀着深切的眷恋之情叙述他当年办报的境况和心情。他说,他从1942年起至1952年底那段时间,先后在长城内外的《黎明报》、《冀察群众报》、《察哈尔日报》等报社工作过10年,“那确是我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经受考验、锻炼和学习成长的十年,我的世界观、革命新闻学的基本观点就是在那个时期形成的。那10年是我全部革命生涯和新闻生涯中最值得眷恋的岁月。”不约而同,原《察哈尔日报》另一位副总编辑——屈飞,也写了一篇回忆录——《满怀眷恋话当年》。他说:“我老来,有一种眷恋往事的癖好。对《察哈尔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