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民主的最新探索成果。论文从基层协商民主视角研究了数字媒介如何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发现,数字媒介赋权公众,促使公众以媒介协商方式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具有弥补基层治理主体“协商不对等”的潜力,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合作治理格局,即“媒介化协商共治”。这种民主实践中,数字媒介建构了社区公共领域,整合多元主体,强化公共交流,建构社区共识,推动集体行动,从而有利于实现基层“善治”。这种治理模式中“媒介逻辑”介入“政治逻辑”,创造了一种“全时段”、“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参与途径,数字媒介以其“可供性”和“可见性”逻辑促进了主体扩大化、参与直接性、过程透明化、民主真实性。因此,媒介化协商共治是一种典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形式,对于增加社会主义民主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嫱 《青年记者》2022,(21):43-45
由数字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正在人与人、人与媒介、媒介与社会之间逐渐暴露,“主体性的黄昏”已然到来。为此,须把握数字技术的伦理尺度,明确数字社会的伦理秩序,防止本末倒置的异化形态出现,有的放矢地进行主体性重塑。  相似文献   

3.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及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人类社会的媒介化进程加速,人的异化程度也不断加深。在对数字劳工的范畴进行符合时代发展背景的延伸后,本文试图在推动社会媒介化与人的异化过程中建构资本-技术协作体的基本框架,并指出时空和价值占有成为数字资本和数字媒介引导人们进行过度劳动的主要剥削手段。数字劳工难以复返田园牧歌的时代后,在话语、技术、制度方面采取的回击行动收效甚微,数字生态建设仍需国家、法律和技术合力进行。  相似文献   

4.
数字媒介作为当代技术发展所催发的客观的新生事物,从物质技术和思维两个面向制约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数字媒介拓宽了主体对客体的认知边界,延伸了实践与认识的耦合关系,但算法工具理性的异化和人工智能主体性的缺失仍在制约人类认识水平的进步。文章旨在重新认识数字媒介应正视人与数字媒介的区别,明确数字媒介的工具属性和定位,了解算法技术的风险与威胁,纠正对人工智能的偏信与盲从,实现人与数字媒介共生。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带动了传播媒介形态和传播模式的转型,传统主流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共存是新媒体传播时代的主要特点.技术支撑以及政府的非绝对控制使得媒介功能从传统被动型向主导型转变,并导致了媒介职责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双重异化.要避免媒介功能异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大幅提高公民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6.
王统宇 《青年记者》2023,(23):46-49
本文基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分析从劳动异化到数字劳动异化的时代变迁过程,针对人在数字媒介中的表现剖析其深层原因,分析数字媒介对人的控制过程和对主体性的占有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数字媒介产品作为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失衡,提出弱化对使用者的理性剥夺的具体举措,以期帮助人们有针对性地使用数字媒介来增强个人主体性,实现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的过渡,重拾主人翁地位,实现人在数字媒介上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2021,(9):58-64
我国提出乡村振兴的农村发展战略,而乡村振兴依赖于良好的乡村基层治理。在提高乡村基层治理水平中,媒介可以发挥何种作用?本文通过对成都郫都区战旗村的观察和对村民的访谈,描绘出媒介参与基层治理的现状,尤其认为在乡村基层媒介存在"结构性匮乏"的问题,即在媒介和信息高度过剩的"媒介化社会"里,基层却面临主流性、主体性、主动性媒介缺乏的状况,制约了村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可能性。文章提出了改变这种情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常江 《当代传播》2024,(1):39-44
本文基于技术文化共生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媒体生态做出批判性考察。研究认为,当下的数字媒体生态在三重悖论的基础上实现了一种有序的“非人化”演进,其弥散网络、可计算性和自动化技术构型非但没有带来预期的文化多元和信息民主,反而导致了控制的专门化、区隔的精细化和消极精神的常态化等异化后果。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两个方面对数字时代的媒介文化及其社会效应作出总体评估:一方面,数字媒体生态异化的本质是缺少人文精神制衡的科技乌托邦主义诱发的技术失控所产生的文化风险,这种意识形态在当下具有广泛合法性和超本地性;另一方面,上述异化状况的解决之道存在于内化并改造了主导性数字媒介逻辑的专业性实践之中,这些实践的行动者应在其与数字媒体生态的互动之中张扬人的主体性,并致力于构建公共价值取向的信息文明。  相似文献   

9.
数字媒体时代,技术可供性赋能共享型媒介的发展,为社会危机治理提供可能性。在媒介深度融合和国家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的背景下,共享型媒介的协同治理也成为了一个比较新颖的研究领域。文章在分析公共危机视域下共享型媒介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上,结合共享型媒介在社会危机治理中所出现的问题,从传播学、媒介学等融合性角度出发,对共享型媒介进行系统探索,旨在分析共享型媒介协同治理的逻辑及其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韩炳哲的数字精神政治学,旨在探讨数字时代下社交媒体交际异化的现象,通过深入分析功绩社会与精神政治学、数字媒体与媒介时间、同质化暴力与社交异化等方面的关系,揭示现代社交媒体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研究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字时代下社交媒体交际异化的本质和影响,为探索健康、和谐的社交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媒介化社会改变了传统的社会关系和权力分配格局,数字技术成为话语中心,邀约社会关系参与传播过程。浙江省正迈向“两个先行”新征程,“数字浙江”邀约政府和公众两大舆论行为主体,形成以“智慧大脑”、理论传播平台和“浙江青年说”为媒介中心的网络舆情治理新样态,反映了媒介技术邀约下“政府-公众”关系的意义共建。在此,作为中介的数字媒介技术,组织起“两个先行”议题的叙事方式,将政府和主流媒体升级为社会关系组织者,将传统媒介再媒介化,使政府与公众保持良性互动,从而构建起共富创建与治理现代化的新语态。  相似文献   

12.
汪金刚 《新闻大学》2020,(2):80-93,12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出资本主义奴役劳动、以商品统治人等种种隐藏的资本剥削逻辑,旨在为实现人的自由、扬弃异化以及实现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统一做出科学批判和理论解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迄今仍然可以作为解释和认识当下信息化社会生产中"数字劳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切口和方法论。本文以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为"接点",对当下"数字劳动场域"的资本奴役进行媒介批判考察,以期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视角对数字时代的信息生产和传播中的"异化"做出解释,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媒介批判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中找到"弥合"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赵姝杰 《视听》2022,(3):49-51
智能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后人类"时代的隐喻从科幻电影走向现实生活.技术作为"义肢"不断延伸人的各种能力,在媒介领域成果显著.但是,数字技术在广泛延伸人的各种感官时,也使人发生了"新异化".技术背后潜藏的风险逐渐让个体卷入数字档案、数字劳工、数字同温层的漩涡,还加剧了社会的数字鸿沟问题.在新型人机关系下,风险博弈仍是一场严...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19):2-8
新传播革命的兴起与发展重塑了媒介传播环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传播时代,主体被新媒介技术彻底建构为"数字主体",遭遇了身份、情感、认知和生存的多重危机。首先,数字主体在赛博空间被多重虚拟身份困扰,体验着身体缺场和身份丢失的经历;其次,数字主体身患"媒介依存症",主体情感被电子媒介交流异化和殖民;再次,在"不确定的"互联网时代,数字主体遭遇认知障碍和认知迷茫;最后,"数字化生存"将主体规训和征服,使主体面临生存隐忧。  相似文献   

15.
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与人的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在此背景下的网络舆情呈现出信息接收过载、受众情感分裂、大众文化失焦的特征。身处媒介社会,正确处理网络舆情是新媒体时代的重要命题。笔者将基于异化理论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并提出媒体、政府及受众个人的相关治理措施,以期正确对待人媒关系,建立良好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国家治理重心下移和媒体融合渠道下沉,作为地方重要的信息枢纽和内容平台,县级融媒体是基层传播的网络新单元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智慧新平台,肩负着巩固基层思想文化阵地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重要使命.以媒介治理社会为逻辑起点,聚焦县级媒体传播失效与基层治理价值失能的现实问题,从治理理念、角色重塑、功能重构、治理转向和价值引导...  相似文献   

17.
李倩 《新闻世界》2010,(4):111-112
消费社会下,受众和媒介出现了异化现象,受众通过媒介的偏移宣传而倾向于异化消费,成为异化的受众;媒介也因过度追求商业利益而造成管理失范和假新闻泛滥,成为异化的媒介,受众和媒介的双重异化严重影响了整个媒介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异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出发 ,对媒介批判的内容与目的进行了反思 ,提出媒介批判的内容应涉及“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等诸多层面 ,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从当今社会媒介的异化现象出发 ,找寻媒介“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 ,在批判与超越中使人们逐渐摆脱被自己创造物“奴役”的状况 ,从而实现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9.
吕鹏  葛孝 《国际新闻界》2023,(8):155-176
作为一类独特的网络主播群体,底层网络主播的走红及其陨落昭示着底层人民的数字生存逻辑和数字命运走向。本文以媒介生命史为研究方法,以MC天佑的媒介生命历程作为个案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底层网络主播如何通过短视频/直播进行数字劳动。面对底层网络主播“雷同”的媒介生命历程,本文认为主播们在数字劳动的过程中完成了自我和职业的双重生产,并生成了使主播们在各个平台上进行声名流动的媒介身份。当网络主播无法处理自我认同中的媒介自我身份带来的冲突时,“自我的悲剧”便使网络主播的媒介生命走向陨落;这种被动的“陨落”是治理的必然走向及结果。文章通过对底层网络主播的数字劳动及身份认同的分析,以及治理结果的呈现,强调平台的可供性可以作为文化多元空间内的治理落点,需要用双向思维的连续性连通治理主体和治理对象,从而在善治的思维中探索中国的数字治理路径。一种协商式的治理方式将给予底层网络主播更大的生存空间,也会使其文化生产更有活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12345市长热线作为一种政治传播媒介,深度嵌入我国科层政治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实践中开始从单一的电话媒介向全媒体民生服务新平台转变。研究基于政治过程视角,从纵向政府间的互动以及政民互动两个维度,深入分析了12345市长热线的兴起与媒介性质演化的动力机制,及其对城市基层治理政民沟通体系的再造与回应性政府形象的塑造。研究发现,针对新时代基层治理惰性,市级政府以12345市长热线媒介为平台,通过再造行政流程、吸纳群众参与行政考核民主化、倒逼“法治剩余”事务的制度化回应三大机制,重塑了城市基层治理的动力与责任体系,提高了政府的回应性。然而,12345热线平台塑造的回应性政府形象,在实践中却面临“回应性悖论”,基层治理需要在监督基层治理惰性与过滤无理诉求之间探寻治理均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