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 毫秒
1.
叶文 《华章》2012,(19)
《胡旋舞》是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于长安等地的健舞,传自西域康国等地.向达先生依据日本学者石田干之助的考证,认为《胡旋舞》是在开元、天宝年问传入中国的.但从《胡旋舞》与《康国乐》的关系来看,《胡旋舞》传入中国的时间至迟应在北周武帝时.虽然有人依据发现于陕西紫阳县铸有乐舞人物的铜带版,认为《胡旋舞》在北魏时即已传入中国,但从其舞蹈动作的特征来看,无法看出“急转如风”的《胡旋舞》舞蹈特点,其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胡”“洋”语素词的考察,论述了含有“胡”“洋”两词语素的词中保留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和许多事物传入中土的大体时间、路线。众多带“胡”“洋”语素的语词记录了早期汉民族优越的民族心态和后来自卑、自信心不足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3.
椅子的由来     
《今日中学生》2010,(7):79-79
远古时没有椅子,人们席地而坐。官宁和华歆因志趣不同而割席绝交的故事,至今仍脍炙人口。春秋时,人们开始坐在有6只脚的矮床上。如果要写字、吃饭,就放上一张叫做“案”或“几”的矮小桌子。汉末,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传入中原逐渐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4.
胡床、绳床均是外来的坐具,也是传统文献中出现频率极高的名物,毫无疑问,这两种坐具在中国的发展有漫长的历史。但今各字典辞书中对其解释得比较含混模糊。本文拟结合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对胡床、绳床与外来文明结合起来予以探讨.试图勾勒出胡床绳床等坐具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莫高窟第220窟壁画中的"胡旋舞"与典籍记载中的"胡旋舞"在年代、衣冠、乐队、乐器等方面的歧异,从而对第220窟中所绘内容是否为康国传入的"胡旋舞"发生质疑.  相似文献   

6.
“黄瓜”原名“胡瓜”,现一般认为因西汉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原地区而得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第28卷《菜部三·胡瓜》载:“张骞使西域得种,胡名胡瓜。”那么“胡瓜”从何时改称“黄瓜”的呢?唐吴競《贞观政要》第6卷《慎所好》载:“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避胡。”唐杜宝《大业杂  相似文献   

7.
觱篥源流考     
本文对西域胡乐篥的起源地作了新的考证,否定了起源于龟兹的旧说,认为是西城诸国皆用的乐器,只是由于西域音乐首先由龟兹传入中国而被误为起源于龟兹。同时,提出了篥传入中国的时间当为东晋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李白《静夜思》诗中“床前明月光”的“床”字释义,在当代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睡床”说、“井床”说和“胡床”说.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经多方考证后,认为“睡床”说更合乎情理.以下从两方面阐述.  相似文献   

9.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由来已久,月饼又称胡饼,那么胡饼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关于胡饼的由来,大概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胡饼出自胡地,"胡"字原指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后来引申为国外的民族,如《后汉书·五行志》所记:汉代的时候,“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  相似文献   

10.
李白《静夜思》中的“床”一向是作“睡床”解的,2008年初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另辟蹊径地提出,此”床”乃是“胡床”,即“马扎”。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新说成为热门话题,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最近西南大学文学院的胥洪泉教授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文章,针对马说的不足之处展开批评。胥文说,把《静夜思》中的“床”解释为”睡床”,并不是说作者就一定睡在床上,难道说到“床”,就一定是睡在床上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