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写的一篇力作,小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主人公孔乙己一生的悲剧,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在教学中,我运用对比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是又一篇讨伐封建制度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对孔乙已这个清末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控诉了腐朽的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3.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最短的一篇,也是作者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作者用寥寥数页的简洁凝练的笔墨,勾勒出现实生活的生动画面,表现出丰富的主题意蕴。然而,对《孔乙己》的主题解读,几乎形成定论的是:《孔乙己》是与《范进中举》一样,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是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的批判。然而,简单地将小说的主题归结为封建科举制度对...  相似文献   

4.
在鲁迅的所有小说之中.《孔乙己》是他最喜欢的一篇。这篇小说以辛辣而略带悲凉的笔调.一针见血的反映在封建文化制度的奴役下,芸芸众生的麻木不仁、自私冷酷的心态,及士人对深受封建文化毒害的产品——“孔乙己”的凉薄。尽管文中的哄笑之声迭起.但在读罢此文后,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却涌上心头。这种以乐境写哀、以笑写悲的手法,使苦人儿孔乙己在走向穷途末路时更显得无限凄凉。  相似文献   

5.
《范进中举》是一篇小说,是《儒林外史》中的节选部分,这是一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  相似文献   

6.
课堂中,我正在小结《孔乙己》这篇课文:"我们刚才通过分析,了解了细节描写在小说写作中的重要作用,从孔乙己这一面看,小说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从民众这一面看,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当然其中也有对主人公孔乙己的同情……""同情什么呀,  相似文献   

7.
《孔乙己》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清晰地勾画了“孔乙己时代”的芸芸众生相.通过一系列对比.揭示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将可悲的世态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8.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发表的又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小说通过勾画封建主义社会的芸芸众生相,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痛苦。主人公孔乙己的性格,具有矛盾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在这14篇中,鲁迅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知识分子中封建体制的捍卫者、抛弃者和反抗者形象。捍卫封建体制的《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等,被封建体制抛弃的《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封建体制的反抗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等。本文就其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了逐一分析。  相似文献   

10.
李昂的小说《杀夫》从妇女生存状态的角度,深刻反映了封建道德对妇女的戕害;主人公由忍辱含垢到残杀其夫的觉醒与转化,集中体现了小说的反封建主题  相似文献   

11.
"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挣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鲁迅先生曾如是评价,《阿Q正传》作为一篇表现国民劣根性的小说充分揭示了深刻的"奴性"。小说的主人公阿Q即是要刻画的沉默的国民的"奴性"的代表。阿Q"奴性"的原因有二:一是外部环境,封建等级森严;二是几千年来不上进的国民性遗传下来的一个"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中呈现出一系列“后封建语境”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在这些形象纷纷走向幻灭的命运演绎中,鲁迅对时代、社会,民族精神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唐传奇小说《昆仑奴》讲述的主要是昆仑奴磨勒因行侠仗义而遭到封建邪恶势力打击迫害的故事。帮助别人的侠却得不到别人的帮助,是这篇小说表达的主题。其思想价值体现在,告诉人们侠在社会底层,在人民中,具有人民性;揭示了侠的本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侠的认识和期待;反映了以侠为代表的社会公义力量对封建邪恶势力的震慑,以及双方斗争所经历的一个特定阶段;把昆仑奴作为令人敬仰的侠士来刻画,反映了唐代社会及其文化的开放程度和包容程度。  相似文献   

14.
巴金的小说《激流三部曲》不但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腐朽,还以大量的笔墨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文化运动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是这部小说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5.
陈丰 《现代语文》2006,(4):70-72
《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作为小说家成熟的发轫之作,也是中国现代学当之无愧的里程碑。五四时期,启蒙运动的先驱们无不大胆而无情地攻击封建传统化。鲁迅也以他独特的化洞察力攻击和揭露封建传统化。他关注的是几千年封建传统礼教对中国愚弱国民的精神奴役。狂人是鲁迅笔下精雕细琢的人物形象,其思想必定体现了鲁迅思想的某些方面。历来对狂人的形象也存在不少争议,我认为狂人作为受封建迫害而导致精神失常的知识分子,其发狂后的话语必定体现其发狂前思想的某些方面。本就试图从狂人的话语去分析其思想清醒、理性、深刻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我读《陈情表》,虽然觉得它是一篇千古美,虽然也感觉到了它的“悲恻动人”,但并不以为它是真正的“出自肺腑”,也不是什么“至性之言”。我更多的是读到了隐藏在这篇美之后的罪恶——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  相似文献   

17.
鲁迅和契诃夫在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昏睡者和梦醒者。前者在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期压迫下人格扭曲,精神麻痹,任凭封建专制的压迫而不自觉,丧失了人的基本特征,成为昏睡者;后者对封建专制的压迫有清醒的认识,奋起追求人的生活,但由于环境的险恶和自身的素质不够完善,终于无路可走。由于生活经历不同和思想高度的差异,鲁迅的小说具有极强的鞭策力,契诃夫则表现了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悲哀。  相似文献   

18.
林纾以文言创作的中长篇小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民国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传播了新的社会理念与知识;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同时,小说也暴露了林纾思想中固守封建伦理道德之守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孔乙己》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有着鲁迅终其一生都抹不去的思索和寄寓。历来对《孔乙己》的探讨,人们更多地侧重于把孔乙己作为一个科举制度下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实际上《孔乙己》这篇独特的作品,是鲁迅在为我们描画封建社会末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和他们的境遇,反射出几百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落魄读书人的悲剧命运,酒店众人及至整个社会对待末代知识分子的态度。鲁迅意在表现这末代封建知识分子的生活,并通过这种生活的不幸和悲惨,促使人们觉醒。  相似文献   

20.
描写和揭露封建官场政治的黑暗与腐败,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传统主题之一。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两部小说名著中,对封建官场权钱交易、卖官鬻爵、贪赃枉法、欲清不能等黑暗腐败的政治现实,进行了比其他古代小说作品更加全面深刻和细腻具体的描写与批判。尤其是《红楼梦》这部伟大作品,把对封建官场政治黑暗腐败的描写与揭批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