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西亚德政权被推翻后,索马里一直处于国家分裂、族群纷争、军阀混战的混乱状态,民族国家建构与发展出现严重倒退.索马里长期的无政府混乱状态是其民族国家重构面临的主要困境,索马里人的民族国家认同感模糊是造成困境的内因,而国际干预的失效与不足、周边国家力量的卷入等因素是出现困境的外因.索马里长期无政府混乱状态给索马里、非洲和世界带来了十分消极的影响,结束长期的无政府混乱状态、恢复国内和平与稳定、重构统一的索马里民族国家成为解决索马里问题的必由之路.索马里民族国家的重构是一项需要多边参与的"系统工程",国内各派政治力量实现民族和解、恢复国内和平是索马里民族国家重构的基本前提,国际社会的合理干预是索马里民族国家重构的必要条件.索马里过渡政府是索马里恢复和平、实现民族国家重构的国内中坚力量,但要在索马里民族国家重构中发挥主导作用仍受到很大掣肘,国际社会应继续进行必要的干预,帮助索马里实现民族和解和国家的和平稳定.只有在国际社会和索马里过渡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启动国内和平进程,才能逐步实现索马里民族国家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族裔集团是组成美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砌块.在现代国家中,有许多民族社会都承认不同的民族集团作为政治实体而存在.但在美国这样一个基本由外来移民族裔集团组成的国家里,宪法却没有规定"民族权利",同时也反对搞"种族均衡".比较之下,美国对于在大民族体之下出现小民族体的防范是严于其他多民族国家的.在对民族政体的认可方面,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否定性典型,这是美国族裔关系调控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排外民族政策的一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问题日益凸显,全球化与民族国家的关系、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等也成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关注的焦点.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视角解读全球化中涌现出来的民族国家问题,并对民族国家的历史命运进行探索,可以得到结论: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社会中最重要的行为体.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在校学生,肩负着促进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社会进步的责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后备人才,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对他们的教育,特别是学校之外的社会教育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在本质上是世界各民族和国家相互依赖的增加,是一个不断加强合作的发展阶段,是各民族和国家从狭隘的地域性生存发展逐渐走向普遍交往的高级阶段,是各民族和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全方位相互开放交流、竞争、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更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教育须先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以及国家安全、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均离不开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包  相似文献   

7.
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程中,地方主义和联邦主义形成了一种新型互动关系:地方主义的新发展,使民族国家构建有了新的制度形式;联邦主义的思想和制度,保障和规范地方主义在民族国家内的发展空间.1910年代的中国,新的民族国家构建及其制度选择是当时迫切的政治主题.而地方主义则是当时中国联邦主义思想和制度实践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原动力.其结果形成新国家构建中制度选择的博弈、权变和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8.
新的民族国家整合--新中国头三年历史的宏观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百年中国政治的黑暗和无序决定了新中国民族国家整合的合法性.新的民族国家整合包括社会整合、政权整合、经济整合、文化整合以及国际关系整合.新的民族国家整合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有不少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民族国家是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根源.民族国家认同能够增进国家认同,但又不同于国家认同.全民抗战并取得胜利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实现了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确认和维护,为中华民族在国际社会赢得了初步的平等、独立的国家形象.运用民族国家认同理论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和认同建设进行分析,从中可以得到中华民族利益是实现全国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中华民族认同是爱国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起点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关系到民族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振兴的重要问题.国家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而教育中的德育则是关键问题.因此,要与时俱进,彰显德育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让德育贴近社会需要,符合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脊梁.大学生是青年的主体,是未来社会和国家的骨干和支撑,积极探寻和把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契机无疑是有重要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深不可测的,它存在于教学的每个阶段,甚至每个单元.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与国家概念的辨析一直以来都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分别从政治性和文化性两个角度对民族与国家的概念进行解释。国家与民族的区别在于,国家源于社会,却高于社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民族是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社会自治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自治到城市国家的社会自治,最后到民族国家的社会自治的过程.社会自治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国家公共权力的分配关系,其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逐渐走向合作治理.随着身份平等取代等级制度,国家统治走向合作治理,社会自治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合作治理模式进一步催生和推动了社会自治的发展.为此,我们应从思想观念、自治内容、法治环境、政府转型和市民社会五个方面充实和完善社会自治理论.  相似文献   

15.
民族职业教育是现代民族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能有效地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建构过程:一个是国家领土和边界的形成和确立,国家法律制度和政治组织的建构;另一个是在国家疆域之内具有不同族裔文化背景差异的人口中间创造民族性和民族认同.这两个子过程彼此渗透不可分割,又有不同的内涵特征,在时间上也不同步.但是,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两个过程的区别和不同步.一个最常见的表现,就是重视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这类短时段历史事件对国家建构所起到的摧枯拉朽、除旧布新的作用,忽视民族文化的养成和认同心理的培育的长时段的特征,把需要在历史长时段中完成的任务当作短期目标去追求,在当下的政治中采取了强制性的同化政策,从而引起多元社会的种族与文化的冲突.欧洲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揭橥了民族的建构过程并不止于国家建立之时、更重要的工作是在国家建立之后这样一个事实,这些工作包括国家建构和民族建构过程中的疆域和行政资源的整合、国家制度法律建设、由国家发动的文化和社会整合与共同心理的塑造等.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简言之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印记着自己民族和国家的鲜明特色,这就是民族文化.文化会超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不同阶段,持续地承传与发展,并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语感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我们须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环节着手,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李华  文丽霞 《文教资料》2008,(14):59-61
当今200多个主权国家中,除少数几个是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之外,其余大多数是多民族国家.如何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既要发展好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又保障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都是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处理民族、社会阶级与阶层、地域、性别、年龄、同伴群体、特殊儿童等方面的文化形式上的以及多元价值方面的差异,具体包括基本理论、教育目标、课程、制度与政策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是这个国家或民族智慧的高度凝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高职院校必须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学校在文化传播、融合、交流、更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