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真诚两个字好辛苦●张英记者:您最近几年创作了长篇系列小说《淮河三部曲》,请您谈谈有关情况。戴厚英:《淮河三部曲》是我最近写的,第一部是《往事难忘》,第二部是《风水轮流》,这些小说是我对历史的一段记录,基本素材都是真实的,它都与我的家乡安徽省有关,我是...  相似文献   

2.
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之根,以天然的联系和人类社会乃至文化历史密切相关。淮河不仅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现象,也激发了当代作家的灵感与情思。王安忆、戴厚英、许辉、潘小平、曹多勇等人与淮河有着难以割裂的精神牵系与文化血脉,引水入文,在小说创作中精心构筑“水利工程”,不仅关注着淮河这条具有独特的地理意义和人文价值的河流,也关注着淮河岸边人们的生存状况和文化心态,对人与河的缠绕、人与土的纠结进行双向阐释。大面积开采淮河岸边的文化资源,花鼓灯的韵律、民谣俗语浸润着淮河的水分,回旋在文本之中,有着悠长的文脉和因水而生的人文气息。  相似文献   

3.
乡土小说是中国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语言则是其不可或缺的载体。甘肃作家雪漠创作的《大漠祭》和《猎原》两部小说,以甘肃农村为地域背景,用充满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西北农村的“风俗画面”。文章以这两部小说的英译本为例,探讨和分析译者在翻译小说中乡土语言时运用的翻译策略及经验得失。研究发现,在翻译乡土语言时,译者灵活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既注重中国本土文化观念与表达方式的准确传递,使原文异域特色得以保留;也关照了译入语读者的认知惯习,对一些地域特色明显的乡土语言表达淡化处理,确保了译文的可读性与接受性。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边城》和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两部作品,是两岸作家描述纯美乡土生活的经典之作。从这两部相似的小说入手,讨论大陆与台湾作家笔下“桃花源”般的乡土社会,分析沈从文与萧丽红相似而又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心理,有助于探索传统乡土社会的精神皈依,探寻两岸作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为重构文化所做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白鹿原》与《秦腔》两部小说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比较,以新的视点解读了两部作品内在的文化学意义,探讨了当代乡土小说从人文性到现实性,从文化守望到文化凭吊的发展路径,给予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以更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李跃 《文教资料》2013,(5):15-17
英国作家E·M·福斯特的两部小说《霍华德别业》和《印度之行》,在主题创作上体现出共同性和延续性。这两部小说分别以英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为背景,阐述了作家所推崇的"只有联结起来"的小说创作主题,而"婚姻"则毫无例外地成为作家努力达成"联结"的纽带。但是,无论是在《霍华德别业》,抑或是在《印度之行》中,"婚姻"并没有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小说主人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走向分离。作者通过比较两部小说中以"婚姻"为纽带的"联结"主题,分析"联结"的艰难过程和失败原因,指出福斯特"联结"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苗族作家向本贵擅长写乡土小说。在他的多部小说中,都对湘西这片乡土地域进行了"鸟瞰式"的描写。在其长篇小说《凤凰台》中,他从哲学、宗教、文化等层面对"乡土中国"及其流变史这一中国文学由来已久的主题进行了全新的思考与拓展,为中国乡土文学的书写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艺术文化命题。  相似文献   

8.
王淑会 《考试周刊》2011,(32):35-36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著名作家,其"性格与环境小说"是他现实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小说多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因此被誉为英国最杰出的乡土小说家。环境描写在其小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突出表现在他的《还乡》中。《还乡》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寓意丰富深刻,牵动命运的爱敦荒原更是神秘莫测。  相似文献   

9.
对新中国成立70年乡土小说创作的纵向考察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乡土书写经历了从走入政治乡土,到重返文化乡土,再到告别传统乡土的转换。赵树理1953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里湾》,汪曾祺198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受戒》,莫言1986年创作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分别表征着三种乡土书写的新样态。它亦从文学层面透露出时代环境对人们情感心理的折射:表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心态从高度的政治整合,到整体的文化怀旧,再到多维的情感突围的流变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现实生存环境的多元诉求。  相似文献   

10.
《废都》虽是一部都市小说,都内蕴着作家强烈的乡土情怀;贾平凹通过营造埙乐和奶牛这两种乡土文化物象,展示了他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批判精神;小说充分表现了处于文化转型期的一代乡土文学家矛盾扭结的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