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课文品读】 《与朱元思书》微型资料库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问,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描写山水的名作,青山绿水无不形于笔底,使人似置身于奇山异水间。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写水之“异”,首先描写富春江水的清碧和深邃,显示水的静态,接着笔锋微转,开始描写水中的游鱼和细石,画出水底鱼动和石静的生动情景。先写水静,是因为惟有水  相似文献   

3.
《与朱元思书》是苏教版初语九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其中对山水的描写尤其令人称道,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文下注释却有令人费解之处。  相似文献   

4.
杨勇 《考试周刊》2011,(76):51-51
在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中,描写名山大川的诗词歌赋不胜枚举,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以其词采隽永、音节和谐、清新淡雅、明朗洒脱等特点,流芳百世。该文文笔简练明快,情景互融,辞章华丽,格调高雅,堪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读来能给我们以心灵的愉悦。这一百四十四字的脍炙人口的山水美文,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相似文献   

5.
陈新强 《考试周刊》2010,(36):46-47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写景抒情上历来为世人称颂,其描写生动形象,意境清新自然,使人悠然神往。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也传达了纵情山水、淡泊名利的心志。  相似文献   

6.
梁吴均(469——526)《与朱元思书》一文,生动地描写了浙江省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上的景色,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幽美清丽的夏季山水图,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优秀作品。作者的自我形象跟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山山水水都染上了作者热  相似文献   

7.
《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堪称南北朝时山水小品文的双璧,两文都用细腻的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旖旎壮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二者写作手法不乏相同之处,但景物描写和心理感受也有不同之点。将之对比鉴赏,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8.
《与朱元思书》和《小石潭记》同为山水游记中的名篇,两篇文章呈现出很多的相同点。如内容上都写到了水、树、鱼、情;在写作技法上,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了修辞,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用词都很生动精练。  相似文献   

9.
浙西风光,素享盛名。远在南北朝时期,山水诗派的宗师谢灵运就写过《初往新安桐庐口》一诗,云:“江山共开旷,云日相照媚。景夕群物清,对玩咸可憙!”此后不久,沈约也赋诗吟咏新安江:“洞澈随深浅,皎镜无冬春”。而吴均的书札《与朱元思书》,则以骈体散文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一带的自然景色,清新挺拔,形神兼备,是南北朝时期不可多得的山水小品之一。吴均(469——520)字叔庠,粱朝人,家居吴兴故障(今浙江省安吉县),官至奉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吴均一生好学,有俊才,善诗文,尤擅长于描写山水。其诗文风格清新,当时有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号称“吴均体”,足见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之大。《与朱元思书》是他写给朋友的书信,现在我们见到的已经不是当时的全文,但是,流传下来的这140余字的短文把从富  相似文献   

11.
谢灵运山水诗以较为丰富的意象构成至情至性的山水诗境。除奇山异水的主体意象外,谢灵运还创造了飞舟、窗等相关审美意象,组成一个较为丰富的意象群,真切地传递出审美思潮变异的信息。谢诗既有因象见意的自然,也有以意炼象的精关,是对诗歌文学潜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谢灵运与谢眺同为东晋谢氏大族的后裔,都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然而由于他们成长道路、性格心理、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诗风也不尽相同,大谢山水诗尚巧繁富,绮丽清新,小谢山水诗和谐含蓄,清新流丽。  相似文献   

13.
时国强 《丹东师专学报》2010,(3):131-134,151
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玄学语句。在结构上构成了起承转合的重要环节。在情感内容上使所表达的主旨意趣进一步具体明朗化。深化了诗歌的主题。玄学得意忘言的思维方式有助于理解谢诗写景繁芜的特点。玄学的高远追求提升了山水诗的脱俗品格。  相似文献   

14.
结合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对他的生平、交游以及参与的佛学活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受佛学思想影响较早,修为较深的作家。他的佛学因缘启发并丰富了他的山水诗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谢脁与谢混的渊源关系不仅体现在两人诗歌都以写秀丽的山水诗见长,而且还体现在诗风的清新自然上。谢脁的山水诗既有清新明丽的一面,也有警策有力的一面,并对鲍照的山水诗有所继承和发展。谢诗工于发端,而往往末篇多踬。结合钟嵘的审美理想和时代风气,笔者认为钟嵘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  相似文献   

16.
谢脁在宋代逐渐变成一个被称引的符号——山水诗人和宣城太守吏隐形象。一些谢脁生活或者吟咏过的地方在宋代已经积淀为独到的风景,如澄江亭、绮霞阁、列岫亭等。宋人对谢脁的接受主要是山水诗人的角色。本时期不像唐人对谢朓诗歌"清"之大力称赞模拟,而是从诗句称引中不断翻新,力求另辟蹊径。宋人对谢朓吏隐人生态度的接受较唐人更直白更成熟,人们看到了远离尘嚣的清净与自然,忽略了吏隐之吏,多强调吏隐之隐。在唐宋诗人眩目地光芒下,谢脁之所以还受人关注,首先是李白对他的推崇促进了人们的接受,而且陶渊明在宋代的接受高潮也推助了谢脁的接受,二者的诗歌创作和人生态度某种程度上有一致的地方。梅尧臣、杨万里等时人对谢脁的推崇,对其在宋代的接受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谢灵运的山水诗创作与谢氏家族风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氏家族深为社会的旷达、清谈之风熏染而好自然,诗涉玄理且描摹山水。谢灵运的名士风流是他家族风习的沿袭,其山水诗的声誉为谢氏诗人之冠,在当时诗坛上的成就并不等同于山水诗的开创者;他在山水诗创作中的性之所适与思之所适的结合,导致人们对他状山水有佳句而无佳篇的批评,但这正是他山水诗的特征及其未能拓展纯净山水诗境界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的鼻祖,其大量山水诗都在任永嘉郡(今温州市)太守时所作,主要记录永嘉郡秀美河山。《宋书·谢灵运传》记载其在永嘉"民间听讼,不复关怀",而当地人民对他却评价甚高,现实与史籍存在矛盾之处,这既有《温州府志》方面的原因,也有《宋书》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谢灵运的山水诗以求悟玄理为审美指归,其山水形象多客观性,缺乏完美的意境;谢则超越了单纯的悟道,追求人情美与自然美的契合,其山水形象主观情意较浓,重视意境的创造,以审美创造为指归。由此可见南朝文学批评意识从逐步淡化社会功能到追求美学价值的轨迹。  相似文献   

20.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不祧之祖,其山水诗深受盛行于晋宋之际广为流传的佛教的影响,而对谢灵运山水诗结构影响较大的,是东南佛教领袖慧远及其庐山僧团的"沉冥之趣"与"法身"思想,以及道生的顿悟论,由此形成谢灵运山水诗"应目--会心--感神--理得"的结构,此结构正是谢灵运对山水诗的探索和创新,也正是他对山水诗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