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研究"自由黑人"的身份追寻、"重新记忆"的身份认同以及自我和民族的身份建构,剖析了美国非裔女性在追寻自我认同过程中的身份建构,解读了《已知的世界》作品内在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它具有文化建构和民族认同的双重功能。亨利·詹姆斯对于美国身份的构建表现在他的"国际主题小说"中,《使节》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揭示斯特瑞塞所带有的美国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特性。在基于文化身份的理论下,分析斯特瑞塞在欧洲文化面前产生的身份危机,再重构本国身份的过程,反映出亨利·詹姆斯对美国身份的观点以及对理想的美国身份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瞻对》是阿来2013年的新作,这部作品虽然与阿来2009年的旧作《空山》在创作手法、创作内容、写作背景方面有明显不同,但两部作品在主题方面仍具有内在一致性:两部小说都细腻而深刻地刻画了当代川属藏民的边缘族群身份,表现了这群边缘人在与外部世界接触中无法避免的族群认同困境。面对这样的困境,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空山》选择从机村人民的日常生活琐事出发思考民族命运;而《瞻对》则以更宏大的历史眼光,从历史纵深处寻找民族命运跌宕起伏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反美阴谋》以反写历史的方式审视美国民族特性,设想了1941年林白成为美国总统,推行反犹政策而导致整个美国的社会动荡,暴露出危机时期美国信念的脆弱性和犹太身份的片面性。这部小说通过讲述犹太族群在反美罪名下的艰难生活,探讨着“谁是美国人”这一重大问题,肯定了美国信念与族裔身份的结合,透射出作者罗斯对后9/11时代美利坚民族认同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日趋复杂,使得"我们是谁"的身份拷问日益凸现在每个社会成员面前。詹小美教授的专著《民族文化认同论》(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长期进行民族精神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认同这一重大问题的探索。《民族文化认同论》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线,从理论和实际两个层面、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民族整体和个体成员两个主体。  相似文献   

7.
从黑人文化身份入手,分析了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三种生活状态,并对美国黑人既是非洲裔又是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和挖掘。认为作品中挣扎在文化夹缝中的美国黑人只有加强文化身份意识,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牢记过去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8.
当代华裔女作家任璧莲的成名作《典型的美国佬》被认为是新一代华裔美国文学的代表作。小说着意刻画了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物的身份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新的诠释。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主人公自我的体现,即对中国传统价值的认同和对美国梦的不同理解与追求方式,来探讨自我与美国梦对人物流动身份的影响,同时关注了作品开放式结局的寓意所在。  相似文献   

9.
《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文学比较研究》是邓楠博士最近推出的一部新作,从五个方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进行了阐释与探讨。提出“文化策略定位、文化主题确立、艺术形式选择”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具体表现,并详细地论述了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中国寻根文学的影响与启迪。  相似文献   

10.
华裔美国文学发展至今,一直都将对民族身份的追问作为自己的书写内容之一。本文试从两位不同时期的作家汤亭亭和任璧莲着手,结合两部文本《中国佬》和《典型的美国人》进行对照阅读,旨在探讨在后殖民视角下两代作家在创作意旨、表现内容等方面对民族身份的认识是从一种种族对话到种族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