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案例:彬彬的父母经常抱怨: "这孩子很不听话,见到喜欢的东西一定要买,不买就不走.""一不高兴就扔东西,打人,真是气死人!""这孩子脾气也非常暴躁.如果不满足他的要求,就拼命哭闹,严重时甚至会咬自己、咬物品以威胁大人."彬彬在幼儿园也经常发脾气、喜欢指挥别人、爱哭等,还会经常无故推打小朋友,损坏他人的东西.老师为此经常向家长投诉,父母觉得很头痛.  相似文献   

2.
宝宝一岁多了,有一个“坏”习惯,妈妈递给宝宝玩具,玩得好好的,突然宝宝一扬手,把玩具扔了。妈妈捡回来,宝宝再扔;妈妈又捡回来,孩子接着扔。反反复复好多次,妈妈火了,不耐烦了,“这孩子怎么这么爱破坏东西”,再看宝宝,在一边乐滋滋的。  其实孩子这样反复扔东西,摔坏物体,是一种由好奇心引起的探索性,创造行为。  做父母的不应简单地否定,而应正确引导。一般来说,1~2周岁的孩子,既没有是非观念,也没有道德标准,更没有价值观念。孩子的破坏性行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特点,正常发育现象。不要随意训斥、打骂孩子,…  相似文献   

3.
像所有的孩子一样,我那两周岁多的儿子非常喜欢玩水。如果觉得孩子这会儿好安静,只要赶紧到洗手间去找,必定能找到两只袖子湿淋淋的儿子。夏天还好说,冬天着实让人气恼。儿子喜欢往水里扔东西,只要有机会,绝不错过。给他洗脚,他经常趁我们不注意时把鞋扔进盆里;我们洗脸,他也一定随手扔进几件小东西。家中什么东西找不到,也尽可到水池中去寻找,多半是能找到的。儿子还喜欢开、关水龙头,为此搬到新楼不到半年工夫,两个按抬式水龙头  相似文献   

4.
问:我的孩子刚满3岁,他对家里所有的日常用品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如,经常爬上梯子去开灯,或拿自己想要的东西;把墙上电源插头拔下再插进去;拿剪刀去铰很多东西;往地上扔东西等等。我和他爸爸多次批评他,告诉他那样做会有危险,甚至还打过他,但都不管用。请问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山东华静答:好奇心对于孩子是很可贵的,对于孩子的发展和成才都有好处,应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当然,孩子是幼稚的,他们难以把握行为的尺度,难免不知轻重,因此父母关注孩子的安全是必要的。但不能“因噎废食”,不能消极限制,更不能责备、惩罚,不然就会因小失大。怎样做…  相似文献   

5.
李子勋 《山东教育》2005,(27):61-61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5岁孩子出现的行为问题,最大的可能是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存在信息误解,某些不当行为被父母无意识强化的结果。比如,5岁的孩子不喜欢父母忙自己的事,不怎么在意他;而当他犯了一个错误的时候,父母立即增强了他的关注。为了让孩子改变而增多对他的表扬和爱,结果反而使孩子犯罪的冲突增加。  相似文献   

6.
正1岁半的宝宝,超喜欢扔东西,讲道理、罚站、软硬兼施,怎么制止都不行。宝宝为什么痴迷扔东西?到底要不要制止?苗苗1岁半,最近一段时间,特别痴迷扔东西,玩具、遥控器、杯子,见什么扔什么。经常是妈妈把东西拿开了,他又拿到手再次扔到地板上。抡起巴掌装作打他吧,他还笑嘻嘻的,甚至还要妈妈拾起来再给他扔。  相似文献   

7.
丽英 《山东教育》2005,(15):47-47
常听不少家长抱怨说:“哎!真拿孩子没有办法,多高级的玩具玩不了多久时间就不喜欢了,可对自己拣来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却喜欢得不得了,气得我都给他扔了。可过不了几天,这些东西不但没少,反而又多了许多……  相似文献   

8.
1.检查你自己的价值观念。你是否暗中感到失望,因为你的孩子没有显示出超人的天赋;你是否感到脸上无光,因为你的孩子有时显得很笨拙或没有别的孩子漂亮……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建立在父母根据他们的感觉和对他们的评价上。其实,孩子对成人没有用语言表达出的东西更加敏感。如果一个孩子坚信他的父母喜欢他,  相似文献   

9.
我父母在农村,从小我天天看到的就是父母在干活,因此就学到了父母干活中的很多东西。比如父母勤劳,我肯定就不会懒惰,因为父母不容许我懒惰。小时候被父母打觉得不是耻辱的事情,好像越打越喜欢父母,因为父母跟你亲,他打完了还在你的身边。我现在就不敢打我的孩子,因为我一个月才能见他十天左右,我爱人带着孩子在国外,我每个月争取过去十天,打完了我就走了,孩子记住的就是我打他,没记住我对他的好。所以他就不希望我下一次再回去,因为一回去想到的就是爸爸打他。我总共打过儿子一次,有一次我回来问他想爸爸吗,他说  相似文献   

10.
老师: 您好! 我的孩子从小就喜欢听我讲故事,他现在读三年级了,我给他买了很多童话故事书,但他不愿意自己阅读,总要我读给他听,甚至在家里做语文阅读训练时,也要我读给他听.他这样不喜欢自己阅读,我该怎么办? 黑龙江精灵 亲爱的家长朋友: 您好! 任何行为,一定有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等在内的心理动力原因.心理学家杨凤池说:一个人的行为,最根本的动机,是人内心深处的心理动力.孩子喜欢听故事,又不愿意自主阅读,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也一定有孩子的心理需要、动机和兴趣上的原因. 孩子对外面的世界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好奇.父母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亲子交流,能极好地满足孩子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也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与心理成长;孩子在父母身边,他会感到很安全,感受到父母疼爱与关注自己,甚至连生理上都会产生愉悦的感觉.但是,我们有些家长,或许是因为自己能把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听故事,忽略了培养孩子自主阅读和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忽略了孩子自主成长的需要.通过父母长期重复读故事、讲故事这种行为,以至于使被动地听故事成为了孩子的一种习惯.其实,孩子自己阅读,哪怕是读一句话,都会激发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孩子自己讲故事,哪怕是讲一个非常简单、甚至前言不搭后语的故事,也一定包含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想象力!  相似文献   

11.
陈明华  秦志强 《师道》2003,(4):29-29
有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们有些麻烦。每天顽皮的孩子总要聚到他这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威胁,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但都无济于事。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出于无奈,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说:“我慢慢喜欢上了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为此我愿意付给你们每天一块钱,作为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老人这一新奇的提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孩子们一块钱。随后,老人试探着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政上有些困难,每天只能…  相似文献   

12.
年轻父母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在清理孩子的杂物时,孩子会阻拦你这也不能丢,那也不能扔。许多东西在大人看来不过是垃圾,而在孩子眼中却成了宝贝。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有位老人与邻里的孩子们有些麻烦。每天顽皮的孩子总要聚到他这里,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过各种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威胁,打电话给孩子的父母,但都无济于事。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来劲,石头扔得更欢了。出于无奈,老人将孩子们召集起来,说:“我慢慢喜欢上了你们向我的房子扔石头,为此我愿意付给你们每人每天一块钱,作为扔石头的报酬。”孩子们欣然接受了老人这一新奇的协议。于是,孩子们每天都在约定的时间里来向老人的房子扔石头,老人也如约付给孩子们一块钱。随后,老人试探着对孩子们说:“最近我的财政上有些困难,每…  相似文献   

14.
“这是最后一次了,再扔的话,妈妈就不帮你捡了!”妈妈拿着玩具对2岁的楠楠说。楠楠只是笑,可是一拿到玩具就马上又把它扔掉。眼睁睁地看着玩具再次从眼前飞过,妈妈泄气了。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爸爸妈妈感到疑惑:为什么孩子这么喜欢扔东西,这么具有破坏性呢?其实,扔东西并不是一种破坏性行为,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1.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  相似文献   

15.
祁陶宇 《家教世界》2023,(32):59-60
<正>爸爸妈妈们,当你发现孩子变得越来越调皮捣蛋,喜欢扔东西、藏东西、躲猫猫、转圈圈、垒高楼、找小孔……一整天下来没个消停,你会厉声呵斥或严词命令他们安静下来吗?千万别着急呵斥他们,为什么呢?因为这段时间,孩子开始进入了空间敏感期,探索精神变得更强,他们会用身体去感受空间的奇妙。  相似文献   

16.
早期教育应该是全面教育,对智力品德都要认真培育,这样孩子才能全面发展。我常在街上、商店里看到有的孩子为了要一件东西,大哭不止,甚至在地上打滚。我很替那些束手无策恼火万分的父母发愁,怎么会这样?我想只要平时做父母的稍稍留心一下孩子的行为,孩子绝不会养成如此任性的坏习惯的。在我眼里孩子就是孩子,喜欢、爱这是常情,但爱要有度。人都有欲望,孩子表现得更为突出,如何引导孩子欲望成为正常  相似文献   

17.
我在日常工作中,曾帮助过很多有各种违法行为的孩子,其中不少有偷窃习惯。他们的父母常常很担心和愤怒地说:“我这个坏孩子,经常偷窃同学的东西,怎样罚他也无法改变行为,真没有办法!”“我常对他说偷窃是犯法的行为,他也承认这样做是错的,但他总是不能自拔!”大部分犯了错误的孩子都知道自己做了错事,而且心中感觉内疚。适当处理和化解孩子的内疚心理是改善他行为的关键。以下是化解的方法:一、帮助孩子面对和承认自己的错处。有些父母协助孩子否认错处,甚至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这种做法并不能教育孩子,只会令他黑白不分,泥足深陷。父母应该…  相似文献   

18.
一位老人遇到了麻烦,每天都有一些顽皮的孩子在他家附近,向他的房子扔石头。老人想了很多办法来阻止他们,叫警察、打电话给孩子们的父母、大喊大叫地威胁他们,但都不奏效。相反,孩子们似乎更加起劲,扔石头扔得更欢了。  相似文献   

19.
吃零食,是孩子们的享受,对成年人而言,也是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回忆。但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在对待孩子吃零食的问题上,父母们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很多父母认为,吃零食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所以不应该让孩子吃零食。在访谈中,一位母亲抱怨说:“孩子小时候喜欢吃零食,把牙齿都吃坏了,开始长龋齿,硬的东西都吃不了,很多东西不能吃。”有些孩子也承认他们已经“尝”到了零食带来的恶果:“我以前喜欢吃零食,吃完零食以后就不想吃饭了。”“我喜欢在睡觉前吃零食,结果越吃越胖。”另一些父母则表达了相反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曾经有位科学家说过,他一生中最重的的东西是在幼儿园学到的,他在幼儿园学到了:饭前洗手,东西要放整齐,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要坚持睡午觉等.一个人成功的很大因素在于他从小养成的好习惯.好习惯影响孩子一生,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那么父母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