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黔之驴柳宗元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的《黔之驴》在描写虎由害怕驴到进攻驴的过程中,写到“稍近,益狎,荡倚冲冒”.对于这个“冒”字,一般注本都注释为“冒犯”.从上下文意看,“荡倚冲冒”应是描写虎对驴戏弄挑逗的几个具体动作;从结构看,它们当是四个表具体动作的动词并列.如果把“冒”字理解为“冒犯”,那么前三个动词是表具体动作,后一个动词则是表抽象动作;前三个动词是“种”概念,  相似文献   

3.
笔者最近有幸参加了一次观摩教学。五位讲课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崭新的教学理念令人拍手叫好,但美中不足的是个别教师忽视了整体阅读。请看其中一位老师上的《黔之驴》一课: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后范读课文,提问:有什么不懂的句子、词语提出来。学生花了18分钟时间东敲一锤.西敲一锤,提出了“蔽林间窥之、稍近益狎、怂怂然”等十余个句子、词语,师生共同研讨解决。然后又花了近10分钟时间请同学找一下文中哪些句子把虎、驴写得传神、逼真。最后组织学生朗读、探究:从这篇课文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黔之驴》中,有一句话“……慭慭然,莫相知。”对“慭慭然”书上的注释是“小心谨慎的样子。”“慭”是个形容词,《新华字典》对“慭”字的解释也是如此,可以说“慭”字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注释再清楚不过了。因此讲这个句子时,我照本宣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上第二节课时,我让同学们把书合起来,口头解释疑难句子,先后指定三人解释此句,其中有两个同学不会解释,有一个同学虽然能勉强解释,但有点牵强附会。对此,我给他们讲“慭”字的形体结构。  相似文献   

5.
李明珠 《语文新圃》2009,(10):35-36
庄子创作寓言,能用一个字表达的.决不奢侈地用两个字。往往是三言两语,几笔勾勒就是一则寓言。几十个字的寓言,在《庄子》中比比皆是,而其超短寓言连标点在一起才二十余字,如“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逍遥游》);“厉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视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天地》);“朱浮漫学屠龙于支离益,  相似文献   

6.
黔之驴 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相似文献   

7.
《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选自《左传·庄公十年》的“曹刿论战”一节,是脍炙人口的古文名篇。从《古文观止》到现行中学教材,历来的众多文言读本无不将其入选。对于“衣食所安”之“安”字,各本皆释作“安身”或“养生”之义。如此众口一辞,盖因袭孔颖达旧疏“公意衣食二者虽所以安身然,亦不敢专己有之,必以之分人”之故也。  相似文献   

8.
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焉,此帷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选自《问说》) [注释] 1.安:妥当。 2、几无:差不多没有。 3.心术:此指品德。 [练习] 一、给加横线的句子加标点。二、“狎”字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你认为文中  相似文献   

9.
名迹·名篇     
黔之驴 唐·柳宗元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相似文献   

10.
花之脱俗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然古人有言,牡丹艳俗,桃粉庸俗,玫瑰低俗。吾由此感慨,不敢“苟同”,只觉此三者皆脱俗也。何谓也?请看下文分解。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高雅,无可比,自此都高傲独展枝头,何曾吹落北风中。潜不论如何穷困。  相似文献   

11.
你道是“为马开户口--打一字”,我说是 “一‘驴’字”,你道是“马到芦边草不生,--亦 打一字”,我说“还是一‘驴’字”。主客二人,一 道一说之间,可谓闲人有清福,“驴”字有雅趣。 然而生活中怕不是这样的。夫妻相骂,一 方说另一方不听忠言相劝,则往往说:“你耳朵 塞了驴毛了?”忘本就说成:“把好心当成驴肝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课文是这样注释的:“句读的不解,疑惑的不明白”。很显然这儿把“之”字理解成助词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欠妥。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字的用法。“之”的第一种用法是作动词,意思是“到……地方去”。如:“吾欲之南海”。意思是“我想要到南海去”。(《为学》)“之”的第二种用法是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如: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②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③学而时习之,不…  相似文献   

13.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第二篇,柳在这组文章前面写了个小序: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殆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很明显,上述引文中“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这三句话是分别指麋、驴、鼠这“三物”的,而“出技以怒强”指的正是“黔之驴”。《黔之驴》原文末尾有“卒章显志”的几句话:“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可以看出,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原意,是要告诫人们:①要有真本领,真才实学;②如果没有真本领,千万不能轻易  相似文献   

14.
“戊戌变法”是小学六年级社会课的一节重要内容。然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戊”、“戌”两字不分,或写颠倒,或写成“戍”、“戎”等形近字。下面笔者就介绍一种识记形近字的方法—顺口溜识记法。所谓“顺口溜识记法”就是针对形近字或一组字的部分构件在笔画组成上的细微  相似文献   

15.
《离骚》篇名自汉以降便颇多异义,各家之说虽亦有可通,然终无定论。余读是书,久惑于“离骚”之义,引为憾事。本欲就众说考之,于此二字详加考订。以期明辨其义。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师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课文是这样注释的:“句读的不解,疑惑的不明白”。很显然这儿把“之”字理解成助词了,这样的解释我认为欠妥。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之”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李贺,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位十分独特的诗人,有奇气,有气才,诗歌创作,呈现出奇诡峭丽、 别开生面的风貌。其诗险仄奇奥,数万言,“无一字可调俗语,无一言可入俚耳。“下笔惊迈,务为劲拔,不屑作经人道过语。然其源实出自楚骚,步趋于汉魏古乐府。明人余飚云:“唐诗之无注而可读者,李杜皆是;虽有注而终不可读者,惟贺为然。”故每读贺诗,总有“扦格龃龉,一纸遂隔万里”之感。近读贺诗《塞下曲》,就为“秋静见旄头,天远席箕愁”中的“席箕”一词,甚感难解。后  相似文献   

18.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2010,(7):81-84,171-174
诸葛恪字元逊,瑾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人,长检其面,题日“诸葛子瑜”。恪跪日:“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  相似文献   

19.
《梦游天姥吟留别》“唯觉时之枕席”一句,其中“觉”字,课文注为jué,意为“醒时”。笔者以为有必要商榷。查《汉语大字典》,“觉”有睡醒的意思。《说文解字·见部》说:“觉,寤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又进一步解释说:“谓眠后觉也。”并举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辞源》也作如是解,并举例《庄子·齐物论》:“觉而后知其梦也。”“觉”作此解时,其音《广韵》注为古孝切。根据反切变读规则,上字声母今读ɡ,下字今读齐口呼,新拼音节声母则变读为j,因此,这个音应读为jiào。这个读音及反切注音形式,在《…  相似文献   

20.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这句话最好的注释就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要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找准兴趣点,以点带面地推动学生的阅读。吕思勉在他的《答程鹭于书》中说到:“天下无论何事,情之所近者,一见即能感觉其趣味,即能得着门径,从此加功自然能悟入深处,目彼自然深嗜笃好不待迫促而孜孜不能自已,性不能相近者则不然,一见其事,即觉漠然,既而不感觉其趣味,亦无线索可得,于此而强之使为,任其自然,则终无入处,勉强求之,则走入歧路,此凡百学问然,而国文亦其一也。”因此要激发和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