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档案与青春     
姚玲 《云南档案》2006,(4):30-30
近日重温张爱玲的一篇短文,不觉感触良多。此文题为《雨伞下》,愿与档案界同仁共品。“下大雨,有人打着伞,有人没带伞。没伞的挨着有伞的,钻到伞底下去躲雨,多少有点掩蔽,可是伞的边缘滔滔流下水来,反而比外面的雨更来得凶。挤在伞沿下的人,头上淋得稀湿。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爱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每当听到父亲这首歌,我的心就像被拨动的琴弦,颤动不已,有时甚至会黯然泪下,不为别的,就为那深深的父爱。……思绪又回到了去年刚开学的那段时间。记得,第一个月过星期回家时,走到家门口,正碰上爸妈,他们提了两包东西准备来学校看我,见到我回来了,妈妈赶紧接住我的包,又是问寒又是问暖,到家爸亲自下厨为我做饭,我和妈在屋里聊天。妈说:“你爸这几天晚上一直梦见你,梦见你和他说话,你爸说他很想你,也不知你能不能适应学…  相似文献   

3.
那年秋天,高中毕业后的我再也没有等来高校录取通知书。在故乡那条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我垂头丧气,蹒跚而行,像一个吃了败仗的残兵。一直走到家门口,我还不敢将自己的脚迈入,我害怕看见父母那日渐消瘦苍老的面孔,以及被岁月风霜磨砺出的道道皱纹…在家里我足足躺了三天,不吃也不喝,亲朋好友们都纷纷前来劝慰我。那日,当过兵的父亲拿过手中的锄头递到我手中说:“儿啊,咱山里人就是这命,爹不怪你,从今就开始学着种地吧,只要付出了汗水就一定会有收获。”望着父亲那因劳累而日渐弯曲的腰身,我强忍着泪水,接过父亲手中的锄头,走…  相似文献   

4.
胡先涛 《新闻天地》2011,(12):77-77
在夜深人静的午夜,无意之间听到了阎雏文演唱的《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这首写给父亲的歌,让我不禁潸然泪下。我的思绪一下子拉到了老家的村头,一条简易公路旁我父亲长眠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刘小渡 《军事记者》2014,(11):66-67
父亲让我懂得了.实现梦想的路就是“打仗”的路.“冲锋”的路 父亲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长大的,14岁跟随八路军部队打日本,16岁穿上军装,18岁入党。入伍前他大字不识,加减乘除不会.是在八路军的抗日高小(抗高)学文化.长知识的。曾经问父亲,当兵时有梦想吗?父亲说,有饭吃,有衣穿,就是那时的梦想。在抗击日寇的硝烟中.在解放全国的战场上,父亲随大军南下,来到距他的家乡千里之外的湖北省武汉市,按组织要求,脱下军装.父亲进入了与他这样一个土八路风马牛不相及的另一个战场——文艺战线.  相似文献   

6.
读书与望月     
我已年近花甲。这前半生半个世纪极其简单。就是读书(几十年)——教书(35年)——写书(25年),而读书几乎伴我一生,恰如日月星辰,空气水火。很早,我对清代张潮以望月喻读书之论五体投地。他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过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深浅耳。”儿时,家无点灯之油。夜晚,家人忙完,无月时,奶奶瞎着眼给我讲故事,教我会上谣:“月儿乖乖,快快出来,照着我孩,读书乖乖!”有月时,父亲虽“斗天的字认不得半箩筐”,也教我看“娃娃书”(连环画)。少儿的我,犹如云隙窥月,所读似…  相似文献   

7.
刊中报     
父亲教我写文章王彪(散文)我参军后,父亲给我的信中,都要用好几张纸教导我如何发挥自己的特长为连队的黑板报和军队的报纸写稿。那时我和父亲的通信成了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从父亲的信中,我读懂了人生的哲理,读出了父亲对我纯朴的爱,我把自己的体会和军营中的新鲜事,及时写信报告给父亲,父亲马上给我回信进行指点。记得有一年,我写了散文《松树与老兵》,记述了营区中有片被一批又一批老兵栽下,饱含他们深情的松林。稿子寄给父亲不几天,就收到了父亲用5张稿纸写来的修改意见。捧着父亲的来信,我的眼中噙满了泪花,根据父亲的…  相似文献   

8.
佚名 《新闻世界》2007,(5):42-42
妻子是个小尾巴,我走到哪里她都要问到哪里。我厌烦,她却乐此不彼。可是,这个小尾巴却在那个下着大雨的深夜永远消失了……  相似文献   

9.
谈起图书,我就不禁怀念先父张九龄先生,我从小由衷钦佩他的博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复旦大学的早期毕业生,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出校门后当过报纸的主笔,高三班的国文老师,中学校长,喜爱写作,擅长诗画,之后虽创办企业,仍不释书卷,家中藏有很多古今中外的图书。我与书结缘,可说从小受到他的薰陶。我生长于上海,念小学时,父亲在假日就经常带我去福州路(四马路)逛书店,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等门市部都在那里。他看书、选书、买书,我也翻找感兴趣的书看,时而也要求父亲给我买几本。中学时,父亲就让我睡在他的书房里,丰富的藏书为我提供广泛读书的机会,更培养了我对图书的感情。  相似文献   

10.
淡泊名利执着事业谭祥金(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一)我出生在湖南津市市一个贫苦的家庭,父母都是文盲,父亲饱经风霜的经历中,尝尽了不识字的苦头,因为我是长子.下决心让我念书。父亲以后说,当时只想让我念完小学.认识几个字就行了,由于解放了,我才能继续念下去...  相似文献   

11.
14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众叛亲离,跟着深爱的你到深圳做了打工妹。贫穷的你落榜后除了生病的母亲、衰老的父亲和那半间破瓦屋,就剩下我了。记得当初来深圳打工的路费用的也是我做一  相似文献   

12.
“由国际主义走到爱国主义”——记爱泼斯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走的是一条奇特的路,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爱国主义。”这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建设》杂志总编辑爱泼斯坦在回顾自己经历时所说的一段话。这确实反映了这位七十高龄的新闻工作者不平凡的生平。 (一) 六十八年前的一天,从哈尔滨南下的列车徐徐进入天津站。在涌向出口处的人流里,有一对外国夫妇,男的提着行李,女的怀抱着一个男孩。这个只有两岁的男孩就是爱泼斯坦。他的父母离开了家乡——波兰的华沙,周游列国之后,辗转来到中国的天津。爱泼斯坦的父亲是犹太人,原籍波兰。当时的波兰处在沙皇的暴政统治下,他的父亲与许多热血青年一样为反对沙皇的压迫,争取自由与民主而投  相似文献   

13.
上医治国     
上医治国蔡克难【南京】我学的是医学专业。尽管这并非我的心愿,医学院的招生分数又奇高,可我还是只选择了医学专业─—在我看来,医学离政治最远,因为我曾是个“小反”(小反革命之简称)。我这“小反”的罪行。便是有个“现行反”的父亲。父亲本是红军出身,建国后也...  相似文献   

14.
(接上期)(30)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孩儿时代就曾立志长大当一名“新闻记”,可由干家里贫困如洗,父亲常年患病,我便忍痛割爱弃学,幼时  相似文献   

15.
许恪儒 《历史档案》2006,(2):128-130
在上个世纪20年代,我的父亲许宝蘅先生(字季湘)曾在故宫博物院图书馆任副馆长。虽然只有短短7个月,却颇有意义。先父的日记中对此作了记载。  相似文献   

16.
靳诺 《出版经济》2006,(8):52-54
我是好孩子,父亲惟一的儿子. 别人告诉我,我在父亲的床边坐了一个半小时.我一点儿都不记得.离开那里时,我的头很晕,眼睛模模糊糊.沙伦挽着我的胳膊说:"我有事要告诉你."父亲去世前她一直在父亲身边.沙伦告诉我了父亲最后的遗言:  相似文献   

17.
刊中报     
父亲的来信(散文)车雅娟父亲不爱写信,是出了名的。其实父亲的写信水平挺高,会经常提笔的我可望而不可及。而真正感受到父亲写信的价值,是在我成才路上那一段难忘的岁月中。子继父业,当父亲的军旅2页写进第27个春秋时,我也走进了那片绿色。当兵的第三个年头,我考入军校成为一名新闻班学员。喜讯传到家中,父亲的来信字数家家可数,这已是我习惯并预料到的。对于新闻报道这一行涉入不深的我来说,急于走进这所神秘大门。除了学习理论,还不断动手写点小东西,并急不可待地寄给四面八方的大小报社,可屡屡来中。我开始琢磨其原因。以…  相似文献   

18.
刊中报     
父亲帮我改文章(散文)沛渊父亲是位“老新闻”。初入“爬格族”的我常令同行羡慕不已──写稿有人改,发稿有人帮,条件的确得天独厚。记得第一次写稿,我将写好的稿件抄得工工整整摆在父亲的案头。谁知。父亲只是草草一看,大笔一挥,便把我满腔得意与希望给抹杀了。末了仅说一句:“基础还可以。”既然“基础还可以”,证明我还可以写嘛!以后,我又写了几篇,又工工整整地摆在父亲的案头,盼望着父亲能替我改一改,然后再给我介绍几个报社的编辑,顺顺利利地发表。可是,父亲的态度不冷不热,开始还草草一看或者讲几句“快上路了”之类…  相似文献   

19.
乡亲们,大家好! 我的老家是山东蓬莱,今天到这里来我很高兴,我感觉就像回到了家。从曾祖父、祖父、父亲到我四代在北京,山东那时候比较穷,到北京打工。我不管走到什么地方,在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到了外国,问我是哪儿的人,我说是中国山东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远去的父亲     
朱盛中 《新闻天地》2004,(11):55-57
真的不明白,2004年10月6日,对于我来说,是怎样一个沉重的日子啊!傍晚的7点钟,我还没来得及吃晚饭,手机里一个声音说,我的父亲不行了。7点半钟的样子,手机里那个声音又说,我的父亲掉气了。如果手机里那个声音不是我的亲弟弟,我立即就会骂他一句:“你他妈的父亲掉气了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