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乐府诗集》卷十六到卷二十列"鼓吹曲辞",在"鼓吹曲辞"部分郭茂倩对鼓吹作出了自己的概念判定,他的概念判定主要依据的前代文献是《宋书·乐志》。在"鼓吹曲辞"的题解中郭茂倩首先列出了《宋书·乐志》中关于鼓吹的记载,然后对其部分观点进行反驳,从而确定了自己的鼓吹概念。郭茂倩对《宋书·乐志》的观点认同的是,鼓吹曲为军乐。对《宋书·乐志》的观点不认同之处有三:其一,《宋书·乐志》认为鼓吹和骑吹"二曲异也",郭茂倩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严格;其二,《宋书·乐志》认为鼓吹之名始于魏  相似文献   

2.
读过叶桂桐先生《刘宋鼓吹铙歌三首解读》(《文献》1995年第3期),很受启发。历代未能解读的古曲,经叶先生的探查,有了解释,令人欣喜。笔者循此途径,对其中之一的《上邪曲》也作了初步探索,发现叶先生的某些说法还有值得商榷之处。谨献管见,供讨论。一、叶氏《上邪曲》解概述为了便于考查,有必要将叶先生对《上邪曲》的解读作一简述。《宋书·乐志》所录传本《上邪曲》文字如下:大竭夜乌自云何来堂吾来声乌奚姑悟姑尊卢圣子黄尊来(?)清婴乌白日为随来郭吾微令吾  相似文献   

3.
《出塞》是汉横吹曲曲调,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题解引《晋书·乐志》曰:“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而世所用者有《黄鹄》等十曲。”《出塞》属于李延年造的新声二十八解中流传至魏晋的十曲。  相似文献   

4.
<正>《巫山高》是汉代"鼓吹铙歌十八曲"中的第七首,最早见载于《宋书》卷二十二《乐志》,现加上标点抄录于下:"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我集无高,曳水何梁?汤汤回回,临水远望,泣下沾衣。远道之人心思归,谓之何?"[1]641在汉代乐府诸多名篇中,《巫山高》不仅在诗歌形式和内容上有独自的特色,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十分深远。然而,就是这样重要的一篇作品,在今天仍然存在不少的疑问。  相似文献   

5.
《宋书》 1、卷二十《乐志》:“宾出入奏《肃成乐》歌词二章。”按:“成”字,《南齐书·乐志》、《乐府诗集》并作“咸”。《隋书·音乐志》:“从官出入,宋元徽三年仪注,奏《肃咸乐》”。由此知“成”字误,当作“咸”。 2、卷二十《乐志》:“皇帝还东壁受福酒奏《嘉时》之乐舞词。”按:“时”字,《乐府诗集》作“胙”。《隋书·音乐志》:“皇帝钦福酒,宋  相似文献   

6.
《颜氏家训·文章篇》云:“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诵读,三也.’邢子才常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深以此服之。”沈隐侯,即沈约。沈约是南朝梁大臣,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死后,谥曰隐,故人称沈隐侯。沈约从小孤贫,立志好学,昼夜不倦,博通群书,诗文兼善。当时,刘勰著《文心雕龙》,“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自贵盛,无由自达,乃自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梁书·刘勰传》)。《文心雕龙》得到沈约的赞赏,才为时人重视。由此可见沈约十分精通文理,在当时文坛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沈约一生著述很多,有《宋书》、  相似文献   

7.
《颜氏家训·文章篇》云:“沈隐侯曰:‘文章当从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诵读,三也.’邢子才常曰:‘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深以此服之。’沈隐侯,即沈约。沈约是南朝梁大臣,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沈约死后,谥曰隐,故人称沈隐侯。沈约从小孤贫,立志好学,昼夜不倦,博通群书,诗文兼善。当时,刘勰著《文心雕龙》,“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自贵盛,无由自达,乃自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梁书·刘勰传》)。《文心雕龙》得到沈约的赞赏,才为时人重视。由此可见沈约十分精通文理,在当时文坛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沈约一生著述很多,有《宋书》、  相似文献   

8.
一范氏《后汉书》原定计划有十纪、八十列传和十志,合为百篇。范氏生前,仅完成十纪与八十列传。十志,据《后汉书·皇后纪下》之"事在"百官志》"下,章怀太子注引《宋书·谢俨传》所云,原是托付谢俨撰的,而俨"搜撰垂毕,遇晔败,悉蜡以覆车"。不过,这里有二个疑点:一、南宋学者洪迈曾云:《谢俨传》,"今《宋书》却无,殊不可解"(《容斋四笔》卷一"范晔汉志"条)。其实,此尚不可怪,因为《宋书》到北宋末有散佚,或许《谢俨传》已佚于洪氏之前。可怪的是,《宋书》所载稍详之人物,《南史》均有传,并且,后者好载异闻,因之,《宋书》果真有《谢俨传》,《南史》没有不载之理。可  相似文献   

9.
近读清光绪己亥(1899)续修的桐城望族《阮氏宗谱》,发现宋代诗人阮阅(字美成)为该族第四十一世。在谱中"阮氏先贤传赞"中,有一篇《宋郴州美成公传》。除这篇《传》外,《宗谱》还收有《江南通志·宋刺史宏休公传》。《宗谱·美成公传》除对阮阅仕履和性情作简略介绍外,着重录了他十首绝句,而所收  相似文献   

10.
巾舞《公莫舞》,又称《公莫巾舞》。其辞全文载《宋书》卷二十二、《乐府诗集》卷五十四。片断载于《南齐书·乐志》。本辞全文如下: 吾不见公莫时吾何婴公来婴姥时吾哺声何为茂时为来婴当思吾明月之土转起吾何婴土来婴转去吾哺声何为土转南来婴当去吾城上羊下食草吾何婴下来吾食草吾哺声汝何三年针  相似文献   

11.
《宋书·乐志》在著录歌诗的时候,虽然没有记载完整的乐谱,却别具心裁地运用了以字记声等特殊方法,务求从歌辞、音乐两个方面全面保存历代乐府歌诗的原始面貌,让后人得以窥见汉魏六朝乐府歌诗的某些音乐要素和表演细节,在传世典籍中堪称首创,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诗品上·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有云:"初,钱塘杜明师,夜梦东南有人来人其馆,是夕即灵运生于会稽。旬日而谢玄亡。其家以子孙难得,送灵运于杜治养之,十五方还都,故名客儿。"郝昺衡、许文雨两先生认为,文中"旬日而谢玄亡"句有误。郝先生考证说:"按《晋书》,玄卒于太元十三年,时灵运已四岁。《晋书》、《宋书》、《南史》并有‘灵运幼便颖悟,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特别是专书词汇专题研究方面的成果迭出,填补了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些空白点,为勾勒中古汉语词汇史的面貌打下了较好的基础。2006年,凤凰出版社出版的万久富博士所著《〈宋书〉复音词研究》,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该书约32万字,分为绪论、《宋书》复音词的结构、语义特点、新词新义、《宋书》联合式同素异序复合词、《宋书》中的复音虚词等六章。初读以后,感到有如下特点。首先,沈约所撰《宋书》语料层次相对清晰,语言风格活泼新鲜,影响也大,堪当六朝代表。作者选定《宋书》为突破口,进行中古史书的专书专…  相似文献   

14.
《文子》一书,《汉书·艺文志》即已著录,置于道家类,云:"《文子》九篇。"班固注云:"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然检今本《文子》,"周平王问"只存"平王问"三字,皆无"周"字。自《汉书·艺文志》之后,众多朝代史书的经籍志或艺文志中都有关于《文子》的记载。如《隋书·经籍志》载有《文子》十二卷,其注云:"文子,老子弟子。《七略》有九篇,梁《七录》十卷,亡。"《旧唐书·经籍志》云:  相似文献   

15.
27.公元976——984年(北宋太宗太平兴国间).乐史上《太平寰宇记》二百卷。 "《书目》直史馆乐史撰,凡二百卷,载天下州郡国志所著古今事迹。太平兴国中,天下一统,史取自古山经、地志,考正讹谬,纂成此书,上之。始于河南道,终于四夷。又有《总记传》一百三十卷、《坐知天下记》四十卷、《掌上华夷图》一卷。"(《玉海·太平寰宇记》卷十五) 乐史氏《太平寰宇记》进书表曰:"臣闻,四海同风,九州共贯,若非圣人握机蹈杼,织成天下,何以逮此?自唐之季,率土缠兵,裂  相似文献   

16.
1.六月壬戌,帝至都。甲寅,晋帝禅位于宋。(中华书局点校本,卷一/页21)校勘记:张元济、张森楷《南史校勘记》并云:壬戌后,同月内不得有甲寅。按是月甲寅朔,初九日壬戌、十一日甲子。《宋书》但云"六月至京师,晋帝禅位于王"。《通鉴》出"壬戌"、"甲子"而无"甲寅"。疑"壬戌"与"甲寅"互倒。今按:晋宋易代之事,史书有记载,《晋书·恭帝纪》:"二年复六月壬戌,刘裕至于京师。……甲子,遂逊于琅邪第。"《南史·宋本纪上·武帝纪》:"永初元年  相似文献   

17.
一、何焯号"憩闲主人"之误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卷四"何焯屺瞻"条云: 昌炽案:先生弟煌,字心友,号小山,尝自署"何仲子"。《义门题跋》或署"承筐书塾",或署"语古小斋",又自号"憩闲主人",见《皕宋楼藏书志·宾退录跋》。《百宋—纏赋》  相似文献   

18.
土家摆手舞     
摆 手 舞 是 土 家 族 最 有 影 响 的 大 型歌 舞 ,歌 随 舞 而 生 ,舞 随 歌 得 名 。《后 汉书 》 称 摆 手 舞 起 源 于 古 代 的 巴 渝 舞 。《晋 书·乐 志 》 认 为 舞 曲 四 篇 中 就 “矛渝 ”、“弩 渝 ”是 离 不 开 武 器 的 ,故 为 古代 一 种 战 舞 。 巴 人 跟 随 周 武 王 伐 纣 ,“歌 舞 以 凌 , 殷 兵 大 溃 ”; 秦 末 刘 邦 反秦 ,巴 人 以 巴 渝 舞 勇 挫 秦 兵 ;明 嘉 靖 年间 土 司 兵 抗 倭 寇 ,大 跳 摆 手 舞 ,乘 倭 不备 ,大 败 倭 寇 。 后 来 ,这 种 兵 战 舞 蹈 逐渐 演 变 成 土 家 祭 祀 文 化 活 动 , 各 …  相似文献   

19.
纪嫣然 《大观周刊》2010,(40):12-13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周礼·保氏》 “礼、乐、射、御、书、数”被称为“君子六艺”。是古代男子安身立命之本,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素质,或者说是基本技能。  相似文献   

20.
三月三,即上已节,为古代汉族传统节日之一.汉代以前,上巳节必为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不一定是三月初三;自魏朝以后,一般习用三月初三(但不一定为巳日),举行"楔祭"仪式.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后汉书·礼仪志>上有:"是月上巳官民皆絮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痰,为大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