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中国社会,工商作为末业历来受到压抑。这种情况至明代中期以后有了显著的变化。尤其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重商思潮弥漫到社会各阶层,经商治生得到人们的普遍肯定。随着全民经商热潮的出现,士、商关系渐趋融洽。但是,对于江南地区全民经商、士人弃儒从商现象也不能评价过高,因为这种现象并非完全是商品经济推动的结果,而且经商只是手段,求仕仍是人们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2.
郭丽涛 《红领巾》2004,(6):89-91
宋代以后,士大夫经商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学者一般将其归因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实际上,商业的发展仅仅是士人经商的原因之一,若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来看,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实行与其大有关系:科举制的实行,导致士大夫政治、经济地位的降低,并进一步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不得不通过从事一向被人看不起的商业活动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3.
论科举制在士大夫从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以后,士大夫经商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学者通常将其归因为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认为随着商人社会经济地位逐渐提高,士大夫亦随之转变其贱商观念,并在商业利润的驱使下积极地参与经商活动。实际上,商业的发展仅仅是士人经商的原因之一,若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变革来看,科举制的实行与其大有关系:正是由于科举制的实行,才导致士大夫整体政治、经济地位的降低,并进一步损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不得不通过从事一向看不起的商业活动,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4.
13-14世纪,在回回人经商之风的影响下,蒙古人统治下的江南地区出现了空前的商业繁荣局面,商人社会力量空前突显。迅速起家的商人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代表士人表现出特别的亲近态度;投桃报李,南方士人搬出《尚书》、《史记》,竞相礼商。  相似文献   

5.
元代江南地区的士商亲融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3-14世纪,在回回人经商之风的影响下,蒙古人统治下的江南地区出现了空前的商业繁荣局面,商人社会力量空前突显.迅速起家的商人阶层对传统文化的代表士人表现出特别的亲近态度;投桃报李,南方士人搬出<尚书>、<史记>,竞相礼商.  相似文献   

6.
前辈学对两汉商品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多有肯定。然对其负面影响则很少谈及。事实上,商品经济对两汉世风的负面影响较为显,主要表现在:求富、逐利观念成风;社会消费趋向奢侈;传统道德观动摇和士人弃学经商出现。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商业知识大体可分两类:士人正面阐释的经商价值取向,即“市道”和民间商人在实际买卖过程中总结出的具体经验。“市道”价值是对买卖经验在学理上的提炼与认可;买卖经验为“市道”价值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又在“市道”价值的影响下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内容。二者共同构筑了明清传统商业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过程。明清士人从中立的经商规律与积极的从商道义两个维度论证“市道”为“正道”,民间商人则在日用商书的内容基调、师徒授受的方式与具体的经商技术三个面相上秉持与表达“市道”价值。明清时期商业知识为商学在近代中国的起势提供了传统上的依托。  相似文献   

8.
晋商经商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商经商创新的实绩颇多,诸如期货买卖、连锁经营、金融汇兑、人股制度、严格管理和诚信为本。晋商经商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强烈的求生欲望和自觉的经商意识,晋商经商创新的社会机制是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宽松的经商环境,晋商经商创新给我们的启示是企业制度创新最重要和政府职能要到位。  相似文献   

9.
柳宗元一生大致可分成四个时期 ,每一时期都体现了优秀的中国士人所必有的心态、作为 :中国士人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 ;中国士人社会改革的屡革屡败 ;中国士人“穷且益坚”的铮铮风骨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的最后结局。集中体现了优秀的中国士人的人生风范  相似文献   

10.
柳宗元一生大致可分成四个时期,每一时期都体现了优秀的中国士人所必有的心态、作为中国士人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中国士人社会改革的屡革屡败;中国士人"穷且益坚"的铮铮风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最后结局.集中体现了优秀的中国士人的人生风范.  相似文献   

11.
二、商人向士绅阶层的攀缘 (一)商人业儒现象的类型 在士人向商人阶层渗透的同时,商人也通过种种途径向士绅阶层攀缘、流动,与“士而商”者相对应,“商而士”者也不乏其人。商人业儒与士人经商共同构成了明清的士商渗透现象与士商合流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商品经济十分繁荣的时期,全社会成员包括官员、士人均参与到经商的行列中,从而引起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转变。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财产、利益的追求引发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而与财产继承密切相关的立嗣制度正是在这些矛盾纠纷的推动下变得更加完备系统。  相似文献   

13.
南宋时,地方士人开始积极参与大型桥梁修建活动,并且以资金参与和非资金参与两种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南宋时期士人群体的壮大为参与公益事业提供了主体,政府施政能力的萎缩为士人参与地方桥梁修建活动提供了空间,社会观念对"富"的批评为士人提供了参与桥梁修建的舆论支持,佛教徒也为士人参与桥梁修建活动做出了表率。士人参与桥梁修建体现了士人对地方事务的关注,通过参与桥梁修建等活动士人获得了舆论的好评,也获得对社会事务某种程度上的解释支配权,这成为新的基层社会势力成长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南宋时地方士人直接参与地方官学修建活动,并以资金直接参与和非资金参与两种方式发挥自己的作用。南宋时期士人群体的壮大及"以天下为己任"意识的增强,促使士人参与官学修建,某些地方政府在官学修建中的"缺位"给士人参与带来契机,不同地域的社会习惯决定了当地士人的参与程度。通过不同方式参与官学修建,南宋士人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声望。  相似文献   

15.
翁正雷 《文教资料》2010,(33):90-91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商贾势力在明中后期膨胀起来。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儒士弃儒就贾的特殊现象,还有大批商人经商发财之后,纷纷通过纳监捐官制度.改变身份而成为儒士,从而形成了儒商阶层。儒商在明中后期的大量涌现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纲常礼教,导致明中后期世风奢靡,官场吏治腐败,士人气节沦丧,成为明代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阐述儒商的内涵,分析儒商在明中后期大量涌现的历史原因,说明它的社会影响.并试图从中为当今社会工商业的发展找到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魏晋士人的心态问题是目前学界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可以说是常谈而常新。对于这一问题,普遍认为,魏晋时代是“人”的觉醒时期,魏晋名士素来也以颠覆传统而著称于世。诚然,相较于前代士人积极进取的人生观而言,我们很难说魏晋士人是完全承袭了前人的生命意识和哲学观念,但值得注意的是,魏晋士人此种心态的形成并不是朝夕所致,亦非一两位士人所鲜有,它体现地是一个时代在社会心理层面的群体性和共通性。  相似文献   

17.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士人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态,这是由士人的命运决定的。长达1300年的科举时代中,无数的士人表现出极为复杂的心态。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类:一是赴举士人的渴慕;二是及第士人的狂放;三是失意士人的归隐;四是黜落士人的报复。探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士人心态,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审视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人特定的文化心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科举时代的政治格局与政治斗争、社会结构与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8.
"妓鞋行酒"是明代中后期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士人酒宴的独特癖好。这种风气的形成一是因为明代后期政治混乱,正直之士受到排挤;二是因为受王阳明思想的影响,个性思想进一步解放;三是商业经济和市场的繁荣也影响了士人的政治观和人生观。士人纵情享乐,追新慕异是士人追求自我,寻求社会优越感的反映,使士妓关系从走向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19.
知荣明耻、好荣恶耻的士人"耻"观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遗产,传统士人阶层的社会地位、职业生活等是其形成的基础。传统士人"耻"观的内涵则包括将士人"知耻"作为国家治乱兴亡之本、士人阶层教化的基本宗旨和人与动物的分野标志,坚持"不仁则辱"的道义标准,将陶冶耻感作为士人教育的重点。这启迪我们应该将大学生荣辱观的培养提到国家兴衰荣辱的高度来认识,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报国恤民、崇仁尚义、勤劳诚信作为大学生荣辱观教育的核心内容,积极营造优良"士风"以促进社会淳厚风尚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墓志的性质在宋代普遍转向"传记文学",更多记载墓主的个人事迹和家族世系,本文通过士人文集中的大量墓志资料考察宋代士人的居乡生活。宋代西蜀文化发达、士人集中,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故将考察范围集中在四川地区,将考察群体集中于致仕官员、落第士人、居乡隐士三类,他们的普遍特点是:文化程度较高,又曾任官,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从事活动丰富多样。通过考察以期进一步了解宋代四川地区士人丰富多彩的居乡生活以及与乡里社会密切的互动,扩大对宋代社会各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