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昨天,小韩同学参加"生活作文"大赛,题目是《快乐来敲门》。这个题目很生动,是个比喻,把"快乐"比作来客,热情地在屋外"敲门"……只要主人打开大门,就能与"快乐"相见、相拥、相亲、相融。小韩仔细一想:有哪些"快乐"正向我走来呢?打乒乓球,读好书,诗歌发表了,寄给希望小学的毛衣收到了……最后,小韩选择"寄毛衣"作为写作内容,分享异地小伙伴的温馨感受。快乐,就像生活里的花朵;生活作文,要点亮朵朵鲜花,善于表达生活的美好一面。也许有同学会问:快乐在哪里?我怎么没感觉到呢?  相似文献   

2.
我认为作文是一种艺术化了的生活,课堂作文是学生演绎自己情感生活的晶彩影像。因此我常常把作文教学比作是教会学生烹制精美的文化大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让学生酿制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来,就应该让他们拥有丰富的"佐料"。如何挖掘出数量更多、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需要和生命过程,走真实的写作之路。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提前指导,延展"真我"习作之长度;限时作文,增强"真我"习作之效率;范读评改,提升"真我"习作之档次,让学生用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表自在之趣,彰显真实个性。  相似文献   

4.
辅导教室如果把一篇作文比作一条长龙的话,那么这篇作文的题目就好比是龙的眼睛;如果把一篇作文比作一个人,那么这篇作文的题目就好比这个人的脸。从以上两个比喻,我们可以看  相似文献   

5.
把"生命"作为作文教学的思维原点,就意味着作文教学的思考应从生命的思考开始,建立起独特的作文教学视野,从"自觉"的角度构建作文教学的生命之维,要探究这一崭新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领域,我们不妨重读叶圣陶先生关  相似文献   

6.
教学《望洞庭》一诗,我早早熟悉好教案,步入课堂上课。课至高潮时,突然出现了一段特殊的插曲——诗意理解完了,我问:"你们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句?"一名学生举手说:"我最欣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句。""为什么最欣赏这一句?"我追问。学生回答说:"因为诗人用了比喻的方法,把洞庭湖比作了白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了青螺。""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妙处呢?"为了让学生体会比喻的精  相似文献   

7.
万事开头难,作文也是如此.起好头,能为顺利地展开文章打下基础.古人写文章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是很有道理的.一个能让人"一见钟情",引发别人无穷遐思的开头,往往能使文章增色不少.特别是在应试作文中,"风头"更能牵引阅卷者的目光,使文章脱颖而出.下面谈一谈作文开头常用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8.
修改是作文写作的最后一关。古人写文章,把构思比作熔金,把结篇比作铸器,把修改比作攻玉。由此可见,修改是文章写作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这一点对中考作文尤其重要.纵观近几年中考作文所占的分数比值,150分的语文试卷作文竟占了60~70分,几乎是占了整个语文分数的半壁江山。因此,中考作文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语文成绩,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整个中考。所以中考作文一定要多改、改好,这样才能使我们放心、安心。  相似文献   

9.
周俊根 《初中生》2008,(5):28-31
[写作指导] 如果说主题是作文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没有好的材料,再好的立意也没法体现.著名作家茅盾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得好:"园艺家常常把太多的蓓蕾摘去,只留下两三个,这样就得到了特别大的花朵."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写作过程中对材料选择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对众多素材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目的就是为了收获更大的"花朵"--提高作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文多华 《现代语文》2013,(6):141-14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句诗,深刻的诠释了读书与作文、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如果把书籍和生活比作是作文之源头的话,写作就是从源头流出的一股清泉;如果把写作比作是一棵大树的话,书籍和生活就是滋养这棵大树的养分。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想让写作这股泉长流,这棵树长青,就需要我们不断为其引入活水,为其汲取新鲜的养料。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彰显教师教学水平和反映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冯桂贤 《文教资料》2008,(25):148-149
本文把作文比喻成一道菜,指出要炒好这道菜就要备好"原料"、掌握"火候"、加入"佐料".  相似文献   

12.
周俊根 《初中生》2008,(1):28-31
如果说主题是作文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文章的血肉。没有好的材料,再好的立意也没法体现。著名作家茅盾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得好:“园艺家常常把太多的蓓蕾摘去,只留下两三个,这样就得到了特别大的花朵。”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写作过程中对材料选择的重要性,也告诉我们,对众多素材进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目的就是为了收获更大的“花朵”——提高作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作文训练游离于学生生命领域,把人的情感、思想乃至生命肢解成技能技法及应试方略,已成为作文教学之根本缺陷,致使作文--这个直抵心灵的尤物--异化为外加于学生生命的压力与负担.学生内心有没有作文需求?有.十二三岁的孩子,“少年初识愁滋味“,他们因敏感而易受到伤害,因多变而易感到焦虑,因人格渐趋独立而感到与现实发生冲突……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迷离,波澜迭起,蕴藏着极强的倾诉欲、对话欲--是非曲折困惑迷惘只有历经对话碰撞才能得到提升与超然.少年渴望独立之心理及青春路口之生涩,他们希翼着一种带有含蓄意味的对话,而文字,无疑是理想选择.问题是,作文教学必须要走出隔离生命的冷漠阴影,使作文直入生命腹地,融入学生蓬勃生命活动,成为生命成长所需的“人“的对话.简练地讲,作文,要走向生命的对话.这种对话,以文字为载体,承载人的情与意,若有人读后不认同,就拿起笔来说不同的话;倘若有人觉得没把意思说清,就拿起笔来补充几句;倘若有人觉得说得对,就说上几句感兴的话;倘若作者于对话后,觉得意犹未尽,就再拿起笔来.这就是用笔说话、走向对话,这就是走向生命与生命真情交合的作文训练--学生沐浴于这条生命的对话之河里,情感涤显清澈、思想砥砺光芒、表达享受愉悦也就近在咫尺,唾手可得.……  相似文献   

14.
曹峰 《现代语文》2004,(6):38-39
人们常用"金针"比喻秘法和诀窍.古代文学家元好问曾在<诗论>绝句中说过:"莫把金针度于人".走出作文教学低效困境的"金针"何在?如何有效摆脱当前作文教学的尴尬境地?现结合自己十多年基层教学的实践和观察思考,试作理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古人作文,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那么,怎样巧饰"凤头",以博得读者的青睐,让读者眼睛发亮,迅速发现你的才情、个性呢?从多年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指导实践中悟出一点点浅见薄识:为人实实在在,但作文章则要"奸诈狡猾",作文的开头尤为如此。  相似文献   

16.
依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作文评讲重在"升格引路".我将作文升格分为三个层次:学生小组升格,教师下水升格,同题拓展升格.最近一次练习作文,题目是"____之桥",学生普遍扣题不紧.有一个同学写"沟通之桥",通篇叙述自己的苦恼,最后一句才点了一下"希望架起一座沟通之桥".文章内容游离于文题之外,是乱贴标签式作文.讲评课上,我确定的训练点为"扣题"升格,让学生在作文互改小组内先展开讨论,确定详写情节,然后再动笔进行"局部点题"练习,要求学生围绕"直接点题"或"暗示点题"的方法给自己的作文进行点题升格.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效果高低的重要因素。对那些虽然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但是却没有高超的教学能力的教师,人们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从这个比喻可以看出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最常见的作文教学方法,是教师把作文的题目在黑板上一写,让学生自己写作文,然后学生把写好的作文交上来,教师再进行批改,整个教学过程就算完成。学生为  相似文献   

18.
材料作文是高中作文训练当中较常见的一种。因为材料作文既没有现成的题目,又没有话题,但本身又是一种限制性很强的作文形式,要写什么必须从材料中提取,所以相对于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比较大。这就要求学生面对给材料作文,必须要注意仔细审题,认真分析材料,准确领会题旨,从而确定文章的中心和思路。古人云:"文以意为主,意犹帅也。"又云:"故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者,即作者立意之本意也。"古人以"帅""、主脑"作比喻,形象说明了文章中心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初中生》2015,(32):47-48
孙智正(浙江嵊州人,现居北京.出版长篇小说《青少年》《南方》等,拍摄电影作品《杀手》《90分钟》等):三篇看下来,气息上,更喜欢《今夜》,但我也老老实实地跟编辑说,有些地方没有看懂.但看明白的句子都比较喜欢,比如"今夜之前/萤火虫被顽皮的孩子/扯了翅膀/于是不肯放光",这种理所当然的"逻辑","海岸上面的飞鸟/死了也有名字/叫他们黑线/天空的睫毛罢了",这种突然的比喻和淡然的语气,还有把石头比作铁块这样看似平常实则难得的想象力.说花朵的脸上仍旧是"粗俗的美好/和愚蠢的天真",下词也比较"狠",这让我觉得作者对世界有自己的理解,没有被一般的审美观框住.  相似文献   

20.
祝晓 《语文知识》2000,(5):70-72
做好一篇考场作文,首先要审好文题。下面以近几年各地中考文题为例,简析之。1.审出文题的比喻性如“我的另一位‘语文老师’”(1997湖北宜昌),“成长的脚印”(1997苏州),“攀登”(1995山东)。如能领会文题的比喻意,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