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时代变迁和背景转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自诞生以来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但其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仍然是生产关系演进与生产力发展的自觉统一;在其指导下的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也在社会经济实践的推动下,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发展方式理论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其创新发展必须根植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益分析方法在对马克思利益分析方法的继承与发展中呈现出当代流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益分析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得到整体运用,体现了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益分析方法可以发现,旧常态发展导致新的利益失衡形成,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 ,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和认识上存在着教条、静止和纯政治化的理解 ,在实践上存在着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等问题 ,对此 ,笔者认为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认识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要动态地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与当今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现实存在的差异 ;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的过程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贯通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 ,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经历了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蕴含着深厚的理论价值,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完善增加了崭新内容,二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了新贡献,三是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理论的继承与新发展,四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6.
由李子猷同志任主编、李家祥和侯晋公同志任副主编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基史》(以下简称《奠基史》)一书,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由9所高等院校的12位作者集体编写的,它全面系统地考察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从思想萌芽到初步形成的历史过程,是一本探源性地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专著,为读者了解和研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提供了一本难得的和有益的著作。从总体上看,该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奠基史》没有被写成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论述史,它同时还对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和一般经济学家有关思想进行了考察。因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的经济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本文试图通过邓小平同志经济理论中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论述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8.
《资本论》的创立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浩大工程,其创立贯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相互促进和整体推进的过程,同时也凸显其自身内在的历史与逻辑。马克思在现实当中遇到的“利益难题”,促使他在对黑格尔国家学说批判的基础上,从市民社会和利益出发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研究的对象从“私有财产”到“生产关系”,再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其著作体系的不断发展成熟,最终发展到《资本论》。《资本论》是马克思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创立的标志,不但为当时的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武器,也是当今时代社会主义事业与人民幸福生活的指南。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各有优势,但均需要创新发展,政治经济学创新需要实现从体系创新到范式创新的转变。“国民幸福论”的提出有着丰厚的经济学思想渊源,也必将助推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发展。中国学者对政治经济学创新的话语权较大,应该首先考虑用“国民幸福论”助推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创新。“国民幸福”是有较大理论创新空间和对新问题解释力的概念,符合市场与政府力量相结合的学术架构要求,可以开拓出历史阶段分析、数学分析、社会调查样本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论创新空间;中国特色的“国民幸福论”遵循政治家与理论界共同创新的路径,必将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创新。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了重大发展。他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恢复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党和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从国内与国外、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视角,从政治和意识形态、全局、历史、时代、战略、改革创新的高度,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内涵、精神实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于我们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由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唯物辩证法认为,作为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任何重大和科学的理论创新,都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吸取时代精华回答时代课题,我们研究和学习科学发展观应着力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方面的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融关系,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确立科学发展观对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导地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3.
收入差距拉大 ,收入分配不公 ,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心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尽快缩小目前不合理的收入差距 ,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使人民群众共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既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4.
“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价值观念,历来被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思想家所追求。在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哲学作为当今时代真正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的核心,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哲学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当代中国体育发展起着价值导向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基础、精髓和主题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它引领和决定了当代中国体育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科学发展观、在体育道德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构建中华体育精神。  相似文献   

16.
篮球运动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辨证唯物主义高度思考篮球运动,把握篮球运动的哲学思想及其规律,真正掌握篮球运动的本质,不断在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做出新的正确判断,采取新的方法和手段推动篮球运动向更新层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自从亚当·斯密以来,“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前提和核心概念。文章首先对理性经济人假设作了梳理,肯定这一假设的理论意义,深入地阐述了它的五个维度,在剖析了这一基本假设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些对经济理论建设的有益启示,以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所揭示的宗教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社会大系统对宗教的必然要求与宗教子系统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精髓,是凝聚人心、确保中华民族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始终保持国家统一、繁荣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大力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任务,也是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前提。爱国,就要坚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就要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就要树立牢固的忧患意识,为国分忧;就要保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为国雪耻;就要反对霸权主义,大力弘扬抗美援朝精神;就要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就要坚决抵制和批判各种消解爱国主义精神的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的起源问题上,诺思是在批判“契约论”和“掠夺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暴力潜能”理论,他对国家模型的论述是建立在经济分析的基础上的,因此有着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在国家的本质问题上,诺思认为国家是博弈规则的制定者,其本质在于对产权的界定和行使,而马克思认为国家植根于市民社会,国家的本质是其阶级性。由于两人研究的角度不同,其对国家职能的认识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