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自 2 0 0 2年起 ,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的古诗鉴赏题由客观题改为主观简析题。 2 0 0 2年是阅读李白的《春色洛城闻笛》 ,要求考生理解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是否同意是“关键”之说 ,为什么 ?2 0 0 3年是阅读王维的《过积香寺》 ,要求考生从诗歌第三联的两句中找出“诗眼” ,并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从考生答题情况来看 ,“折柳”的惜别怀远之意 ,“诗眼”是“咽”和“冷”一般都做得较准确。而在回答“为什么”和“作简要分析”时难住了不少考生。普遍感觉有点理解却又不知从何下笔 ,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这说明学生缺少诗歌鉴赏的知识…  相似文献   

2.
一、高考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相似文献   

3.
一、高考例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 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 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 是哪一个字?为什幺?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相似文献   

4.
2003年的语文高考题第17题里考了这么一道题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 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 。 。 …  相似文献   

5.
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第17题,要求找出《过香积寺》(王维)第三联"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香松"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并要求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类似这样的高考命题较多。  相似文献   

6.
今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了王维的一首诗,考查内容是诗歌的炼字,题目是这样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古人写诗讲求炼字,亦即诗眼。你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的诗眼各是什么?为什么?这是一道开放式的试题,看似见仁见智,但要答好它,也不太容易,首先得搞清什么是“诗眼”。古人写诗填词,讲究锤炼字句,凡在关键之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意驰心动的,便是所谓“诗眼”。那么,《过香积寺》的诗眼又在哪里呢?这首诗采用由…  相似文献   

7.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相似文献   

8.
2003年普通高校全国卷的古诗鉴赏题是阅读王维的《过香积寺》,要求考生从诗歌第三联的两句中找出“诗眼”,并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这里考的就是炼字。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的高考古诗鉴赏题多选用写景抒情类的诗词曲,如2003年考到王维的《过香积寺》。这首诗颈联中的一句“日色冷青松”,写作者所见:深山青松树密阴浓,日光照射在松林间,因为受到阴暗的环境影响,而现出寒冷的色涮。此句和前一句“泉声咽危石”.把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中有关“诗眼”的考题,其考查方式有的是直接让考生从诗句中找出“诗眼”并赏析,有的则变换提问方式,如:“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分析。”“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诗眼”类的题目已成为高频考点。一、考点解说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分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  相似文献   

11.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指古诗中最为准确、生动、传神的字、词、句。诗眼最能体现古人炼字的功夫。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说的就是炼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即是诗句中生动传神之字,即为诗眼。(一)找准诗眼如何准确找出古诗中的诗眼?一般古诗的诗眼常常表现为两类。第一类,表现在写景状物诗中传神动词的运用上。写景状物诗中最生动传神之处通常表现在动词上。例如: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  相似文献   

12.
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词鉴赏应该包括鉴赏和评论两个方面。要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必须具备一些基本常识和基本概念。一、明确诗歌的“诗眼“”意象”“意境”古人作诗词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或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即为“诗眼”。如:“悠然见南山”的“  相似文献   

13.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这首《过香积寺》诗同《田园乐七首》、《鸟鸣涧》、《积雨辋川庄》等诗篇一样,是作者后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诗人在描写闲静孤寂的景物中,流露了对现实非常冷漠的心情。其艺术特色表现为: 一、动静结合。“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写古木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可见深山之荒僻与幽静,忽然“嗡嗡”的钟声在深山中缭绕,使本来就很寂静的深山显得越发安谧。前句写静,后句写动,以动衬静。“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意思是泉水由于受到危石的阻挡,发出了沉的响声,照在青松上的阳光,由于山高林密,气候阴凉,给人寒冷的感觉。“咽”写出了泉水在嶙峋的岩石之间流动所发出的幽咽之声,如此低微的声音诗人居然能听到,可见深山之“静”;阳光照在松林上给人冷的感觉,可见深山之“幽”,前句写动,后句写静。刘熙载《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王维深谙此道,静之精神写不出,以声写之。且看他的其他诗作:《酬诸公见过》“雀噪荒村,鸡鸣空馆”;《鹿柴》“空  相似文献   

14.
诗歌有“诗眼”。古人常常根据意境的需要,选择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词做“诗眼”,这样的词对于意境的塑造及思想感情的表达至关重要。2000年高考题《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第四选项:“第四句描写了‘闲敲棋子’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此时闲适恬淡的心情。”这道题就是考诗眼“闲”,不过此为“无聊之闲”而非“闲适恬淡之闲”。“诗眼”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诗眼”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动词是表现事物的动作和情态的,常作为“诗眼”。例如:  相似文献   

15.
诗眼     
考点分析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即一句或一首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就词性来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朱淑真《秋夜》)两句中,“凉”表面写“床凉”“天凉”,其实是写“心凉”,写心境的孤寂;“缺”表面写“树有缺口”,其实是写“人有缺憾”。“凉”“缺”二字弦外有音,一语双关,明则说此,暗则说彼,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心中无限的落寞与无奈。  相似文献   

16.
云雾缭绕的松林中,一行者似乎正向一小童询问着什么,远处云海茫茫,群山隐约。这就是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呈现给我们的清新画卷。这首诗是五言绝句,寓情于问,十分精妙。诗人与童子的三问三答融于五句诗中,干净利落,内容丰富练达。第一句“松下问童子”,隐去诗人“你师父在吗”之问。第二句用“言师采药去”作了轻松回答。第三句“只在此山中”之前,隐去诗人“到哪里采药去”之问。第四句“云深不知处”之前,隐去诗人“山中何处”之问。按理三问三答至少需用六句,方可把此事表达清楚,而诗人寓问于答,把问句隐含在答语中,短短三…  相似文献   

17.
正寻找句中谓语确定非谓语动词的选用在解答非谓语动词题目时,考生首先应根据句中有无谓语来确定是否选择非谓语动词。英语一句话中一般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且有连词连接时,则必须用谓语动词;若无连词连接,则必须用非谓语动词。解题时,考生首先要根据有无谓语动词来区分是以非谓语动词开头的句子还是祈使句,区分是非谓语动词还是与句中  相似文献   

18.
古诗鉴赏,若由小而大,可先分析语言修辞及技法。再就是意境及诗旨的把握。关于语言修辞,包括词语、句式及辞格等。对应到古诗鉴赏上来,词语方面可分析诗眼,而诗眼就是诗中用得很生动的字词。比如王维《过香积寺》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其中的“咽”与“冷”,极写泉水流过山石之难,松荫之浓使日光显得清冷。再如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中的“自”与“空”,写出景色依然,而人事已非。还有为王国维激赏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花弄影”,其中的“闹”与“弄”即为诗眼,都是著一字而境界全出。这里“闹”是化静为动,写出春意盎然,“弄”则颇能体现影子的变化。至于句式方面,主要是语序的排列。出于格律的要求,诗句中往往有倒装,可调整语序,才便于理解。比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可调整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其中的“月黄昏”实为月昏黄。  相似文献   

19.
杜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高者挂罥长林梢”句中的“长”,现行读物一般读为ch(?)ng(场),作形容词,训“长林梢”为“指高大的树梢上”,我认为此当读zh(?)ng(掌),作动词,“长林梢”解作“生结(或附结)在树梢上”。其基本理由是:第一,从对仗讲,古体诗可有可无。但本诗的“高者”与“下者”两句本身对偶,成工对。从语法分析可以看出,“长”和“沉”相对应,都是动词,各作自己句子的谓语。第二,从平仄格式讲,古体诗比较自由。但本诗的上述两句构成七言工对,平仄虽不工稳,但有平仄。一般说来,出句与对句的第二、四、六字不一定要求“分明”,但其工对的出句与对句的第五个字则平仄要求一般必须严格,此处的对句的第五个字“沉”是平声,则其出句的第五个字“长”必须为仄声,因而“长”就当读zh(?)ng(掌)。第三,从表达需要上讲,上述两句着重描“(?)茅”的结果,照应前文的“风  相似文献   

20.
古人评诗时常有“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一、二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清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