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社会现实、社会文化及社会经济交流三方面论证了王实甫在《西厢记》里抨击僧侣、肯定个性解放、歌颂纯真爱情时体现出的进步性。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特殊阶层,僧侣已经成为封建势力压迫、掠夺人民的工具。由于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政权,其信仰的多元化,削弱了儒家思想在群众中的影响,另一方面元朝经济的对外交流带来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气息,这样一种社会环境给王实甫的创作带来了契机,他毫不留情地嘲讽了僧侣阶层的虚伪,大胆肯定了张扬个性、追求幸福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康进之及其《李逵负荆》门立功一元代水浒戏存目有30余种,现存剧本约六、七种,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则是其中优秀的代表作。康进之,棣州(今山东省惠民县)人,一云陈姓,是元代前期剧作家,生平事迹无考,大约生于13世纪至14世纪初,当与关汉卿、王实甫、白仁...  相似文献   

3.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文中的张生是一个始乱终弃而又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此后至宋金,故事情节没有新的发展。至金代董解元《西厢记》出现,故事方有新突破,但艺术上尚显粗糙,感情描写尚欠纯正。直至元代王实甫《西厢记》天才创造,张生形象遂饱满感人,与董《《西厢记》有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4.
“西厢”故事是中国戏曲舞台上永远的经典,尤其是王实甫改编的《西厢记》使得“西厢”故事达到巅峰。《西厢记》的巨大成功根植于深厚的艺术传统之中,经过了长期的滋育和蜕变。从《莺莺传》到《董西厢》,才构成了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本文拟抓住《莺莺传》到《西厢记》这条脉络,分别从世界、作者、读者、文本四要素入手,去探究和分析“西厢”故事流变的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与《红楼梦》同为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是几百年来脍灸人口的爱情名篇。由于王实甫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素质各异,所以他们对爱情这个主题的描写也不尽相同。《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从心理角度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而《红楼梦》则在此基础上前进了一大步,它把爱情描写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结合起来,写出了具有非常丰富而深刻的时代和社会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最具忧患意识的历史家,他倾注毕生心血创作的《史记》就是他深重的忧患意识的产物.忧患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普遍存在于中国艺术、美学乃至史学、哲学之中,并形成中华民族代代相续的深层心理结构.晚清的刘鹗曾有一段话十分集中地概括了这一文化现象:“《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所谓“哭泣”者,正是指弥漫于作品间的忧患情绪.刘鹗在这里将《史记》与《离骚》、《庄子》、杜诗等并举,说明他对《史记》中所蕴藏的太史公的忧患意识有深刻的感受.其实,不单是刘鹗,两千多年来许多目光深刻的学者都看到司马迁著《史记》决非单纯记录历史,他在记载历代政权的兴衰变迁和帝王将相的荣辱沉浮的同时,处处流露着自己对社会、现实、人生浩大而深广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司马迁真实地记载历史,敢于大胆批判现实的思想基础,是他自强不息、发愤著书的精神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7.
论政德     
政德,为政的品质和道德。它是干部素质的灵魂。政德的核心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政德的根本是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政德的关键是实事求是,真抓实干,讲求实效。政德的基础是不贪功名、不贪钱财、不贪美色。政德的资助是决策能力、干事能力、创新能力。政德的培育是学习科学理论、学习模范事迹、学习文化科技。  相似文献   

8.
樊裔华 《阅读》2016,(4):52-56
当下,语文教学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究其内在机理,儿童语文学习的方法、途径有四个字是离不开的,即听、说、读、写。听、说、读、写是两个管道四个向度。第一是有声语言的管道,第二是无声语言的管道。有声语言的管道由两个向度来完成,一是听,二是说,"听"是输入机制,"说"是输出机制。读和写是在书面语言、文字语言方面的两个向度一个管道,"读"是输入机制,"写"是输出机制。这符合我们语文学习的两门基本功:"语言实践"和  相似文献   

9.
建设一支长期稳定、梯次合理、目标统一、互补合作的教学团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坚强基石,是21世纪人才战略的有力保证。一个优秀的大学英语教学创新团队应该具备的特色是,合理的梯队结构组成、明确的目标方向定位、良好的知识能力素养、不懈的创新进取精神以及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梯队组成是基础,能力培养是根本,目标管理是方向,思想教育是保证,体制建设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各民族之间文化、文学的交流对话,主要指的是一种深层的精神上、心灵上的对话,它是各民族文化、文学之间的互相选择、互相参照、互相激活、互相阐发、互相启示、互相理解、互相批判,最终达到各民族文化、文学的自我调整、整合、创造、重构。因此,走向中和才是文化、文学交流的理想境界。中和是传统中庸观的核心,它的经典表述应该是和而不同。不同是尊重差异,尊重个性,和是指和谐相处,互渗互补。从这一角度观照中国文学,可以发现走向中和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种认为中国文学不如人或中国文学是一种外发型文学的说法是对一种误解;中国当代文学在一个时期偏离了中和之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文学上的返魅趋势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1.
敦煌俗赋从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戏剧性特点,其说唱结合的音乐性特点,仪式、服饰及场景的装饰性,代言体的结构方式,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人物心理的表演性描写,语言的动作性、口语化,幻想虚拟的浪漫情节,喜剧与悲剧两种风格特征,显示出和文人赋体文学的巨大差别,具有突出的戏剧性特点.敦煌俗赋的戏剧性因素成为后世戏剧文学和白话小说的滥觞,在文学史、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系统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在教学工作之中,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多媒体教室网络系统方案是十分必要的.结合具体的工作实践,分析多媒体设备选用对教学的影响.改进现有多媒体设施不尽合理的地方,充分发挥已有设施的作用,对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育不能不服务于救亡急务,由经学附庸蜕变为政治附庸,并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失落传统文化的"诗魂"。这一命运,在如飓风般迅速推进的时代浪潮中,是不可避免的。"文"与"雅"逐渐衰落,最终成为陪衬和点缀,而"白"与"俗"则逐渐成为正宗和主流。  相似文献   

14.
对于比赛来说,准备活动是为克服人体各器官生理惰性,调整心理状态,适应比赛环境,缩短进入比赛状态时间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中国女排在重大比赛中进入比赛的状态比较慢,这同中国女排在比赛前的准备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对10支女排俱乐部队和国家女排的训练活动进行了现场观察和统计,认为:国内高水平女排队伍(包括国家女排)比赛前准备活动只重视身体的准备,而忽视了心理的准备,准备活动内容没有新异性,这是造成进入比赛状态比较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湖北师范学院武术课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武术课教学存在的重要问题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吸引力,不能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单调,很少采用娱乐、对抗性和电化教学等方法与手段;教学目标单一。忽视武术能力的培养;理论课时少,教学的应用性、科学性不高。提出了改革我院武术课教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快速信任(Swift Trust)是指基于集体感知和集体关联的,能够控制临时团队中的不确定性、风险、脆弱性和预期问题的一种特殊信任,其与临时团队的特征密切关联,是团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目的:编制高校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学生间快速信任的测量量表,为以快速信任为基础的相关实证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以446名大学新生为样本,将采集到的数据主要运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处理。结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间快速信任量表的结构为单一维度,包括4个测量项目,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跨样本效度、收敛效度和重测信度。  相似文献   

17.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加级寨。加级寨通过近年的打造,特别是2011、2012、2013年三届梨花会的举行,活动规模扩大了,参加人员增加了,活动内容丰富了,文化品位提升了,宣传力度加强了。目前,加级寨在个旧市已经享有了家喻户晓的盛名,在红河州内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已被个旧市推荐参加"云南省最具魅力的乡村"评选。  相似文献   

18.
拳击是由进攻、防守、战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运动体系,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促进作用,是拳击运动水平的综合体现。教练员在训练工作中必须重视诸因素之间的结合训练。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挑战因素及可能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且一直沿用至今。历史上,这套制度曾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促使我国竞技体育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时过境迂,在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现有的竞技体育体制和机制已经出现了诸多矛盾和问题,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为使竞技体育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竞技体育体制和机制今后的变革不可避免,只是变革的形式还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师徒论--传统武术的一个文化现象诠释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择徒拜师是传统武术最基本的传承方式,至今在民间习武群体中被衍传着.传统武术师徒传承分有入室弟子和一般弟子两种类型,只有通过正式的拜师仪式后,才算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师徒关系.这种师徒传承从历史的深处走来,但并非属于"过去式",需要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它进行理性的甄别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