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诚然,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一、联系生活、引导观察、建立数感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概念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数概念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观察,加强联系对比,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盛雪 《辽宁教育》2014,(6):62-64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学习,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创新能力等十个核心能力."数感"是十个核心能力之一,足见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数感"的的培养的重视."数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交流中培养生成,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建立与发展"数感"的有力载体.  相似文献   

3.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小学一年级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开始,是培养学生数感良好的契机。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培养和建立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4.
邵文川 《考试周刊》2015,(41):68-69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为了实现数与现实的连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灵活运用沟通联系、情境体验、多元表征、算法多样、建构模型等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相似文献   

5.
数感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通过在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表示生活中的数,萌芽数感;通过学生间的表达与交流进一步形成数感;通过探索数与数之间的联系及估算加深对数的理解,发展数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把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提出并选择适当方法解决问题,强化数感。  相似文献   

6.
徐斌 《江西教育》2014,(9):30-30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概念教学历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而“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属于数论初步知识,是规定性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学习难度。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数感作为核心词提出,并且明确界定了数感的内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数感"是指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对数的概念和运算要领的体悟和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意识。它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讲究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数感。一、在具体情境活动中建立数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  相似文献   

9.
潘文忠 《考试周刊》2011,(81):78-7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学习的内容,并把它摆在新课程六个核心概念中的首要位置,可见理解"数感"这个概念,并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新课程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简单地说,数感就是把实际问题与数学联系起来,它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良好的数感的建立能使学生会用数学知识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并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学知识建立起联系,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概念教学历来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难点,而“素数与合数”的概念,属于数论初步知识,是规定性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学习难度.如何帮助学生在具体中理解概念本质?如何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夏永立老师设计执教的“素数和合数”这节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课例.是一节很有深度的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从初中生思维品质来看,数感与符号感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应结合现实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感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正确对待重复演练与变式教学,在解决问题中升华数感和符号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技能。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在几个核心概念中排在第一位,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尤为重要。不久前听了特级教师吴汝萍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重要课程内容提出来,并将它列在六个核心概念之首,充分表明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谓数感,主要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四点体会。一、生活化策略,积累数感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对于小学生而言,数感的培养既非抽象说教习得的,也非一蹴而就可及的,更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在数学学习上具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也能自然而然地将数学运用到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知识传授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严金星 《教师》2013,(21):77-7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数感"作出了如下的定义:"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作为数学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凸显出在数学教育中发展学生的数感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现就结合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一亿有多大?"这课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同时,课程还明确地指出建立数感的重要性,即数感是有效计算和建立数概念等数学活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地把“数感”作为数学重要课程内容提出来,并将它列在六个核心概念之首,充分表明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所谓数感,主要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四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正>数感(number sense)是指对数的理解或数概念的形成。数感建立起数量与计数之间的联系,强调对多与少、相对数量、空间与数量的关系(即数的守恒)、数量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数感主要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  相似文献   

19.
数感是对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有助于学生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提高感悟能力。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良好数感的培养。下面结合“8和9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从不同切入点,谈谈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20.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创设易于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积极进行思维活动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