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流沙河 《小读者》2013,(10):60-61
今称太阳古称日。古人说日是“太阳之精”。甲骨文日字不圆,弧线不好刻,多作方形、菱形甚至五角形。到金文始有圆日。日中有圆点,太阳黑子也,风沙天肉眼能看见,所以《汉书》记载日中“有黑气大如钱”。  相似文献   

2.
太阳之子     
太阳古称日。古人说日是“太阳之精”。甲骨文“日”字不圆,因为弧线不好刻,多作方形、菱形甚至五角形,到金文始有圆形的“日”。  相似文献   

3.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说文解字》说:"竞,强语也,一日逐也。"殆非本义。"竞"字的本义应为"强",如《诗经·周颂·执竞》中"执竞武王",大意是:能慑服强敌的周武王。由"强"可以引申为"争逐"之义,如《商君书·错法》:"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互相争胜就可以成为"竞争",如《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对"竞争"一词,郭象的注解释得明白:"并逐日竞,对辩日争。"  相似文献   

4.
甲骨文"立中"之"■",既表祭祀场地之"中央",又表光与影之"中界"。立中意在测影测风,以定时间风向,以备祭祀升烟。甲骨文金文阴阳均有■形,当为"中"字。金文简帛文有"昜侌"两符。昜字上日下隹结构正合"测日测风"之意,侌字上今下云结构正合"送云(气)上天"之意。《说文》释阳为"高,明",释阴为"水之南,山之北",释阜为"大陆,山无石者",三字之解恰为中杆或祭司的视角。甲骨文数字,五七九源于中杆,四六八源于影子。文字数字均为其证。  相似文献   

5.
元,本指人的头部,引申有"开始"之意.旦,指一天.元旦,就是"头一天"、"开始的天".旦为什么表示一天呢?这就涉及古人造字的本意了.@@中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这样分析"旦"字:上面是日,下面是一,指地面,合起来表示日出地上.如此说来,旦是个象形字,本义指早晨.成语"通育达旦"、"枕戈待旦"、"危在旦夕"等,仍然使用着旦的本义.《诗经》有一篇《女日鸡鸣》:"女日鸡鸣,士日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灿."昧指太阳未出,旦指太阳已出,合起来表示天将明未明,故而可以看见启明星闪烁.  相似文献   

6.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竞"字本为会意字。甲骨文"竞"字的上部像两把刑刀,而金文"竞"字的上部皆讹变为"言"。小篆"竞"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相似文献   

7.
金文     
正最先印在青铜器上面的字被后人称为金文,也是继甲骨文后字体发展的又一大字体形式。古人们称铜为"金",刻在"金"上面的文字就称为金文。铜器以钟和鼎居多,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又有人称金文为"吉今文字",《汉语大字典》上说,吉金指鼎彝(古代祭器,上面多刻着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等古器物,古以祭祀为吉礼,故称铜铸之祭器为"吉金"。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字形入手,分析"野"字的繁体──"壄"之从"矛"当为"予"字之讹。甲骨文、金文形体均为从"林",从"土","土"亦声,战国文字形体则叠加"予"声。"矛"、"予"二字古文字形体相去甚远,但已有相混之例。而"矛"、"予"二字之今体仅一撇之差,故易混,传抄古文及石碑、墓志铭、敦煌俗字中多有例证。文章亦提及"野"之本义。  相似文献   

9.
释"皈"     
彭瑛 《现代语文》2006,(12):110-111
1.0 皈 "皈"字在《说文解字》中并无收录,在金文甲骨文中也不见古字体,本是为翻译佛经而造的后起字,最早见于唐朝.如:  相似文献   

10.
光明     
"光"和"明"都是会意字,两字经常连用,成语便有"光明磊落"、"正大光明"等等。"光"字甲骨文(图1-图2)和金文(图3-图9)的形体都很多,大都是人头上亮着火光的样子。《宰宙簋》的"光"字(图9)是从"火"从"女"的,女也是人嘛,古代有些字就是从"人"与从"女"同义的,如"侑"与"?!《说文解字》说:"光(图10小篆),明也。从火在人上,光明意也。"跟甲骨文、金文的结体完全合拍(图11-图12隶书)。许慎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在古文字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材料分析研究题 (全题10分,开卷,时间为10分钟) 背景信息:我国的文字有显著的特点,其中有大量的字是象形字,如“日”、“月”,在甲骨文中写作;也有许多字是会意文字,如“众”,在甲骨文中写作,意指太阳底下耕作之人;还有许多字是同其某  相似文献   

12.
一、特定称谓计时法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一般地说,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八时叫夕、暮、昏、晚,太阳居天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时叫员。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反之后,日人之前,这段时间叫喊时。日久以后便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再以后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日出就到了天亮时。例如:①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以木兰诗》)②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以孔雀东南飞》)③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以枫桥夜泊》)④鸡鸣外欲…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乃至汉简、石碑、敦煌抄本等出土材料中的字形入手,分析"杨"字的繁体——"楊"当从"昜",而非"易"。甲骨文、金文形体中",楊"均为从"昜";战国文字形体除秦系文字外,仍本自金文;秦系文字中开始出现二者相混的情况。虽有《说文》保存正确的小篆形体",易""、昜"二字之隶定形体仅一横之差",易""、昜"二字相混的现象仍相当常见。"杨"作为姓氏乃源于国名,国灭又为采邑名,食采邑者以其为姓。  相似文献   

14.
<正>【字的写法】【字的演变】“阳”是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像太阳升到了祭神的石桌上方;金文加“彡”表示阳光,变为“昜”,会意太阳升起,阳光普照,也有学者认为右边是一盏明灯,明灯升高,光明至极;隶变后楷书写作“陽”;汉字简化后,以“日”代繁体楷书的“易”,成为通用的简化字“阳”。  相似文献   

15.
崔元 《现代语文》2006,(7):121-122
汉语的语义系统是由大量的处于聚合关系和某些组合关系中的语义单位构成的,各个年代的语义系统各自成为一个共时系统,但又具有在历史中存在并按一定规律不断演变发展的性质。要想探求汉语语义的演变发展,就必须从古代汉语入手,追本溯源,分析汉字最早的造字缘由和本义,进而分析其引申义,并分析出各个时代的语义场,对汉语有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传统对语义的研究包括形训、声训和义训,通常形训l以小篆字形为标准。因为在金文甲骨文发现之前,小篆是最古老的文字,而且有许慎《说文解字》整理的。现成的材料可用。甲骨文和金文发现之后,《说文解字》中对字形的解释就暴露出许多错讹,因为小篆的字体变化使许多字已经失去了造字之初的形状,误导了对汉字字形的分析,因此研究汉语的词义应从甲骨文金文开始。甲骨文字形非常不固定,到了金文中汉字字形开始渐渐稳定,所以本文试图在戴家祥《金文大字典》的基础上,从金文中的言部字入手,分析言部字的造字原因和本义。“言”部字构成的也是一个语义场,但相比于各个时代的整个总语义场,它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把它称作词义系统。  相似文献   

16.
谈“艺”     
“武艺超群”的“艺”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艺”,像面朝左跪着的一个人,手中拿着小禾苗正要向地里栽种。金文“艺”与甲骨文“艺”字形完全一致,人的形象很逼真。小篆“艺”字,左上部仍然是小禾苗,禾苗之下增加了一个“土”字,表示禾苗植根于土;其右边的人形则不太像了。这个字古代也写作“埶”。又因禾苗是草属,所以楷书“艺”的上部增加个草字头。后来因为这种形体不能显示读音,所以又在下面增加了一个声符“云”(“云”与“艺”读音相近)。这就由原来的会意字变成了会意兼形声的字了。  相似文献   

17.
释“”“”孙化龙对“方”字的解释,向有分歧。最有影响的首先是《说文解字》,许慎依据小篆字形推测:“方,船也。象两舟省头形”(Zong总的异体字。)审小篆方字,并非省头两舟之形。许慎没有看到的甲骨文、金文中的方字,本与舟形不类,所以叶玉森看了甲文之...  相似文献   

18.
一、汉字的形体先后经过了哪几种演变?各种汉字的形体有什么特点?汉字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演变过程,按由古至今出现的顺序,先后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甲骨文通行于商代,因为它是用刀刻在龟骨或兽骨之上,所以叫做甲骨文。它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写法没有定型,同一个字常有几种写法;笔画线条细瘦,字形瘦长,大小参差不齐。金文是周代使用的字,刻或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所以叫金文(古代“金”泛指金  相似文献   

19.
神奇汉字:春     
<正>【字源解说】屯,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种子萌芽扎根。春,甲骨文■=■(林野)+■(太阳)+■(屯,像一颗种子,上部冒芽,下部生根),表示经过了万物凋零的冬季,阳光回归,大地升温,地里的种子苏醒破壳,扎根生长,广阔林野,遍布新绿。金文■将字形简化成"草""屯""日"三形会义:■=■(艸,绿草)+■(屯,生根发芽)+■(日,暖阳),表示暖阳暖风催生遍地绿草。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金文大量使用通假字.这些通假字和本字二者之间在语音上相同或相近.其所以如此,原因有二:一是本有其字而写了别字,即“仓卒无其字,或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经典释文叙录》引郑玄语);二是本无其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与典籍文献中通假字成因大体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