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浩瀚的宇宙用斑斓绚丽的星烁展示着它的恢宏气势,它那无穷的能量和运动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乃至人类自身。在古代,由于认识的局限,人类对每一门学科的研究几乎都是封闭单一的。如面对宇宙,人类就曾孤立地研究过太阳与地球、月亮与地球、其他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关系。然而,它们三者谁在操纵地球的命运呢?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太阳与地球有着密切的关系,早在古代,人类对此就已有一定的认识。如《续汉书五行志》曰:“黑色大如瓜,在日中,则水泛溢”。这就是说,当太阳上有黑子活动时,地球则要发水。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在研究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时也发现,当太阳黑子数量多时,我国长江流域的大面积地区雨量较大,当太阳黑子少时,雨量则偏小;而黄河流域则正好相反。竺可桢的发现证明了古人观察的正确性。在20世纪的1909年、1931年、1954年、1975年、1997年,都是太阳黑子的双周期年,在这几年当中我国的长江、黄淮流域都出现了特大洪涝。另外这些周期又正好是我国的几个地震活动期,像甘肃、内蒙、河北、东北、台湾都在这些时期发生了大地震。科学家还发现,当太阳表面发生耀斑爆发时,地球上雷暴的频率会比平时增加50%以上。另外太阳上的活动还会影...  相似文献   

2.
此时此刻,就在你的头顶上,地球正在与太阳偷偷地交换着高能粒子! 科学家早就知道,地球的磁气圈里充满了来自太阳的粒子,但一般以为那些粒子是太阳风剧烈的时候被吹到地球附近来的。最近他们才发现,原来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物质交流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在地球靠近太阳的一面,地球磁场紧紧地挤压着太阳磁场,大约每8分钟,  相似文献   

3.
1997年11月,自海外传来新闻:地球可能有个“胞弟”。国外有位科学家提出在太阳系可能存在着一个大小、质量与地球相近的星球,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假设是“有论据的”。人在地球上永远不会发现这颗星球,这是因为相对地球而言它始终处在太阳的另一面。此外,它围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接近地球绕太阳的周期。因此,在地球上即使借助最强大的光学望远镜也窥视不到该星球。  相似文献   

4.
地球上的生物为什么一定会死亡?无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热切地关注着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曾在细胞的染色体顶端发现了一种物质,被称为“端粒”,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人的正常体细胞的平均分裂次数是50次,这时,端粒已无法再缩短了,于是细胞也就死亡。这是促使生命逐渐衰老直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还有氧化作用、DNA损伤等也能促使生命衰老。经过研究,科学家还有另一个发现:死亡与生物自身产生的一种物质有关,科学家们称它为“死亡激素”。科学家们的研究是从章鱼开始的。章鱼是一种海洋动物,寿命不长。它性情…  相似文献   

5.
飞碟是人们经常讨论的一个常盛不衰的话题,许多人认为这是地外生命乘坐他们的“宇宙飞船”访问地球来了。有时随飞碟的出现,会发生一些离奇、神秘的现象,于是人们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都归结为外星明的力量在地球上的显现。然而,有科学家却打破了人们的幻想,他指出飞碟并非什么地外生命的“宇宙飞船”,只不过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现象,参与其中的主要角色是被科学家称为“地球黑子”的物质。  相似文献   

6.
《科技新时代》2006,(4):111-111
A:最近美国航空航天局“星尘”项目的科学家报告说,他们在彗星“维尔特二号”的尘埃粒子中发现了只有在高温下才能生成的物质。这种物质是橄榄石,就是硅酸镁和硅酸铁组成的晶体,它通常只有在极高的温度下才会形成。在地球上,科学家目前只在火山岩中发现过橄榄石,而在彗星上的发现还是首次。“星尘”项目的科学家除了橄榄石以外还发现了含有钙、铝、钛等金属元素的晶体,它们都只是在高温下才能生成的物质。  相似文献   

7.
关于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科学家有多种假说,其中一种是“太空胚种说”,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宇宙中的其他星球,它们跟随着陨石来到地球,并在地球上开始了演化之路,从细菌一直进化到人类。现在,有一些科学家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太空胚种说,他们觉得,如果在史前时代,其他星球的生命能够到达地球,那么为什么地球上的生命不能到达其他星球呢?  相似文献   

8.
科苑集粹     
地球自转会扭曲时空美国太空总署的科学家及马里兰大学的研究员近日首次准确发现,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转动时会被些微拖离原有的轨道,此结果证实了地球转动会令周遭的时间及空间结构变形,亦证明了爱因斯坦在1915年发表的“广义相对论”是对的。这些科学家监察激光地球动力学卫星1号及2号这两个围绕地球的人造卫星,他们将所有已知的力量剔除,例如潮汐力量及引力模型错误等,结果发现人造卫星在地球扭曲空间时真的偏离轨道。地球转动时会扭曲旁边的时空,愈接近地球,变形的情况愈严重。以往人们从未侦察过时空变形这种被称为“结构拖曳效应”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人们普遍认为,地球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冰期,最早的是8.5—8.7亿年前的震旦纪大冰期。最近,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分析研究地球上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地壳残片,他们从中发现一个秘密:在震旦纪大冰期之前,由于地球陆地的成长,已经引发过几次“史前冰期”。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地球曾经是个“大雪球”!这是科学家最近对6-8亿年前的地球提出的一种新假说。6亿年前的“大雪球”美国科学家在计算了太阳带给地球的热量以及地球内部释放的热量后发现,在远古的某个时期,整个地球可能是一个曾被冻结的大雪球。事实上,地质学家在赤道附近就曾发现过  相似文献   

11.
安利 《百科知识》2003,(12):34-34
新年钟声何时敲响?很多人会立即回答:“当然是1月1日0点”。不过,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地球自转速度除了因能量消耗在总体上放慢外,全球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也致使地球自转速度放慢,因而确定新年钟声何时敲响成为科学家研究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2.
物理学中研究机械运动时,总是离不开参照物。什么是参照物?某些物理教科书的定义是: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那个物体叫参照物。教科书还说,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比如人坐在行驶的汽车内,如果选择地球为参照物,则人是运动的。如果选择汽车为参照物则人是静止的。在一般情况下,都选地球为参照物。我们知道,天文学上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即“地心说”与“日心说”。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太阳系的中心,太阳及其它行星都围绕地球转动。而日心说则与之相反,认为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地球与其它行星都围绕太阳转动。现在人…  相似文献   

13.
如今,绿色、低碳、减排、节能环保、再生能源这些字眼充斥着地球的各个角落,绿色科技总是耍着花样变废为宝。在以下的十项崭新技术中,你会发现科学家们的巧妙心思。  相似文献   

14.
阁庚 《世界发明》1998,(8):14-14
长期以来,花生过敏症总是让人“谈虎色变”,因为科学家一直认为,它随时能致人死地,而且一旦染上将终生不治。但是现在,来自英国的两个研究小组却惊喜地发现,伴随着儿童的成长,这种病症将会在一些儿童身上逐渐消楗。  相似文献   

15.
诚夫 《世界发明》2002,25(8):23-23
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爱情不可言喻的神秘之下隐藏着一些基本的生物学法则和基因法则。科学家新近提出“基因决定你与谁情投意合”的观点,“缘分”之说似乎有了科学根据。科学家发现,老鼠在选择配偶时受到一种称为MHC基因的制约,雌鼠总是挑选与自身MHC基因不同的雄鼠为“丈夫”,而雌鼠凭借气味识别对方的基因。MHC基因不同,则身上发出的气味便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相对地面以速度V1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船上,取脚用力蹬船底板垂直向上跳,落下来之后,双脚仍旧落在原来的位置.绝不会因为船在运动而偏离原来的位置。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以船为参照系,就可看出这是惯性的表现,在地面上发现.与人垂直向上跳时,人由于惯性要保持(即继承)原来速度V1的运动,所以落下来之后.双脚落到原来位置。  相似文献   

17.
《今日科苑》2014,(2):27-27
据国外媒体1月15日报道,很多科学家认为发现“地球2.0”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所谓的“地球2.0”是指理论上存在的与我们生存的地球非常接近的行星。现在,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天文学家弗兰克一马奇斯博士给出了发现地球2.0的时间表。他认为我们将在2024年前发现一颗酷似地球的行星。  相似文献   

18.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相对地面以速度V1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船上,取脚用力蹬船底板垂直向上跳,落下来之后,双脚仍旧落在原来的位置.绝不会因为船在运动而偏离原来的位置。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以船为参照系,就可看出这是惯性的表现,在地面上发现.与人垂直向上跳时,人由于惯性要保持(即继承)原来速度V1的运动,所以落下来之后.双脚落到原来位置。  相似文献   

19.
在将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三位德国科学家戴森霍弗、休伯、米歇尔时,诺贝尔奖基金委员会在宣布得奖的评语中称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地球上的化学反应何止千千万万,一个常见的、无声无息地进行着的光合作用是不是应该获得这么高的评价呢?如果你知道诺贝尔奖曾  相似文献   

20.
这种力名叫“科里奧利力”,簡称科氏力,是为了紀念法国科学家科里奧利(1795—1843)而命名的。当一个系統(如地球)在轉动着的时候,在它上面的物体,由于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有运动状态;这样,在轉动系統上的观察者看来,物体就好象受着力,这些力叫做慣性力。科氏力就是慣性力中的一种,它的产生条件是:系統轉动着,而物体又相对于轉动系統运动着。在自轉着的地球上,任何一个运动物体,都要受到科氏力。根据力学可以推知,在北半球,科氏力垂直于相对速度向右(即在前进方向的右边);在南半球,則垂直于相对速度向左。这是科里奥利在1838年证明了的。物体的质量、系統轉动角速度和相对速度越大,則科氏力越大。相对速度是物体相对于轉动系統的运动速度。由于地球自轉角速度很小,所以在地球上的科氏力并不大,但是它的影响却很广泛。知道了这一些,我們就可以解釋封三上画的各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