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犤原文犦您字后面为何不可加们“您”这个字,小朋友们再熟悉不过了,它是“你”的敬称。我们早上见老师问“您早”,就蕴涵着我们对老师的敬意。但对这个字,不少小朋友还不完全理解。比如,有的小朋友(包括成人)在写信或出黑板报时,往往要在“您”字后面加“们”合成“您们”以表示多数。这一加,就加错了,因为“您”本身就表示多数。“您”可表示多数,因为它是古代“恁”字演化而来的。“恁”在古代口语里是个常用多音字,本作“这样”、“如此”解,多见于诗词剧曲和通俗小说。当它读“nín”时,也被借来称“你”,不过并无明显的…  相似文献   

2.
光山方言指示代词“恁”单用时混淆近指和远指,跟近指“这”和远指“那”并举使用时相当于中指。由基式“恁”可以派生出系列指示代词。现代汉语指示代词三分和混淆近、远指在方言中大量存在,指示代词三分和使用者的心理认识有很大关系。“中指”并非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指示代词,跟近指和远指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单县方言里,普通话里的助词“着”,分化为“恁”和“得”,其分化是语音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宋金元时期是汉语与阿尔泰语接触融合的时期,其间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你”在领属格的位置上,受阿尔泰语领属格辅音词尾-n的影响发生了鼻音音变,即“你”由[ni]-[nin],因而出现了借音字“恁”和新造字“您”。“您(恁)”与“你”功能的侧重点虽不相同,但二者还是有叠床架屋之嫌。元代以后,随着汉语受阿尔泰语影响的减弱,“您(恁)”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其使用的区域范围逐渐缩小。现代汉语中,“您(恁)”没有能够进入到通语中去,只沉积在个别方言区,如山东鄄城、郓城、阳谷等地。  相似文献   

5.
(续本刊2006年第3期) 恁样:什么样。 行不两日,见有三四个戴红巾的兵丁,拦住问道:“你们是恁样人,往那里去的?”(26/173)何典照着都督的印信,刻了一方,问练公子道:“写个恁样文书?”应道:“我已算定。只用素纸一张,到时自有话说。”(58/396)哥哥的双枪铁棍,今日才显其长,现放着四五十柄,家下二十余人,久已炼熟,每人各持二柄,火一发时,便是八十杆排枪,恁样铜头铁额,抵当得住?  相似文献   

6.
在最新出版的汉语字典中,将“廷”字族的字全都改成廷。如:廷、庭、挺、艇、霆、蜓……,另外的一些字,如“任”字族的字仍是原来的样子,如任、赁、凭、恁……“壬”与“壬”的混用始于1956年的文字改革,由于当时的疏忽,错将这“壬”字族的字与“壬”字族的字弄混了。1999年最新出版的字典对这一字族的字作了改正。由于汉字体系很庞大,改动其中的一小处,必然要牵动很多系统,如在目前的各个汉字处理软件中,仍还打不出“廷”字族的汉字来,全部改过来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不过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将这一点记住了,不要再…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归纳了能够进入河南玄武方言“A/V+嘞+给啥样”结构中的形容词(A)和动词(V),曹指出了它们蕴涵有偏离常态这一语言特征。其次,分析了这一结构中“给啥样”具有普通话“很”或玄武方言词“镇“和“恁”的意义,进而又讨论了“给啥样”能够固化的原因。最后,归纳了固化结构“A/V+嘞+给啥样”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8.
曾读到一部名为《巷弄夹里的天空》的温州方言小说,该小说用当今温州市井百姓的生活场景构成一种本土语境,让社会各阶层操满口的温州方言,演泽凡俗人生的喜怒哀乐,行文中随处穿插的大量话语如"腰身扭起蛇恁,胸膛挺起阳台恁,屁股翘起梅花鹿恁,眼影搽起火萤光光恁”等,实在引人发噱。  相似文献   

9.
《今日中学生》2006,(7):14-19
“虾子退着走路,它的尾巴一撅,能在水里弹二三米远呢。”这是8岁的小亮看到冰箱上贴着的一只虾子后告诉我的,在这之前。我从不知道小小的虾子是如何走路的。小亮继续在房间里自由自在地转悠,东摸摸西瞧瞧。“切,。恁么个东西还插在家里呢!”很快,妈妈插在陶罐里的一大蓬芦苇让他好笑又不以为然。“这个有什么插头,我家前面的河滩上一大片哩!”  相似文献   

10.
“用不着你来教训我!”“他训我是好意,但管的恁多了!而且,话锋直接犀利、不留半点情面,真的让人难以忍受!”如上诸多含义,那个严厉的批评者、惹人厌的“教诲者”,如何用英语来形容?简单的两个词“Dutch uncle”足矣。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文学作品里,尤其是在“革命文学”作品里出现的“非言语交际”所表现的“涵义”(connotation),无疑是反映着“阶级性”的。从这个观点来看。本文拟在“革命”的语境里以“大手”这个非言语交际表现的“涵义”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讨论它是应该由“什么阶级”所特有的身体特征以及和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恁”在山东菏泽牡丹区方言中有非常灵活的用法,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表示第一和第三人称,在表示第二人称时也有非常丰富的含义。本文从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展示了“你”和“恁”在日常会话当中多元、复杂的语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13.
南阳属北方方言区,南阳方言中有一些程度词,普通话中没有相应的词语,如具有表示近指与远指意义的“镇”、:“恁”、,具有褒贬色彩意义的“才”、“怪”、“滂”、“血”等。  相似文献   

14.
栏杆之于宋词,仿佛水之于鱼,吞吐之随意;仿佛叶之于花,凄美之托举;仿佛烈酒之于豪杰,块垒之消长;仿佛帘帏之于征妇,春梦之掩饰;仿佛琴瑟之于深闺女,心事之幽泻;仿佛琵琶之于商人妇,暗恨之弹拨。千古宋词,栏杆总是伤心物。婉约凄丽的宋词笔触,栏杆入词远胜琴瑟琵琶,堪与花、月、楼、柳媲美,成为一代词人寄情达绪的凭借意象。翻遍宋代词令,真正是无人、无处、无时不以栏入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的柳永在其《八声甘州》里就以栏绾尾:“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李清照也常以“栏”作“小女子”文学:“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  相似文献   

15.
森林学校的大象老师在开学的第一天给课代表小猴布置了一个小小的任务:以后每天在教室后墙上的“语文乐园”里写一条成语,并且要注上拼音。小猴愉快地答应下来。第二天,小猴早早来到教室,在“语文乐园”里端端正正地写上了“一口同声”四个字,还认认真真地加上了拼音。过了不一会儿,小熊和小刺猬手拉手地走了进来,说:“哟,我们的课代表还可真负责任!”小熊走近“语文乐园”一看,说:“小猴呀,你写错了。‘一口同声’的‘一’应该是‘异’。”小猴忙从书包里掏出《现代成语小词典》,翻开一看,哎呀,可不,“异口同声”,解释是…  相似文献   

16.
目前,“象”和“像”两个字使用混乱的状况已有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作为动词的“像”“好像”和作为副词的“好像”用作“象”的例子在印刷品里已很少见到。但无论是社会上还是印刷品里,作为名词性词素的“象”和“像”字使用混乱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也常常使得许多语文工作者感到困惑,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中有“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显然语句中把谚语“朝霞不出门”理解为“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把谚语“晚霞行千里”理解为“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这样理解有悖情理。何谓“朝霞”、“晚霞”?新华词典说,“朝霞是早晨东方的云霞”,“晚霞是日落时天空出现的彩云”。朝霞、晚霞出现的时间、地点说得很清楚。而课却说“朝霞在西……晚霞在东……”,这个句子本身对“朝霞”、“晚霞”的理解和使用就出现了错误。生活经验也告诉我们:清晨东方天空中有红霞(多为血红色),则近两天内将有阴雨;傍晚西边天空霞光绚丽(多为橙红、橙黄色),则第二天必定天气晴朗。故谚语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或“朝霞雨凄凄,晚霞行千里”之说。  相似文献   

18.
我们学校有一位很懒的班主任——老陈。同事们之所以称呼他为“老陈”,并非他的年纪很大,而是因为他为人忠厚老实,从不与人争强好胜。学校里的“先进”没有他,他不着急;学校里的“十佳”又没有他,他还是不愠不火。之所以说他“懒”,是因为他从不注重修面和穿着,时常被人误认为是建筑工地上干杂活的。  相似文献   

19.
我读了《现代语文》2003年第2期上发表的汤志鸿先生写的《“告之”与“告知”》,有些不同的看法,写在下面请汤先生和读者指正。“告之”在文言文里是由动词“告”和宾语“之”组成的动宾短语。“告之以善”是双宾语结构。“以善”是由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作“告”的直接宾语,“之”是间接宾语。“告之”这样的结构在白话文里很少用到。“告知”是现代汉语里的动补式合成词,意思是“把事情告诉某人,使他知道”。现代报刊上常常见到该用“告知”的地方误用了“告之”,汤文分析的两个例句就属于这种情况。汤文的第一例“把我们…  相似文献   

20.
《叔向贺贫》中“而离桓之罪”的“离”字,课本注“同”‘(忄羅)’,遭到。”这个注释把“离”的通假字“罹”与“(忄羅)”混为一谈。“(忄羅)”的读音为luǒ。《辞海》未收此字。《辞源》收入此字,未作具体注释。可见它在古代汉语里,极其少见单独使用。“罹”的读音为lí。它是“离”的通假字,在古代汉语里,其义之一是遭遇,作为动词使用于诗文中。如《诗经·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和张衡《思玄赋》:“循法度而离殃”中的“离”,都是遭遇的意思。又如《尚书·洪范》:“不罹于咎”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河北罹袁氏之难”中的“罹”,也都是遭遇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