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明代辽东是朝鲜使臣陆路进贡明朝的必经之路,朝鲜使臣行经辽东过程中,频频接触辽东百姓。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的过程中,双方都能秉持友好态度,友好交往是主旋律,但也存在着误读和不友好行为。对此,梳理朝鲜使臣与辽东百姓交往情况,以期有助于中国东北与朝鲜关系史的研究。同时,对当今的中朝、中韩两国人民间的交往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洪武元年至永历五年,明朝与安南之间保持着封贡往来,但是明朝对安南的册封却几经变化,这些变化是文化认同与现实挑战冲突妥协的外在表现。双方实力变化导致明朝对安南的控制力不断减弱,但是在华夷观念、文化认同和明朝余威的影响下,明朝与安南依旧保持了形式上的封贡往来。  相似文献   

3.
暹罗是古代的泰国。在明代,中国和泰国保持了密切和睦的交往,双方的交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天文历法等多个领域。作为明朝的臣属国,泰国是对明朝朝贡次数最多、贡品最丰厚的国家。明朝初年是双方交往的鼎盛时期,中国和泰国的伟大友谊谱写了华丽的篇章。  相似文献   

4.
松锦之战失败后,清军在锦州屯驻军队,步步紧逼,明朝在辽东前线陷入被动挨打的状态,双方展开了一系列攻防较量,先后发生了两次小规模的战争和若干次的侦查骚扰活动.明朝丧失了四座城池,造成了宁远孤悬关外的态势,明清双方的力量消长,预示着明朝的灭亡和清军的即将入关.  相似文献   

5.
洪武年间明朝与撒马尔罕的关系处于一个平稳发展阶段。洪武初年,明朝为了彻底解决北方的边患,积极发展与中亚大国撒马尔罕的友好关系。同时,撒马尔罕对明朝进贡频繁.且数目巨大,成为西域诸国中与明朝朝贡较为频繁的国家。这极大地促进了双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明永乐年间双方友好关系发展到顶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宋元时期中国与南印度的交往——以马八儿、俱蓝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以前中国与南印度的交往,实际就是宋代中国与南印度的交往。13世纪蒙古的入侵虽然割断了通过陆路中国和阿拉伯经印度的贸易,但是很快这种转运贸易从陆路移到海上,南印度仍然是沟通东西方海上贸易的要道。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开封,工商业发达,文化繁荣,交通十分便利。本文利用一些不常见的资料,对当时开封的交通,特别是有争议的水路交通作了论证,指出:有明一代,黄河、汴河仍可以通航,入清以后才逐渐不畅.但陆路交通却一直保持着“八省通衢”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明代山西境内重点是大同地区的边墙、城堡的兴筑过程,特别辨析了"大边"、"二边"的概念。本文认为,明代不同时期存在着位置、走向不同的大边和二边,明初的大边、二边应在今内蒙古境内,现存的晋蒙交界处的长城是明嘉靖后形成的新"大边",其位置在明初的二边之内。后代资料中所以出现这种大边、二边颠倒错位的情况,一是正统以后明蒙双方攻防形势的改变,造成明朝防区的大幅收缩;二是成化以后的屡次异地重修边堡造成的印象。  相似文献   

9.
胡睿 《林区教学》2013,(10):35-37
明代的对外交通,由于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多多少少掩盖了明朝陆路交通的发达,加之近代学者多研究郑和下西洋以及与南洋诸国的交往,且成绩显著,而陆路交通方面的研究则受到了冷遇。其实,明代的陆路交通业也曾经繁荣活跃过,只因前代在丝绸之路上开辟过盛世,而南洋一带的域外交通也在永乐时期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顶峰,加之明代的西域经营在继永乐后也逐渐没落,所以造成对于明代的陆路交通业的研究不受重视。而陈诚作为明代前期重要的出使人之一,见证了从洪武到仁宣之际,明代对西域的经营情况,基于此,以陈诚五次出使西域为主要内容,论述明初对西域的经营和开发,以期加深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明初,元朝势力北撤塞外草原,史称"北元"。北元欲图恢复中原,明朝为加强边防,修筑"边墙"(长城),建立卫所。明朝在与北元保持对峙格局的同时,不断加强北边防御体系建设。洪武二十九年正式设置开平卫指挥使司,将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后东、西两面的防御体系正式联结起来,构成一道外围防线,标志着明洪武朝北边防御体系的建成,也成为明与北元的基本疆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境内的朝鲜族,是从朝鲜半岛迁入的“跨界民族”,关于中国境内的朝鲜族的起点,大体上存在三种看法,第一,认为应追溯至元代明代;第二,认为起于明末清初,第三,始于19世纪中叶迁入,本文根据史料进行分析,阐述了明代朝鲜族移民辽东的原因,迁徙途径及其开发辽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明代朝鲜朝贡路线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国与朝鲜关系十分密切。朝鲜通过定期向中国朝贡来维持与中国的宗藩关系.其朝贡的路线也几经变化,经历了由海路到陆路再到海路的演变过程路线的变化与两国间的关系及国家间势力的强弱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全面成熟的时期,其封建文明和文化优势明显高于周边各国,是各国仿效的对象。明代汉籍大量流入朝鲜李朝,对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朝对李氏朝鲜的冠服给赐是明朝对朝鲜外交礼仪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历代冠服给赐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明朝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以及朝鲜的实际情况对不同人员赐以不同品级的冠服,并将冠服给赐与对朝鲜王室的册封相结合,展示了明朝与朝鲜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反映了明朝的等级尊卑观念与制度,是明朝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15.
论刘鸿训在明末中朝交往中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末年,后金实力异军突起,在东北与明朝展开激烈的争夺,并一度控制了这一地区,导致明朝与朝鲜传统贡路的阻断。为联络朝鲜共同抗击后金,明朝派遣刘鸿训出使朝鲜,他出色地完成了使命,开启了中朝海上交通的航线,为明末中朝友好交往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普遍注意到了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的关系,然对与女真族兴起的关系却关注不够。事实上,明末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仍,促使女真族内部相互攻掠,建州女真乘机兴起。灾荒也成为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因素之一;政策失误与自然灾害交互作用,亦使进入辽东的后金陷入困境。皇太极统治时期灾害不断,他除了调整政策、发挥八旗的作用、逼迫朝鲜提供经济支持,便是大规模掠夺明朝,既削弱了对方,也有助于渐渡危困。但无论明朝灭亡抑或女真族兴起,自然灾害的作用皆视乎王朝政治与人类社会基本状况而定。  相似文献   

17.
王朝鼎革之际,士人的出处选择向来是研究的重点。元末,江南士人刘仁本虽托身方氏集团,却设法为元中央主持漕粮北运,缓解元朝财政困境;整顿浙东水利和田赋,舒缓民瘼;在元朝复兴无望的情况下,仍坚持抗击明朝,死难王事。表明虽经夷族百年统治,儒家经世致用的进取精神和君臣大义的固有观念仍对江南士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初,移民的到来及军事卫所的建立,河南怀庆府地方社会的秩序得以重新勾画。在移民入籍及军户寄籍的历史过程中,他乡即故乡的认同感在军户移民中被逐渐强化。尤其到了明中叶,军籍儒生在科举上的成功及以何瑭为中心的学术群体的形成,使得军户群体成为影响书写地方社会历史的重要因素。同时,军籍乡宦对地方文化传统的塑造也是对地方社会认同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在明代,晋北边关一带属于九边重镇地区之一,由于社会对木材和土地的需求量增大,这一带的森林是不断减少的。森林一但被毁,北部游牧骑兵容易入关。为此,边关将帅、地方官员,上奏皇上,请求下旨,保护边关森林。为了加强森林的防御功能,在明中后期,朝廷令边关军民建设人工林。  相似文献   

20.
明王朝自建国以来,统治阶级一直都很重视西北边境地区的治理,而马政的实施则是其极为重要的强边御虏手段之一,也是明王朝历代君臣所共有的治边观念。在马政中,官牧和市马两种方法并行不悖,一度使明朝边备充裕;而到后来,由于所用非人,豪强侵夺,马政遂而衰败。马政制度从确立、实施、发展再到完善和逐渐衰败,既是明朝边疆安危的变化表现,也是明王朝整体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