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平静的生活》主题充满了"死之痛"和"生之厌",是集中表现作家杜拉斯死亡观的一本小说,也是作家一系列表达"爱与死"小说的前奏。小说主人公在他人之死的观照中,体会到人生的虚无与幻灭;在感受自我之死中,完成了对爱和生命意义的找寻。这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死亡哲学殊途同归。从小说叙事中,作家杜拉斯完成了对死亡、生命、爱情的富有哲学意味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莫莉 《文教资料》2010,(7):11-12
“死亡”在文学中历来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甚至可以说是文学创作中众多作家始终坚持的一个母题,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很多小说中,他以其独特的生命体验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塑造及其不幸的遭遇来阐释他对“死亡”的理解,透露出强烈的死亡意识。而这种死亡意识有着深刻的内涵。那就是对文化之死的痛斥。对生命之生的唤醒。  相似文献   

3.
迟子建小说近年来在众多创作流派和创作风格中独树一帜,她的小说有鲜明的死亡意识,这种死亡意识是迟子建体验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她所写的死是死生契阔的人间感情,也是大自然的轮回替换,传达出作家对于生命的关照,并且以死亡的方式表达对于不尊重生命的强势社会力量的失望与抗拒,构成迟子建小说的深层话语。  相似文献   

4.
小说《乌鸦停在黑瓦上》以作家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揭示了黔北农村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承载了苦难与死亡这一文学主题.小说的叙事凸显了作家的哲学思考:既然现世之恶无从逃离,人生之痛苦无法解脱,死亡也无法避免,那就只有承担、接纳和体验.  相似文献   

5.
李娜 《文教资料》2008,(18):26-28
在蒋韵的小说中,死亡是出现最多的场景,也是生命的极致,是一种独特美丽的意象.作家通过对死亡的精心描绘,审美处理,传达她对生命的独特体味,呼唤人们去追寻人类失落的精神家园,从而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6.
日本新锐作家青山七惠的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于2007年荣膺第136届芥川龙之介奖。这部获奖作品反映了飞特族在社会中的现实状况,与此同时小说也表达了年轻一代的女性对死亡的看法。作者用看似轻松的笔调诉说着知寿面对生命日渐衰老的沉重,她从春天走来,走到另一个春天,感悟逝去生命的哀伤,从死亡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台静农是早期乡土小说流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乡土小说善于营造死亡意象。本文就台静农小说中死亡意象的表现和台静农为何专注此种意象的营造,进行探求与剖析。  相似文献   

8.
周国平是一位用灵魂写作的作家,他对死亡的思考贯穿在他的作品中,从自传《岁月与性情——我的心灵自传》中对挚友郭世英之死的怀念,到《父亲的死》一文中对父亲未尽孝道的内疚,再到纪实散文《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中父女诀别的悲痛,无不与死亡进行深度接触,这也使他对于死亡有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在《思考死:有意义的徒劳》一文中他集中对死亡进行探讨,他认为思考死对于生却是有价值的,对于死的思考尽管徒劳,却并非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宁夏青年作家群继承了书写生死的文学传统。在其小说创作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涉及成人死亡。其表现成人死亡的手法是多样的,并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宁夏青年作家群在成人死亡书写的背后汹涌着对生存关照的潜流,体现了作家对生命存在及其意义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在小说中从“个体”到“群体”的死亡描写体现出他的现代死亡意识的逐步形成和深化,是他的“生命”意识中抗争精神的高场。  相似文献   

11.
日本新锐作家青山七惠的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于2007年荣膺第136届芥川龙之介奖。这部获奖作品反映了飞特族在社会中的现实状况,与此同时小说也表达了年轻一代的女性对死亡的看法。作者用看似轻松的笔调诉说着知寿面对生命日渐衰老的沉重,她从春天走来,走到另一个春天,感悟逝去生命的哀伤,从死亡中探寻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杰克.伦敦的小说的死亡意识主要表现在抗拒死亡的威胁、寻求有尊严的死亡与遵循死亡的自然规律等方面。这是他热爱生命、礼赞生命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3.
《边城》和《雪国》的死亡意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大量描写了死亡,尤其在《边城》和《雪国》中,巧妙地安排死亡情节,小说的悲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死亡情节,追问作家的死亡体验和宗教在两个作家创作中的影响,从而挖掘出两个作家不同的死亡意识和死亡观。  相似文献   

14.
余华作为先锋作家的重要一员,曾对小说的形式特征作过艰苦卓绝的探索,由于特殊的童年生活经历,余华对死亡——这一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文学主题的关注和表现更是显得尤为突出与奇特。他的小说创作经历了转型前、转型期、转型后三个阶段,和其创作的转变一样,余华对死亡主题的探索也有一个嬗变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死亡表象、死亡思考到死亡承受的衍变脉迹。  相似文献   

15.
死亡作为一种意象广泛存在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母亲的逝世使他获得了对死亡的明确体认,在创作中他分别从情感、文化、历史——命运以及政治角度展示了人物的死亡现象,并且在不同的死亡形态上寄寓了他的死亡观。表现死亡。体现了白先勇的悲悯情怀,同时给人留下对生之意义的追问。  相似文献   

16.
冯攀 《文教资料》2008,(28):220-222
文学界关于日本当代畅销作家渡边淳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男女小说"上,而忽略了他纯粹的医学小说的价值.渡边淳一作品中的死亡意识更明显地是通过他的医学小说<无影灯>表现出来的,活的时间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的形式.他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死亡意识,是由他本人的医生经历,日本的文学传统和日本民族独特的生死观三方面来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死亡是白先勇小说创作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紧紧抓住将军之死这一关键点,通过对白先勇小说创作中死亡事件的统计分析,把将军之死纳入到白先勇小说创作的死亡主题中进行考察,力图通过论述死亡给个体所带来的悲剧性体验,进而关注小说深蕴的生命内涵,以及死亡书写本身对作者所具有的生命超越意义,力图为打开白先勇小说研究的新局面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常以死亡为主题。他笔下的死亡充满了悲伤之美、恐怖之美和浪漫之美,他认为死亡之美才是极致之美。他如此钟情于死亡之美,有这么深的死亡情结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对死亡的描写也体现了他在失意的人生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9.
张斌 《现代语文》2006,(3):51-52
生和死是生命形态的一体两面,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生命观念。而生命观念的不同又决定了对不同死亡方式的选择,所以自死窥生、就死论生更能洞察生命的蕴奥,本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以郭沫若学创作中的死亡意识为切入点,探究他对生命价值和理想生命形态的探索与愿望。从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寻死》、《夜哭》、《死的诱惑》等作品开始,一直到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剧,死亡作为一种神秘的意象被反复吟咏。这种现象绝非偶然,它反映了作家的一种审美选择:即在对死亡的审美观照中表达作家对生命蕴奥的探索以及对理想生命形态的构想与追求。本拟以“五四”时期的诗歌与三、四十年代的历史剧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他对死亡由直觉感悟到哲学思考的发展过程及其化蕴涵。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毕淑敏以“复述人生的真实案例”为基石,稳稳扎根于中国当代文坛。在浮华、狂燥的氛围中,她始终达观地关注着芸芸众生。在她九十年代中期所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中,死亡这一意象融汇着作家不同的思想情感走进了读者的视野。本文主要从毕淑敏的五篇小说《红处方》、《阿里》、《预约死亡》、《生生不已》、《女人之约》)着眼探寻作家笔下死亡意象独到的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