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本文联系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的部分篇章内容,运用相关工具书,结合先前学者的校勘及文献材料,对杨勇先生《世说新语校笺》一书中某些条例校录疏漏、值得商榷的地方进行申补及再校,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2.
莫子偬考鉴《唐写本说文木部》(简称《唐本》)为中唐穆宗时的写本,并对《唐本》和传世的二徐本进行开创性的校勘。1864年,在曾国藩的资助下,《唐本》与莫氏《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简称《笺异》)在安徽安庆首次刊剖面世。因家道衰落,莫氏后人将之售与徐子敬,又辗转易售多人,最后归入日本学者内藤虎氏手中。从晚清以来就有许多学者在研究《唐本》和《笺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研究《唐本》和莫氏《笺异》的学者夥移,研究成果令人瞩目。本文对《唐本》和莫氏《笺异》的考鉴、刊刘、流传与研究历程及代表性成果首次进行总体爬梳、评价,颇有新意。  相似文献   

3.
结合杨勇<世说新语校笺>等诸家校注,从字形、词义等方面对唐写本<世说新书>残卷部分再校,参照诸家之说,辨字形,析词义,考源流.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晚清著名学者莫友芝(1811—1871)同治二年在安徽安庆考鉴发现的《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说文解字》的最早写本。关于这个最早写本的成书年代,莫友芝在其《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引言》中考证介绍说:同治改元初夏,舍弟祥芝自祁门来安庆,言黟县宰张廉臣有唐人写《说文解字·木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南史》本传称《世说》,唐人的著作和此书的唐写本称《世说新书》。大约在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原书共十卷,现存为三卷,有梁代刘孝标的校注。刘氏在注中,所征引的古书近四百种,极大地丰富了此书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唐以前传本无存,目前研究所看重佳本大致有六种,除唐写本残卷外,其余几种重要的宋、明、清传本其实都是在北宋晏殊删并剪截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实为一脉。  相似文献   

7.
申阜鑫 《文教资料》2012,(26):166-167
王先谦思贤讲舍刻本《世说新语》为众所公认的善本,但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的研究成果和材料的不断出现,其中出现的脱衍倒误和不精之处越来越多。本文以王本为底本,校以影宋本、袁本、唐写本残卷,引用相关文献进行正误、补遗,旨在为《世说新语》研究的深入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
《诗经》今存写本,以敦煌石窟所见卷子为最古,皆唐以前人手写,大有裨于《诗经》研究。除此之外,还有古代流传于日本之唐抄本和日人所书写之抄本数通。唐人抄写而自唐传入日本的抄本,学界称为唐抄本。同时,还有日人抄写而与唐抄本密切相关的抄本。[1]其中静嘉堂藏《毛诗郑笺》20  相似文献   

9.
<说文解字>是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诠释字义的字书,书中汉文字折射出的社会文化信息极具历史价值.以<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为据,对比二徐本,参照莫友芝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简称<笺异>)和梁光华先生的<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注评>(简称<注评>),把<说文·木部>所收录的田间农具字分为整地农具字和收获农具字两类,运用归类释义法探寻此类文字内聚的农耕历史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0.
《文选》李善注所引《毛诗》极具考证价值。不过由于传世宋刊本《文选》多经后人窜易,往往难以采信,故本文以敦煌藏经洞出土唐写本李注《文选》为依据,对其中10条《毛诗》引文(含毛传、郑笺)与今本《毛诗》的异同加以详细考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现代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以我国史传叙事传统为参照系,对《世说新语》的叙事特征进行了剖析,勾勒出《世说新语》“变史家为说家”的大致脉络,并进一步揭示其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特质.  相似文献   

12.
东晋南朝谢氏世系考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汪藻的《世说新语·人名谱》为底本,校以史书、出土墓志、其它谱表等材料,对东晋南朝时期的陈郡谢氏做了详细的考证,并补入了谢氏女性子弟。  相似文献   

13.
古代袁州,即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作为州郡一级行政单位,始于隋代开皇十一年(591)于今宜春市设袁州,大业三年(607)更名为宜春郡。唐代武德四年(621)复名为袁州,天宝元年(742)复名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又复名为袁州。五代十国时期,袁州的行政设置没有变更,先后属于杨吴和南唐。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袁州辖宜春、萍乡、新喻三县。两宋时期,袁州的辖县先后增加万载和分宜两县,后新喻被划出。元代设录事司,升萍乡为州。明代废除录事司,降萍乡州为县。清代袁州的行政设置没有发生变化。1912年裁府留县,"袁州"作为地级行政单位的名称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作为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典范,在杂记体的基础上,自成一体,后世号为"世说体"。它篇幅短小、体例灵活,"清微简远"、"高简有法"的叙事方法,"词冷而趣远,或事琐而意奥"的文体风格,以及"传神写照"、"遗貌取神"的审美追求,都体现了时代风貌和作者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是这部作品独有的文体特征和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张鷟是一位颇有国际影响的唐代文学家。《朝野佥载》是张鷟重要的一部小说作品,它较多地保存了短篇小语的形式,一般被归入笔记类作品。其内容涉及当朝人事、风俗,为研究初唐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宝贵资料,其史料价值一直受到关注,《太平广记》、《资治通鉴》以及后世治唐史者广为引用。现选取其间难解语辞作简要注释,同时提供例证并做必要阐释,以期扫除阅读之障碍。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中出现了大量景物描写的片断,体现了魏晋士人自然审美意识的觉醒,文中景物描写妙趣横生,颇为精彩,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在简洁凝练而又优美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景物描写服务于情节的发展,并常以景物描写来比喻人物,凸显人物个性,展现人物神情风采,景物描写与人的内在感情高度融合,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对孝的提倡和法律约束两方面考察唐代的孝,以“善事父母“为中心。唐代统治者通过蠲免课役、授官、载入史册、改乡里名称以示旌表、州县存问等方式倡导孝义之行;同时唐代也重视从法制上给孝道以约束,甚至将原本属于伦理道德范畴的部分行为规范为法律行为,这就为唐代的孝行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是对近十年来的唐代散文研究作一回顾,从唐代散文文体、古文运动、散文作家三个方面进行述评,虽然各方面的研究都具有广度扩展和研究视角的转换等特点,表现出唐代散文研究的新面貌,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以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唐“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创作推进至一个新阶段,唐代散文的新闻传播也较为发达。官方传播体现在以驿传唱主角的网络上,众官员利用外出的驿使捎带书信成为合法。在中国散文史上,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等大家的书信体散文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