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泉书漫议     
我国研究钱币学的著作浩如烟海,而且外国对中国钱币进行研究的书籍,也早已汗牛充栋。对钱币学专著的研究,不仅是目录学所要深入的工作,同时它对研究历代钱币也大有裨益。笔者初涉泉坛,不揣识浅,漫议泉书,行文之中不免挂一漏万,切望先识大家指正。一、钱币学目录目录学是记录书目、研究书目的一门学科。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记载泉书目录的书一般是金石目录。它收录金石器物名称、拓印文字、研究题跋,记载记述前三者的书目。最  相似文献   

2.
钱币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以钱币学为基础,包括历史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民俗文化教育、金融教育等五个方面,应通过注重研究、突出特色、转变理念来加强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王献唐先生在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期间,创建金石保存所,收集社会流散文物,并举办展览。变私人收藏为公家收藏,由个人玩赏变为面向社会大众,是新型金石学诞生的重要标志。旧金石学的收藏坐等贾人送货上门,而献唐先生则进一步对出土文物地点实地调查。旧金石学重收藏、著录而轻研究,献唐先生则对文物进行历史、制度、地理、制作工艺、艺术特点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取得不少超迈前人的成果。献唐先生是新型金石学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4.
清末民初金石学家田士懿殚心于金石目录之学,是山东金石学研究的重要人物。其金石学著述多种,虽传印者不多,流布不广,不过却是金石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肇始于汉代,兴盛于宋代的金石学,在元、明两代走向衰落。清初,在孙承泽等学者的带领下,形成一股寻访碑刻、研究碑刻的热潮,随之,这门古老的学问重新兴盛起来。孙承泽的金石学研究范畴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宋代的金石学家只是利用金石文献来考经订史、辑录遗文,而孙承泽不仅利用金石文献作为考据材料,而且对金石书法投入更多的关注,他大量利用碑版来探讨历代书法史的风格变迁,评骘书法家优劣得失等书学问题,大大地突破了前人仅以墨迹与法帖论书的局限,拓展了金石学的研究视野,开启了清代金石学研究新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简论宋代金石学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石学兴起于宋代,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探讨金石学兴起于宋代并得以发展的原因,是总结宋代金石学学术遗存的首要任务.本文拟从传统学术发展的角度,考查宋代盛行的疑古思潮、空前丰富的金石材料、证经补史的学术追求以及在经学、史学、小学等领域有很高学术素养的金石研究者等方面的内容,论证金石学兴起于宋代并得以初步发展的必然性,并简要述及宋代金石学的成就,为准确评价宋代金石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丁华东  姚燕 《浙江档案》2001,(12):36-37
罗尔纲先生(1901-1997)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不仅在考据学、训诂学、金石学和晚清兵制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深的造诣,更以太平天国史的研究而享誉学界,嘉惠士林,被誉为太平天国史学研究的奠基人和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8.
清代金石学发展迅猛,黄易为乾嘉时期著名的金石学家。山东博物馆藏《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为清稿本,是目前所见研究黄氏金石收藏,尤其是古代铜器铭刻方面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清代金石学发展的重要资料。由于拓本集流传日久,在黄氏之后经过了很多学者的题跋和考释,其收藏和流传情况不甚明晰。本文通过对《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中黄易以后的题记情况和递传顺序进行分析,对九皋、杨铎、黄咸宝、丁彦臣、匡源、李山农和李家恺等金石研究学者进行考述,厘清《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的流传经历,进而梳理出清代山左金石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9.
金属钱币材质的研究,对于研究当时某一地区的冶金水平、社会繁荣程度等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苏巴什佛寺遗址,特别在遗址内发现的金属钱币的材质的研究,国内外还比较薄弱。为了探究一批发现于苏巴什佛寺遗址的金属钱币材质,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对金属钱币进行无损检测,结果显示这批金属钱币的材质主要有红铜和锡铅青铜两种。同时,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金属钱币的形制类别以及来源进行了初步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金石学的形成时期,泰山石刻也因之成为当时学术热点。在这一研究中影响最显著的约有四家,分别为欧阳修、刘逌、董跂与赵明诚。本文对诸人之岱刻研究进行综述,分论其学术成就。并进而揭示出由于这一地区所独具的历史资源与现实条件,使泰山在北宋之末一举成为举国金石学的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1.
宋代金石学的缘起与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滥觞于宋代的金石学,在其兴起之初就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宋代出现的金石著作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流传至今的仍有二十九部之多(据容媛《金石书录目》),至于这些著作中所称引的当时的藏器之家,更不下数十人,可见其收藏之盛,且此风至宋末犹存(见宋周密《云烟过眼录》)。这应当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探明它的缘起与演进,或许有补于金石学史的研究。一、宋代金石学的缘起关于宋代金石学的兴起,记载最为详尽完整的当属宋人蔡潮铁围山丛谈》卷四“古器说”一段:初,原父(刘敞)号博雅,有盛名,更时出守长安。长安号多古篮。…  相似文献   

12.
王謇是近代著名的文献学家,他在金石学、目录学、藏书史和方志学等方面有着独到的研究方法,考察王謇的治文献学方法对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在21世纪的前十年中,众多钱币、银行类博物馆的建成开放和大量展览的推出,是钱币界最为辉煌的成就。仅就展览方面而言,过去十年取得的成绩,比此前五十年间的总和还要大。我们可以这样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到1999年的五十年,是钱币银行博物馆展览的起步阶段。而2000年到2009年,则是腾飞阶段。  相似文献   

14.
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一书奠定了他在清代金石学研究中的开山地位。论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此书所采用的治学方法,无论是实地考察、旁搜博采还是博证精辨、严谨笃实,无论是举例比较、归纳演绎还是信古阙疑、独立创新,皆为顾炎武在此书中综合运用的科学方法,构成其金石学研究中完整的治学方法体系,此法受到乾嘉学派高度推崇,奠定了乾嘉考据学派的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钱币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集中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钱币虽然不再流通于市面,但因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而被人们所珍藏。在云南省档案馆的珍藏品中,有一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碑刻,可供考史翼典,补正志乘,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在书法艺术上,可体察笔势,辨明历代文字的演变。惜通常所见,大率是把拓片经过剪裁而装裱的,已不克见其整体原貌,所以完整的拓片,更为人们所重视。湖北杨守敬(1839~1915),生平致力于地理金石学的研究,著有《寰宇访碑录》、《续寰  相似文献   

17.
唐代的钱币铸造从总体上来说是以保证社会稳定以及国家如何从铸造钱币上获利这一层面作为出发点,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违反经济规律的。本文从文献学角度梳理唐代钱币的改造,并且分析钱币频繁改造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河北永年娄山"群臣上寿刻石"自清道光年间发现后,成为晚清金石学重要议题之一。沈涛、刘位坦、张德容、俞樾、赵之谦等先后就其年代论辩数十年,最后同治末年陆增祥折衷诸说考订为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厘清金石学者在刻石年代问题上的贡献,故宫博物院藏沈树镛旧藏拓本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拓本记录收藏家、金石学者之间的交游和学术思想异同,为了解晚清学术传播提供了实例。  相似文献   

19.
金石文献是以金石为载体的文献;金石书籍是著录和研究金石文献而形成的著述。著录金石文献形成金石目录;著录金石书籍形成金石书籍目录。通过分析和总结金石书籍目录以及具有与之相似功能的其他著述,金石学学科领域中的金石书籍分类情况得以展现。以器物分、以所收金石自然次序分、以著述体裁分、以研究方法分、以著录体例分是五种主要的金石书籍分类标准。  相似文献   

20.
我国钱币种类繁多,笔者对其名称的由来作了一番研究,现列举如下。若有不妥之处,请行家勘正。一、以币面文字命名。此类钱币较多。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刀”“即墨刀”、“安阳刀”、“明刀”,汉魏、晋、南齐等时期的“五铢”,以及唐朝以后的“元宝”、“重宝”等都是因币面的文字而得名。二、以币面图案命名。清末各省所铸银元,因钱币中央有蟠龙纹,故称“龙详”;北洋政府铸造的银币因有袁世凯头像而称为“袁头”或“大头”。三、以币体形状命名。此类钱币也不少。春秋战国时期的“针首刀”、“圆首刀”、“三孔布”,汉代的“荚钱”,以及秦以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