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武帝罢黜百家,建立起大一统王朝的国家宗教,但其郊庙礼乐制度多依据神仙方士之说,不合西周古制者甚多,于是在西汉中后期兴起了一场以复兴古礼为目的的儒学复古运动,其高潮便是“元始改制”,其结果便是王莽代汉。王莽虽然身败名裂,但“元始改制”的成果,西周模式的郊庙礼乐制度被东汉王朝承袭,并成为历代郊庙礼乐制度的正统。  相似文献   

2.
礼乐与中和的关系是一个老问题,本文力图对这个老问题给以重新审视。从根本上说,礼乐之精神是中和的文化精神,但是,礼与乐在与中和的关系上则呈现出一定的分野。“礼”之功能在致社会之“和”,而社会之“和”又有赖于致个体之“和”的成功,这恰为“乐”在礼乐文化结构中发挥作用提供了前提。“乐”之主要功能则在成“和”,它以“攻心为上”为策略,在礼乐文化中发挥着准宗教的作用,把“中和”精神刻写在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灵魂上,使之成为摆不脱、丢不掉的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3.
孔子曾以“天下无道”来批判春秋时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政治混乱,但是孔子崇尚的“礼乐征伐自周天子出”并不是要周天子独裁一切,而是强调尊重作为“国家元首”的周天子名分,同时孔子并没有反对和无视春秋时期崛起的“兴绝国,继灭世”的诸侯长领袖国内行政的权威.孔子认为:作为国家主权的代表和政权合法性之所在的王室与以施政能力为长的政府官员各有职责分工且相互配合,具体表现就是孔子对王室的要求主要在“德”,对政府官员的要求则主要在“能”.  相似文献   

4.
西周礼乐文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礼乐化是中国早期化经过了巫术和宗教阶段以后出现的,体现着人理性精神的化形态,是化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礼乐化包括礼和乐两个方面,其中,礼是规范当时社会生活的首要原则,乐则是礼的实践的必要条件和重要补充,礼乐并重,为社会角色提供了完整和自律规范,这是礼乐化的主要特色,礼乐化的社会基础是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度和农村公社制度,同时,礼乐化也是为这种社会制度服务的。礼乐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上方面。第一,礼乐化是中国早期化达到理性化水平的具体形态,并且具有鲜明的特色,第二,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继承了其基本精神,从而为中国化基本特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孝的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源很早,《尚书·尧典》中就有关于舜至孝的记载,尧赞扬其“以孝烝烝”,并作为以天下相让于舜的理由之一。西周翦灭殷商,后周公践天子之位,封建诸侯,制礼作乐,孝作为“文之本”嘲是礼乐文化中重要的内容。而时至春秋之世,周天子式微,礼崩乐坏,“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西周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瓦解。孔子仰慕周文之郁郁,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西周时期礼乐的实行及其效果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礼乐盛世;一是认为有关西周时期实行礼乐制度的史料非常稀缺,应把这段历史存疑。本文从大量的文献,考古和金文资料中探寻出许多有关周代实行礼乐的记载,认为孔子和太史公所赞叹的西周礼乐盛世是存在的,西周时期礼乐的制度化起到了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的效用。  相似文献   

7.
王夫之有着深厚的礼乐教化理念,在道德文明的教化方面他力主返本:即以礼乐教化为本,认为礼乐之教不立则无以移民之志。具体言之,礼教能化民成俗之大、以礼约民则莫之禁而自禁;乐教以移易人之性情。因之,立礼乐为教之本则推广无难。王夫之以礼乐之教为本,实现了道德教化的返本与开新。  相似文献   

8.
在殷周之际的思想文化变革中,周公制礼作乐的意识形态建构不自觉地促生了西周的文学制度。西周文学制度肇基于礼乐,孕育了独特的文学精神特质,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文化基因。具体表现为:礼乐书写制度彰显指向现实的精神向度,教化主题促生趋向温婉中和的审美取向,农业经验涵养深厚的历史理性精神,礼乐文献承载形成体例独特的文学表达。西周文学制度依“礼”“教”“经”“体”之制度四维建构了早期中国文学精神特质的生成场域,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在后世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9.
礼乐蕴含恒常至理,亦赋有生命之情。礼乐制度并非乌托邦,而是曾为中华文明奠基的国家重器。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但礼乐在历史中的流变导致其功能偏移。从当下来看,无论是社会共同体之凝聚抑或个体生命之通达,礼乐教育都是当代之亟需。古典礼乐教化的现代重建需要重构全面的礼乐体系,营造雄健的礼乐教化,以“礼乐”融合人文课程。  相似文献   

10.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礼”,即宗法制和等级制互相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观其设立之根本目的,意在对民众进行思想教化。明清时期的礼乐制度高度成熟,不仅完善了宋元时期“本人性情,礼乐兼有”的礼乐观,而且在意识形态上更加细化。本研究以《清史稿·乐志》作为切入点,运用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刍议明清时期礼乐制度的时代形塑,同时对明清时期礼乐制度所蕴含的时代思想及流变特点进行阐述,继而讨论礼乐制度在明清时期的形成、转型与嬗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发展以及成熟于西周。确立于宗法制度基础之上的礼乐文化,几乎渗透到了西周社会的各个阶层,并对古代中国社会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制礼作乐的产物。礼乐制度从建立到完善,几乎贯穿于整个西周时期。《诗经》之前的乐诗文本,在西周时进行过两次编订。其编辑思想、宗旨以及诗集的功用,都是为礼乐所用。第一个定本应是伴随着周公制礼作乐编订于周康王朝。它以祖先和上帝一体化为对象,为西周王朝封建宗法政治而颂祷,其特征是“颂声大作”;第二个文本是以王政的礼舣活动与政教内容为对象,表现“王者之迹”,其编定的时间为周宣王朝。  相似文献   

13.
夏商周三代,礼乐教化的主要目的都是培养与血缘宗法等级奴隶制相适应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夏商时期原始的混为一体的“先王乐教”在西周时期已初步分化为“礼教”、“乐教”、“诗教”三种形态:“礼教”指与宗法等级政治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化、艺术化的教育;“乐教”即《周礼》所说的“乐舞”之教,主要是指音乐与舞蹈教育;“诗教”指《周礼》的“乐语”之教,“六诗”之教。可以说,西周礼乐教化观念已达到充分自觉的程度,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对贵族子弟和国民进行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4.
西周统治者举行的“藉田礼”是西周时代最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周天子以亲耕为表率,宣扬“民之大事在农”、“王室唯农是务”,意在表示对农事的关切和重视。这种“藉田礼”的实施,统治者虽美称为“借民力治之”,然而真实意图是要无偿征用农夫的全部劳动力,图例史农夫终年耕作于“籍田”之一。“籍田”上的收获名义上要用于祭祀、尝新、救济,实则是以此方式掩盖统治者的剥削行为。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75-82
先秦之礼乐殊途而同归,都是由原始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上升为国家制度而被赋予了宗法等级性质。这种性质内化于人心是先秦礼乐思想发展的重要线索,先秦儒墨两家围绕礼乐的论争便是围绕这一线索展开的。儒家从统治阶级的角度出发,认为宗法等级是自然之理,应当强化相应的内在情感,同时也强调内在情感重于外在形式;墨家从其平民立场出发,主张改进葬礼、取消礼乐的宗法等级性,但囿于天、鬼观念又不能完全抛弃礼乐的外在形式。儒墨礼乐论争的焦点在礼乐宗法等级性的存废问题和情感与仪式之间的矛盾两个方面,它们各有所得,对礼乐和礼治思想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礼乐制度始于西周。礼乐制度作为政权统治力的体现对维护统治、规范社会行为起到了巨大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礼乐制度也随之变迁,其未曾消亡的社会规范作用与礼文化的发展始终推动着社会的前进。文章在阐述礼乐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变迁的基础上,指出了礼文化所表现的社会规范思想及礼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凡是用于礼仪与以反映“礼乐”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文学作品,统称作“礼乐文学”,并选取宋代礼乐文学为个案进行阐述。宋代礼乐文学作品数量浩繁,众体兼备,各种典礼在多种文学体式中得到了艺术的再现。礼乐文学所具有的“仪式”与文学的双重内涵、双重功能、双重价值,赋予了它传承礼乐文化的独特意义。深刻而准确地揭示礼乐文学的内涵和底蕴,既是在领略文学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同时又接受了礼乐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了礼乐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礼乐本为一体,并且,礼包含乐。荀子论礼亦论乐。从礼的角度审视乐,荀子发现礼与乐均治人治世、本于性情、取法天地。呈现同功、同源、效法对象相同等面貌,甚至,乐之“和”也基于礼之“别”。即是说,礼乐同构。  相似文献   

19.
汉代儒学的正统化,为汉王朝统治者建立大一统宗教与礼乐制度提供理论依据。而儒学化的大一统宗教与礼乐制度的建立,标志着发韧于汉初的改德改制运动大功告成,也意味着汉袭秦礼的历史的结束。本文以汉代郊祀、明堂、封禅等宗教祀典及其礼乐制度的发展变化之迹为线索,具体地考察了宗教儒学化与儒学正统化的这一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礼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墨子熟悉儒家的礼乐传统典籍,对礼的态度与儒家有联系,更有明显区别。其联系在于他并不反对有益于治理社会的礼,其区别在于他主张节礼。他在反思西周礼乐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非乐""节葬"等主张在内的节礼思想。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春秋时期,儒墨两家同样出于现实关怀而反思礼,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儒家力主"克己复礼",回复西周礼乐之大统;墨家则反对一切繁文缛节,主张"背周从夏",走上了"节礼"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