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从哲学基础,基本口号以及政治理论和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民主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了民主社会主义的三种理论形态,揭示了民主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现代社会改良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受到多种错误思潮的青睐.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历史虚无主义成为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工具和帮手.这不仅是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满足了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的需求,而且因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具有相通性,在阶级属性、哲学基础和价值观等方面具有同一性.因此,批判新自由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必须鲜明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方各国的兴起并发展、扩大,是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及思想原因的。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不外是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改良思潮,它的基本思想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范围,表明了其理论的资产阶级立场和改良主义的实质。因此,无论从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和追求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上看。还是从其实现新社会的手段、追求的经济目标以及建党的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上看,都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相似文献   

4.
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社会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社会主义能否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对<也谈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新社会的因素">一文提出了不同意见.根据马克思主义有关经典著作的论述,"新社会因素"不等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马克思主义不反对改良,但是反对用改良取代革命的改良主义,改良主义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5.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社会改良主义思潮和运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有许多方面都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它同科学社会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二者之间的区别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共产主义问题上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和观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个人修养及政治民主等层面分析了胡适"容忍"思想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认为"容忍"思想是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容忍"体现了胡适的改良主义政治理念,其形成与胡适的家庭背景及受西式教育的经历关系密切,"容忍"思想折射出胡适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现代品格和政治理念,如今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求学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批判吸收,青年毛泽东有了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五四前后对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改良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的分析比较,青年毛泽东初步理出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可以救中国的道理.五四前后同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马克思主义者的交往与联系,青年毛泽东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8.
本文评析当代意大利政治思想家诺尔贝托·博比奥的"自由主义式的社会主义"思想,其要义为:一个民主的社会主义必须以自由主义民主政体之维系为根本前提,也因此必须是一种自由主义式的社会主义.作者从博比奥对当代各种其他主义和理论的批判切入,尝试重构他庞杂的政治论述,厘清其思想脉络,说明其困难之最主要症结在于对一种韦伯式社会学论述的误用,并设法为他解套.全文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节概述意大利"自由主义式的社会主义"传统之历史背景与思想传承;第二节勾勒博比奥自由主义思想的基本轮廓;第三节检讨博氏在20世纪70年代中对西欧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著名批判,以进一步厘清他为自由主义民主政体辩护的论据;第四节则以博氏关于西方民主体制的诸多负面观点为主轴,更深入地分析他的思想进路与困境;最后,作者提供个人的看法与批评,重新定位博氏思想的贡献,并指出其内在限制.作者判定博氏"综合"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思想传统的尝试并没有成功,但他的民主思考确有不少发人深省之处.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早期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个转变过程,即从封建主义到改良主义,从改良主义到民主主义,从民主主义到马克思主义。考察陈独秀早期思想的转变过程,了解陈独秀早期思想转变的标志和表现,研究陈独秀早期思想转变的原因及其不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评价陈独秀的一生功过,科学地认识他后期思想变化的根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的思想集历史局限性、进步性、保守性与矛盾性于一体,但他的思想始终没有离开改良主义的基点.这在他思想发展的几个阶段表现出来:一、变法思想的启蒙宣传家;二、革命与改良之间的徘徊者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论敌;三、改良主义“遗老”的最后奔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