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教师教学用书》上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水中的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查阅其他译本,大致如此。笔者认为,此种解释前半部分“沙鸥翔集”的意思是正确的,而后半部分“锦鳞游泳”的意思就有些不尽准确。“锦鳞游泳”一句的翻译之误在于没有将“游泳”拆开来翻译,鱼儿在水中的动作翻译得太笼统,不确切。首先,“沙鸥翔集”和“锦鳞游泳”是对偶句,“沙鸥”“翔集”分别与“锦鳞”“游泳”相对。注释中“翔集”是分开译的,翔是飞翔,展翅高飞;集是栖止,…  相似文献   

2.
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教师教学用书》上译为“沙洲上的白鸥时而展翅高飞,时而落下聚集在一起:水中的五光十色的鱼儿游来游去。”查阅其他译本.大致如此。笔者认为.此种解释前半部分“沙鸥翔集”的意思是正确的.而后半部分“锦鳞游泳”的意思就有些不尽准确。  相似文献   

3.
《墨子·公输》中“请献十金”的“十金”,现行初中第五册注为:“金,古代铜质货币的单位,一斤为一金。”这条注释是错误的。其它有的将“十金”译作“十两黄金”(余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有的当成“十斤黄金”(郭锡良主编《古代汉语》),也值得商榷。古人说:“币货易改,转不相因”(《国语注》),历史上货币体制和流通方式是不断演变的。金,用来指称一个单位的货币,质地、数量因时而异。因此,看某一部作品中的“金”是什么样的货币单位,首先要确定其写作年  相似文献   

4.
汉语词典对“对等”一词的定义不一致。《现代汉语词典》《当代汉语通用词典》和《现代汉语辞海》的定义只有一个。《新华字典》和《高级汉语大词典》的定义有两个。一个与上面3部词典的定义相同,另一个与上面3部词典的定义不一样,将“对等“解释为”大体对等”。“对等翻译”被视为中国翻译界的理论经典和金科玉律,译自奈达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的理论术语、意义为“对当”的equivalent。“对等翻译”原理受到中国学术精深的翻译理论家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翻译中存在不可译,翻译不可能对等。“对等”翻译论者引用《高级汉语大词典》的定义反驳说,汉语“对等”即大体对等,非绝对对等,使受到批评的“对等翻译”理论继续流行。  相似文献   

5.
“境界”一词由“境”与“界”合成.二者本属同义。《说文解字》释“界”为“竟也”.“竟”即是“境”。印度佛经来到中土,翻译中常用“境界”一词.将它从原来实指疆土界限的含义提升到精神层面,常指人生和宗教修养所达到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材对《岳阳楼记》的“翔集”作注道:“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群鸟在木上也。”(《说文》)这是“集”的本意。它引申义为聚集、会合,如  相似文献   

7.
查阅译本,大部分把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解释为“水上沙鸥时而飞翔,时而成群聚集栖止,水下美丽的鱼游来游去。”笔者认为此注解前半部分即“沙鸥翔集”的解释是正确的,而后半部分“锦鳞游泳”的解释就有些不尽准确。“锦鳞游泳”一句注解之误在于没有将“游泳”拆开来讲。原因有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促织》一文中有“不复聊赖”一语,教师教学用书将其翻译为“感到不再有一点生趣”,笔者认为不妥。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文中有一句“遂迷,不复得路”。其中的“遂”字。教科书上解释为“终于”。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这句话的翻译为“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显然,在这里是把“遂”解释为“竟。竟然”了。“终于”与“竟然”意思截然不同。那这里的“遂”到底该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10.
《语文知识》1994年3期龙溪淼《谈谈“三人行”的“行”》一文,认为朱熹将“行”释作“出行”,中学课本及参考书将孔子的文句翻译为“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是“不合孔子的原意。孔子主张以众人为师,择善而从。岂管他们是不是‘出行’”。于是得出  相似文献   

11.
“响沙”是在茫茫大漠中时而出现的一种浓重、悠长、和谐、震耳欲聋的声音。十几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旅行家和专栏作家都记载过这种奇特的鸣沙现象。回顾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的记载。他写道:“这些沙漠中的精灵用各种乐器声和武器碰撞声将空气填满”,这是他根据中亚地区沙漠中的轰鸣沙写下的文字。如今,世界上  相似文献   

12.
郭燕 《阅读与鉴赏》2009,(10):63-63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砚冰坚”一句,全国普高、职业高中教参都把它翻译为“砚池里的水结成冰。非常坚硬”。网上和江苏版教参则翻译为“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这句中的“冰”,都翻译为“结冰”,或“结成……冰”。这种翻译显然是望文生义。  相似文献   

13.
孙海琳 《考试周刊》2009,(35):34-34
“五不翻”通常被视为如今仅存的玄奘的翻译理论。曹仕邦先生在1978年发表于《书目季刊》十二卷四期的论文《中国佛教译经史余涪之四》中考证,奘师此说“保存于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一《十种通称》的‘婆伽婆’条中,周氏不过节引之而已”(曹仕邦,1990:187)。曹先生录其原文,并逐条加以解释。然而,发表或出版于其后的马祖毅(1999)、陈福康(2000)、王宏印(2002)的作品依然记载玄奘“五不翻”出自周敦义为法云《翻译名义集》所作的序文。“五不翻”到底是出自“《翻译名义集》卷一《十种通称》的‘婆伽婆’条中”,还是出自周敦义序文呢?我查阅了《大正新修大藏经》,找到了法云的《翻译名义集》,并将周敦义序文和法云正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先将周序和正文相关部分完整摘录如下:周敦义序文: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第二册《桃花源记》一文中,有“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教师教学用书》翻译说: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类似的翻译在其他资料上都可见到。其实,这种翻译是错误的,因为“有汉”的“有”不等于“有无”的“有”,而是作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有”作助词,在古代很常见,其用法可分两类。  相似文献   

16.
陈杰 《教育文汇》2007,(6):41-41
《神笔马良》(浙教版《语文》第七册第23课)学习到“惩治贪官”部分,我用这样大框架的问题引领学习:“马良的哪些表现让你禁不住想为他竖起大拇指?”教学行进中,孩子们学习课文语言,时而猜测马良的心思,时而为马良的行为拍手称快,一次次为马良竖起大拇指。当回环到前面段落:“大官请画师画摇钱树却不灵验”的内容,我发问:“孩子们,联系到马良的神笔,  相似文献   

17.
白居易诗《琵琶行》“春江花朝秋月夜”一句中的“花朝”,到底指什么?课本未加注。一般教参将这句翻译为“每当良辰美景的时候”。由于“花朝”未解释落实,这样的翻译就给人一种模糊印象。有的教师讲为:春天的江水,鲜花盛开的早晨,秋天的明月,美好的夜晚。“花朝”在这里被解为“朝花”了。其实,“朝花”一词,在古代是指花朝节。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  相似文献   

18.
《赤壁之战》中“卿能办之者诚决”一句,现行各种译本对它的翻译不甚一样。《教学参考书》译为“你能够对付他(曹操)(的话),就一定(同他)决一胜负。”《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译为“你能对付得了曹操的话,就请决战。”《高中古诗文对译》译为“(凡是)您能对付曹操时,(您就)确实(和他)决一胜负。”这些翻译不尽相同,但对“能”的翻译却是一致的,都把“能”看作能愿动词,理解为“能够”,这是不妥贴的。  相似文献   

19.
杨宪益也许是中国最后一个集“士大夫”、“洋博士”和“革命者”于一身的知识分子了。他是把《史记》推向西方世界的第一人。他翻译的《鲁迅选集》,是外国高校教学研究通常采用的范本;与夫人合作翻译的《红楼梦》三卷本,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全译本.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一并成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译本。  相似文献   

20.
对《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一句,人教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语文第六册《教师教学用书》把它翻译为“(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显然,这里把“下”译为“下车”。这样翻译,很容易让人产生疑问:一、当时的战车比较笨重,车轮碾过的痕迹应该是显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